面向文化旅游开发的非遗信息资源组织
——以昆曲为例*
2019-01-07霍佳婧
许 鑫,霍佳婧
0 引言
近年文化旅游兴起。文化旅游以文化资源为支撑,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深入体验,从而得到精神和文化享受的旅游类型[1]。文化旅游因其蕴含的广博知识、悠远体验和浓厚关怀获得旅游者青睐,也因其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形象塑造与传播方面的突出作用受到政府重视。非遗资源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旅游品质档次,增强旅游吸引力,也是非遗合理开发与保护的重要举措。然而,调研国内外旅游类网站发现,尽管游客对文化旅游有需求,但网站更关注吃、住、行等,较少涉及文化信息,未将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信息点提供给用户,即用户实际的文化旅游需求和旅游网站的文化信息供给之间存在矛盾。此外,非遗信息资源组织以传统分类组织为主,虽然元数据、本体以及关联数据的应用为非遗信息组织提供了新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一般聚焦于资源本身,导向性与目标性不强。非遗信息的传播与传承需要更多人了解与认知,因此,可以借助文化旅游来推动非遗的传播与传承。面向文化旅游需求,对非遗信息资源进行再组织,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形式提供给游客,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加深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使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
1 相关研究
1.1 非遗旅游开发
近年非遗旅游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国际非遗旅游研究主要包括非遗旅游的开发[2]、管理[3]、非遗保护与旅游的关系[4]、旅游对非遗保护开发的影响[5]、非遗与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关系[6]等。我国关于非遗旅游开发的研究集中在理论层面,包括:(1)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如阚如良等[7]在研究非遗资源特点和旅游开发策略的基础上,归纳出关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开发的“主题村落再造”旅游开发模式;(2)价值评价体系,如张希月等[8]对非遗资源开发的研究进行梳理,构建非遗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3)地理空间分布,如李蕊蕊等[9]运用定量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建非遗资源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非遗空间分布的因素。然而,非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文化旅游是开发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关键途径。现有研究较少从非遗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非遗的旅游开发,尤其缺乏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的非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非遗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符合文化旅游中游客对于精神和文化享受的追求。基于游客视角的研究,更能发掘游客在文化旅游过程中对非遗资源的真正需求,能更好地进行非遗资源开发,达到非遗保护、开发和传承的目标。
1.2 非遗信息资源组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组织方法,如语义网络、叙词表、主题图及本体等理论及应用成为研究热点。一些信息组织方法在非遗传承和开发领域得到应用。张兴旺等研究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现状,提出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理解与描述方法[10]。屈健民借助RDA技术,通过文献揭示、元数据提取与标引等技术以及文献关联与聚类功能的实现,探讨数字环境下非遗资源的组织[11]。蔡璐等应用本体论的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构建非遗领域本体概念模型,结合元数据的信息组织形式,为非遗资源的有序化组织与揭示提供理论参考[12]。
在信息资源组织领域,主题图是用于描述信息资源知识结构的元数据格式,可确定某一知识概念所在的资源位置,也可以表示知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近年部分学者将主题图技术应用到非遗信息资源组织中,如王蒙、许鑫基于主题图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非遗信息资源主题图模型,展示了主题图生成效果[13]。然而,上述研究并未探讨文化旅游层面的非遗信息资源组织。文化旅游是非遗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在非遗资源组织时,需要将其纳入文化旅游范畴,基于旅游开发的角度,借助主题图技术,对非遗资源进行组织。
