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童年阅读经验的探索性研究*

2019-01-07张麒麟

图书馆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读物经验家庭

张麒麟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2年为30%,2016年达到42.7%[1],大学生逐渐成为青壮年人口的主要构成群体。学者们对大学生阅读状况展开研究。岳修志调查了4078位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发现大学生对阅读持有积极态度,但自身素养及各种诱惑、压力导致阅读状况不佳[2];查颖调查了浙江5所高校的大学生,发现其阅读状况较差,且缺乏经典阅读[3]。也有学者采用文献计量法,如刘宇、李武通过分析3所大学的借阅数据,发现当代大学生严重缺乏对知识性读物的阅读[4]。大学生的手机阅读[5]、网络阅读[6]、假日阅读[7]等行为也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这些研究对大学生当下的阅读行为和心理进行了实证调研和逻辑分析,但没有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大学生阅读的意义。在构建书香社会的目标下,“书香宝宝—学龄儿童—青少年书生—学习型父母”其实是一条不可割裂的“阅读人口可持续发展链条”[8]。相比之下,“国外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研究没有将大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研究群体来考察,而是从国民教育序列培养公民养成终身学习的阅读习惯入手”[9]。Anthony J.Applegate 等[10]调查了美国1025名大学生,发现仅46.6%拥有阅读热情,而阅读热情又与童年阅读经验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希望基于大学生童年阅读经验的探索性研究,探讨大学生童年阅读情况、当下阅读情况以及未来家庭阅读指导能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大学生阅读置于全民阅读、终身学习和书香传家的宏观语境下思考,弥补国内研究在视角上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递进式的量化与质化结合的方法,首先以问卷调查对所研究问题获得整体上的认知,随后根据问卷统计反映的现象再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最后得出问题及建议。另外,本文中的“童年”指3—12周岁,基本对应我国的幼儿园及小学阶段。

1 问卷调查

笔者对西南大学在校大学生发放了纸质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18年3月11—24日,共回收有效问卷346份,其中参与调查的学生情况为大一127人、大二72人、大三68人、大四59人、硕士研究生20人。问卷多数为选择题,另有3个开放式问答,内容上涵盖了阅读环境、阅读心理、阅读材料和阅读干预4个主题:(1)阅读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如家庭藏书条件,也包括精神环境,如父母的言行影响;(2)阅读心理:涉及满意度、兴趣等内心体验;(3)阅读材料:主要是指阅读的图书及其类型;(4)阅读干预:是指家长、教师等对儿童阅读状况主动采取的改变措施。

1.1 阅读环境

家庭、学校和公共文化设施是儿童接触阅读的主要环境。关于大学生童年时期偏爱的阅读环境(多选题),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家庭是大学生童年时期最偏爱的阅读环境,学校和书店的比例近似,而图书馆的存在感较低。

表1 大学生童年时期偏爱的阅读环境

在家庭的显性物质环境层面,藏书量是最直观的一项指标。表2显示了大学生童年时期的家庭藏书量以及他们对家庭藏书量的满意度。首先,近40%的家庭藏书量不足30册,81.2%不到100册。以目前“书香家庭”的评价标准(藏书300册或500册)来看,当代大学生儿童时期的家庭藏书量严重不足。其次,家庭藏书量越多,满意度也越高。藏书量超过30册时,达到多数大学生感觉“一般”的程度;藏书量超过100册,则达到多数大学生对家庭藏书量的理想预期,但100册其实与“书香家庭”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在家庭的隐性心理环境层面,父母行为至关重要。表3统计了在当代大学生眼中父母对阅读的喜爱程度,表4(该题为多选)统计了父母的阅读干预行为及影响。结果显示:(1)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喜欢阅读;(2)在阅读教育上采用鼓励方式的父母远多于陪伴、指导的方式;(3)超过三分之一的父母从来不干预孩子的阅读甚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表2 大学生童年时期的家庭藏书量及其满意程度

表3 大学生的父母对阅读的喜爱程度

表4 父母的阅读干预行为和影响

学校是家庭外,儿童接受阅读指导、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环境。表5显示了大学生对童年语文课的喜爱程度,多数大学生对童年语文课的印象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对“童年阅读经历不满意的原因”的开放式回答中,有4人提到接受的阅读教育不足,2人提到讨厌语文课及考试。因此,语文课在他们的童年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还需要通过访谈了解。

表5 大学生对童年语文课的喜爱程度

1.2 阅读心理

阅读兴趣是产生阅读行为的必要条件。8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童年喜欢阅读,但将童年时期的阅读兴趣与大学生目前的每学期阅读量比较之后发现,童年喜欢阅读的大学生目前的阅读状况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表现出一种童年兴趣与成年行为的“断裂”现象,如表6所示。

表6 大学生目前每学期阅读量与童年时期阅读兴趣对比

80%左右的大学生(无论童年是否喜欢阅读)目前每学期课外阅读量少于6本,即平均每月的阅读量不足1本,该数据可能已经低于现在的幼儿、小学生以及他们未来的孩子的阅读量。

笔者在两个类似问题——“你童年时期喜欢阅读哪些类型的图书”和“你希望孩子在成长中多读一些什么类型的书”中设置了相同的选项,统计结果见图1。当代大学生的童年阅读兴趣与他们当下的阅读观和教育观存在“断裂”:当代大学生在童年时期喜欢读的漫画,现在却较少推荐给自己未来的孩子,他们更希望孩子多接触古诗词、国学读物、科普读物及百科全书等类型的图书。不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断裂”(或者说“转变”),需要通过访谈进一步探究。