综上,目前在非遗旅游开发以及非遗信息资源组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然而关于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根据游客实际需求来组织非遗信息资源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该角度出发,以昆曲为例,探索游客在旅游中对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根据,借助主题图技术,对非遗信息资源进行再组织,以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非遗文化旅游产品,为非遗的开发性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昆曲非遗文化旅游的游客需求挖掘
2.1 案例选择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选联合国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本文选择昆曲作为研究案例,研究昆曲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游客对昆曲旅游资源的感知和需求。
2.2 数据采集与整理
本文从昆曲景点评论和游客游记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利用火车采集器抓取携程旅行网上中国昆曲博物馆和山塘昆曲馆两个景点的游客评论,以及携程旅行网上关于昆曲的游记340篇(截至2017年9月30日);采用ROSTCM进行中文分词分析、词频统计,试图通过分析游客对昆曲旅游产品的评价,以及对昆曲旅游形象的感知情况,得到游客对昆曲非遗旅游的更深层次的需求,为昆曲非遗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提供方向。
2.3 评论数据挖掘
中国昆曲博物馆位于苏州,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昆曲艺术为宗旨,以收藏、研究、陈列、展演昆曲遗产为主要职能。该馆不仅展示昆曲文物和资料,还展示传统昆曲艺术表演。山塘昆曲馆位于苏州山塘街,环境古朴;展演中,该馆在不同剧目桥段的间隙会放下投影荧幕讲解昆曲的一些历史。两个昆曲馆评论的总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个昆曲馆评论的总体对比
从总体评分看,游客对中国昆曲博物馆比较满意。具体看,共有111名游客进行点评,43名游客从景色、趣味和性价比三方面进行打分(总评),评分为5的有20个,占总评人数的47%,评分为4的15个,占35%。山塘昆曲馆游客较少;山塘昆曲馆的昆曲表演等活动收费,4.1的性价比评分也反映了这一点。昆曲旅游产品价格的高低会影响其对游客的吸引程度,这是旅游产品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提取游客对中国昆曲博物馆和山塘昆曲馆的评论进行分词和高频词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高频词大多围绕着两馆提供的昆曲演出活动,表明游客对昆曲艺术活动有一定需求及兴趣。高频词中“历史”“文化”等词汇,展示了游客有意或者下意识地将昆曲看作一种文化旅游的形式。“值得”“开心”“惬意”等词语在评论中出现,表明观看昆曲表演或者其他形式的昆曲艺术能够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体现了昆曲作为非遗以及文化旅游重点元素的价值。但是,评论中较少提及昆曲作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昆曲旅游产品设计可以更多向这方面引导。
表2 两个昆曲馆的用户评价高频词
2.4 游记信息挖掘
游客游记是展示游客感受、需求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了解游客对昆曲产品评价的基础上,本文对游记进行统计挖掘分析。笔者采用ROSTCM6来分析采集到的游记,首先在ROSTCM6原有分词词典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增加了一些词汇,然后再对游记进行分词、词频统计,将无用词过滤掉,对同义词进行合并处理,整理出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六个方面的需求:食、住、行、娱、地点、景点。其中,食、住、行三个方面的需求是游客在旅游中的基本需求,与昆曲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在此不作探讨。而“娱”不仅涉及单纯的娱乐游览,也包含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地点和景点是与昆曲有关的重要需求。将昆曲相关的高频词单独开列,并枚举每类中的具体描述性词汇,结果见表3。
表3 与昆曲需求相关的高频词
如表3所示,在地点方面,苏州被提及的频率最高,原因在于苏州作为昆曲发源地(昆山),与昆曲天然存在一种紧密的联系。苏州是昆曲这一非遗的承载体,而昆曲也为苏州吸引了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景点方面,周庄、古镇、水乡、园林等被提及较多。昆曲的水磨流转、宛转悠扬与江南水乡园林的温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会同时出现在游客的旅游线路中。在娱乐方面,文化和历史是游客游记中的高频词。如今游客在旅游中,在单纯娱乐与欣赏景色之外,也开始注重对文化和历史的探寻和感受,对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
表4 昆曲高频词
在游览过程中,游客对昆曲的感受和体会是关注的重点。由表4可知,千灯古镇作为昆曲发源地,被提及程度较高,吸引了一批想要感受昆曲文化的游客。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千灯古镇需要展示其作为发源地的更多特色,为游客提供更多关于昆曲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知识。昆曲中最有名的当数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这是昆曲馆表演的首选。此外,还有《桃花扇》《西厢记》《长生殿》等优秀作品。丰富的唱本和剧目是昆曲旅游产品开发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防止只有一个经典的审美疲劳;更可以通过越来越多优秀唱本的普及、杜丽娘等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吸引更多人慕名前来。提升昆曲普及度,可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基础。
2.5 问题与建议
当前大多游客是在苏州古镇观光游览时,将昆曲作为一个特色景点来看待的。很少有游客专门为了听昆曲而特意来到相关旅游景点,更多会选择去剧场观看专业演出。这就表示在昆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昆曲需要大众化,以浅显的方式展现给游客,更大范围地推广昆曲,提高其知名度。作为一种雅文化,昆曲的曲词较为深奥,普通游客大多难解其中意。因此,需要开发更多类似于《牡丹亭》这样的经典曲目,在景点向游客展示,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对于历史、文化有一定需求,因此旅游产品不能仅停留于昆曲表演的呈现,还需对昆曲背后蕴含的艺术、文化、音乐等知识进行展示和介绍,满足游客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需求。
昆曲非遗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但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昆曲非遗资源分布分散,没有进行合理的组织;其次,呈现形式单一,一般是博物馆的昆曲资源展览,或者昆曲馆的折子戏表演,缺少有关昆曲其他资源的介绍,如服饰、剧本、表演者、表演艺术等;最后,文化旅游未能体现昆曲作为非遗的特点,没有将非遗作为特点来吸引游客,达不到昆曲传承和开发性保护的目的。因此,需要根据游客需求,对昆曲非遗信息资源进行再组织,创造更多与昆曲相关的旅游产品。
3 昆曲非遗文化旅游的信息资源组织
3.1 非遗信息资源组织现状
随着互联网发展,非遗保护和传承与网络联系起来,人们获取的非遗信息资源更多来自网络。昆曲旅游开发同样如此,游客更多通过互联网获取关于昆曲旅游、表演的信息。那么,昆曲网站信息资源的组织情况、昆曲在自媒体上的宣传手段、旅游网站关于昆曲旅游景点的介绍,以及以往游客对于昆曲的感知评论,对潜在游客来讲都很重要,也是昆曲能否得到更好开发的关键。因此,合理组织昆曲网络资源、丰富昆曲宣传手段是昆曲旅游开发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昆曲相关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本文调研昆曲相关网站,发现资源组织存在问题。比如,多采用传统树状和星状链接来组织资源,无法展示昆曲的优美和特色,更难以传达昆曲作为非遗的特殊性,满足不了游客在文化旅游尤其是昆曲旅游中的需求,自然无法吸引潜在游客的注意,更加不能达到传承非遗的目的。
与昆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有上海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等,内容主要是演出通告,偶尔会有昆曲表演人员的简介。而有关昆曲起源、曲目背后的故事、服饰唱腔表演特色等普及性知识,以及昆曲作为非遗典型代表在了解和传承上的必要性,则较少提及。
在微博方面,一些著名的昆曲表演者开通了微博,但分享内容仅限于演出通告发布、演出图片分享,缺乏关于表演过程中的感受、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等信息。表演人员尤其是昆曲非遗传承人应该意识到昆曲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以自身行动来带动昆曲更好地发展,丰富其表演形式,塑造更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为昆曲传承注入活力。
3.2 游客对昆曲信息资源组织的需求
昆曲信息资源在组织方面存在的不足,阻碍了昆曲进一步开发,无法满足游客在文化旅游中对昆曲的需求。为改善现状,可以借助主题图技术来更好地对昆曲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据此开发新的昆曲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在信息搜寻和实际旅游中对昆曲的需求。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昆曲信息资源组织思路
根据上文对游客游记及现有昆曲产品评论的分析,以及对现有昆曲信息资源组织方式的调研,可知目前游客的具体需求与昆曲组织现状之间的差异,从而总结出昆曲信息资源的组织应更强调和侧重以下方面:(1)人物。每种非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无论这种特点是什么,人物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昆曲表演艺术家、表演者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观众和游客会很关注表演者的表演及其自身的信息。因此,在宣传和传承昆曲时,需要侧重昆曲非遗传承人以及昆曲著名表演者的介绍,而人物主题图的建立能够实现这种需求;(2)历史。昆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了解昆曲历史更有利于其传承。前面的游客需求分析发现,游客在文化旅游中对历史很感兴趣。因此,在主题图建立的过程中,可侧重关注昆曲的起源、历史、发展和传承部分,在吸引游客兴趣的同时,从更深入的层面实现昆曲传承;(3)民俗。民俗主要包括昆曲的服饰头面、唱腔以及剧本等。这些民俗体现了昆曲艺术的特点,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简单的展览和演出无法充分展示昆曲艺术的特点,因此,在组织昆曲资源的过程中,需要以主题图的形式将昆曲的这些特点更合理地呈现。这样,既能满足用户文化旅游的需要,也能达到传承昆曲的效果;(4)景点。景点是旅游时游客重点关注的地方;景点的选择,需要贴近昆曲本身的特征和元素。昆曲起源于昆山,气质典雅,与古镇、园林等景点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主题图组织昆曲信息资源时,可以考虑从这些角度入手,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5)报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已成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强新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可以使昆曲更加深入用户生活,以更细微更持久的方式来实现昆曲艺术的推广。
对昆曲非遗信息资源进行再组织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以主题及主题之间关联的形式进行展现,可更有效展示昆曲相关资源,系统揭示昆曲内部不同资源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好地吸引游客。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体现在网站资源组织以及旅游产品提供两个维度。网站主要是为了方便游客获取关于昆曲的系统知识;在旅游产品提供方面,需要考虑游客的喜好,重点推出苏州、无锡等地的旅游景点,将昆曲同景点结合起来,使游客在观景的同时增加对昆曲的了解。而主题图技术的应用,可通过各个主题词之间的关联,整理并系统描述信息资源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同时还可以将相关主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明确语义关系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
3.3 基于主题图技术的昆曲信息资源组织
3.3.1 主题类型提取
结合领域知识和实际应用,提取昆曲的十个主题类型:事件、人物、地区、景点、历史、民俗、旅游级别、资源类型、经济和非遗传承。事件包含表演活动、传承活动等子主题类型;人物包括昆曲从古至今的著名表演者、当前活跃的传承者,可按照昆曲角色来划分;地区可设直辖市、市和县等多级子主题类型,主要围绕昆曲发源与流行的苏州、无锡、上海和杭州;景点包含古镇、园林、水乡和博物馆等子主题类型,围绕昆曲展示的最佳场所;历史包括昆曲起源、昆曲发展等子主题类型,关注昆曲的演变历程;民俗有服饰头面、唱腔、剧本等子主题类型,从昆曲本身进行介绍;旅游级别下设自然旅游、人文旅游两个子主题类型;资源类型中有多个子主题类型,如艺术、文娱,其中艺术子类下设昆曲曲目等主题;经济包括旅游业等子主题类型;非遗传承与前面九个主题类型相结合,包含非遗传承人、重要传承地点、重点传承曲目等子类型,从传承角度将昆曲的不同主题类型关联起来。前面九个主题类型皆为传承服务,而传承要依托于九个主题类型。
3.3.2 主题关联定义
将相关主题连接起来,形成具有明确语义关系的知识网络,这是主题图与传统主题索引的根本区别。关联具有不同的类型,使得给定的主题可以按照关联类型进行聚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每一个资源实体可以有多个主题,一个主题也与多个资源实体相关联。所以,通过主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起资源实体之间的联系,使得原本分散的资源有序地组织起来。目前已在主题类型之间建立起11个关联,见表5。事件是最基本的主题类型,其他主题类型基本上都与事件有关联,可以说事件是资源组织中最重要的主题类型。
表5 昆曲主题类型与关联关系
3.3.3 主题图在昆曲中的应用
图2 昆曲信息资源主题类型与关联关系
主题图将所有信息资源按照主题词进行组织,有助于信息查寻和推送;主题词之间的关联可进一步描述信息特征,有助于信息的理解。本文以经过主题图技术组织的昆曲非遗信息资源作为数据基础,构建文化旅游信息资源系统原型,以此作为昆曲非遗文化旅游信息的平台,体现主题图提供信息获得和理解方面的优势。昆曲非遗信息资源具有主题性和内隐性,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理解才能提取出主题。此外,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景区景点或旅游项目不断增加,“昆曲非遗文化旅游信息资源系统”设计为一个开放平台,可以使昆曲非遗信息资源的主题图不断得到补充和扩展。系统后台数据库主要包括主题词表、主题资源对应表和资源信息表三张库表。主题词表中包含所有的主题词、主题类型、具体主题等;资源信息表储存了信息资源的内容、标题、URL、格式等信息;主题资源对应表存放的是主题词和信息资源的对应关系。通过程序实现,用户可按主题查看或检索资源,也可通过主题关联获得更多相关信息资源,进而更好地理解信息资源及其蕴涵的文化含义。图2反映了昆曲信息资源所涉及的若干主题及其关联关系。
3.4 基于昆曲信息组织的文化旅游服务
借助主题图来组织昆曲非遗信息资源,能满足游客旅游前期搜索,以及旅游中对文化旅游的信息需求。主题图的组织方式强调昆曲信息资源背后的文化艺术内涵、资源内部的联系,以及其作为非遗资源和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等其他资源之间的关系,能展现昆曲信息资源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独特性,从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证昆曲传承的一致性。利用主题图技术进行昆曲非遗信息资源组织后,可针对用户需求,以主题的形式开发旅游产品,包括昆曲主题公园、昆曲主题展览、昆曲主题活动日等。
4 结语
在分析人们的文化旅游需求,以及已有昆曲旅游产品评价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当前昆曲信息资源组织不能满足民众需求的现状,提出利用主题技术对昆曲信息资源进行更合理的组织,弥补传统组织方式的不足,从而更有利于展示昆曲特色,吸引潜在游客。这种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为非遗信息资源的组织,以及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性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在满足文化旅游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一些地方尚待讨论与完善,如借助主题图组织的非遗资源如何更好地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等,将在之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