图1 喜欢阅读的图书类型与希望孩子阅读的图书类型对比

1.3 阅读干预

阅读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在儿童时期进行积极干预有助于儿童产生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表7统计了与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干预意识相关的3个调查问题,与表4的结果对比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干预意识远比父辈更强。

表7 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干预意识

“你将来可能会对孩子做出哪些引导和干预阅读的行为?(请试举2~3例)”是一道开放式问答,将答案按照重复的次数排序,超过10次的有16种,如表8所示。这些回答反映出这些未来的父母们不仅有干预儿童阅读的意愿,而且对于家庭阅读教育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

表8 未来可能做出的引导和干预行为

1.4 阅读材料

笔者在“你会给你的孩子推荐什么书”的回答中一共搜集到151种书刊,其中被推荐超过2次的有70种,被推荐次数的前20位见表9。

表9 被推荐数前20位书刊

表9基本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优秀儿童读物的印象,也是数代人童年阅读经验的沉淀。其中有经典的童年读物,如四大名著;有他们父辈、兄长所熟悉的童年读物,如郑渊洁的皮皮鲁;有他们童年时代的读物,如《哈利·波特》;也有他们长大之后所接触到的好书,如《追风筝的人》。不过,将包含151种图书的书单与中国新阅读研究所在2014年修订发布的中国幼儿、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推荐书目(均为100种)进行对比后发现,该书单与幼儿书目没有重合,与后3个书目分别有20、25和19种重合,意即这份由当代大学生推荐的儿童阅读书单,不仅缺少幼儿读物,而且阅读难度超过了儿童的平均阅读能力。

2 访谈

在问卷调查之后,笔者发现对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现象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以期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补充和解释,访谈提纲见表10。

表10 访谈提纲

依据此提纲,笔者对12名西南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访谈时间为4月12日—4月20日,每次访谈持续时间为15~20分钟。访谈样本基本特征见表11。

表11 访谈样本基本特征

2.1 大学生童年时期普遍缺乏充分的阅读经验

问卷调查中仅有32.9%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经历表示满意,44.6%表示一般,22.5%不满意。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在家庭、学校、公共文化服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童年时期普遍缺少充分的阅读经验,进而造成了整体满意度较低。

首先,时间维度的不充分。儿童从咿呀学语的幼儿启蒙时期起,到经过12年初级、中级教育并形成自主阅读能力为止,都应接受适合且足够的阅读指导,并接触丰富的阅读材料。而在访谈过程中,多数访谈对象的儿童阅读经验开始于小学的三、四年级以后,数年后又面临中考、高考的学习压力,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其次,空间维度的不充分。儿童应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并且适合儿童的阅读空间,比如学校阅览室、公共图书馆、书店、书报亭等。A、D、E和I(见表11中的访谈样本编号,下同)都来自于农村,由于条件落后,他们的儿童时期完全没有接触过图书馆;况且过去即便有图书馆,大多也没有“儿童阅读区”“分级阅读”等概念,导致有机会接触图书馆的儿童对其并没有留下较好的印象。C和H提到图书馆设施陈旧、图书资源差,“还不如自己家”;L则提到自己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从图书馆借阅言情小说,“反正什么书都能借到”。

最后,精神维度的不充分。儿童应受到周围师长的积极影响,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陪伴与关怀,从而能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但是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许多父母、语文教师和图书馆员等都尚未注意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比如,大经济环境所造成的人口流动与子女教育冲突:C是一名留守儿童,她提到“小学三年级以前跟外婆住在一起,那时候完全没有书的概念”;I是一名农民工子女,他提到“小时候一直跟随父母在外打工,常年都是租房居住,确实没有条件”。

父母文化程度、观念和性格也可能造成儿童阅读经验缺乏。多位访谈对象都表示父母因为文化程度低,只能关心考试分数。D提到“我父母不懂这些,只要考得还好就可以”,E提到“小时候我父亲还会跟我交流,但我稍微大一点,在这方面就没什么共同语言了”。尽管H的父母是大学教师,但父母从不干预她的阅读生活,导致她认为自己缺少指导、“读书太杂”。J与H类似,她的母亲是比较了解儿童阅读的小学老师,但她同样感到童年阅读不足:“我妈对我很心软,小孩子耐性差,很多东西坚持几天就不行了,我妈从来不会强制我。”

在学校的语文课方面,应试教育造成的影响过大,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更关心考试成绩而非素质提升。G提到自己喜欢语文课,是因为成绩很好;而F提到自己因为语文成绩很差,所以对语文课已经全无印象。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D提到“我们那时候跟学习无关的书,基本上老师都不让看”;G提到“那时候读书都是很功利的,读一些短小、优美的文章,用来写作文”。而在应试和竞争压力之下,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的刻板更引起了学生对阅读的厌恶。A提到“我特别讨厌读鲁迅。鲁迅的文章都是必读和必考的文章”,“高考的时候一下子要背七、八十首古诗,简直就是噩梦,就有一种排斥感”;C提到“老师经常会要求我们写读后感,但连读后感的格式都有硬性要求,让我很反感。”

2.2 辩证认识童年阅读经验与当前行为的“断裂”现象

问卷结果显示出两种明显的断裂现象:(1)小时候喜欢读书,现在却不一定爱读书;(2)自己小时候喜欢读的书,却不一定愿意推荐给未来的小孩。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应辩证看待这种现象。

首先,“断裂”是心理成长和角色转变的自然结果。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阅读趣味也在转变,D提到自己以前喜欢读虚构性强的书,而现在更喜欢非虚构作品。立场变化也会引起心态变化,A反感背诵古诗,但谈及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却表示“会要求他背唐诗,小孩子在严格要求下会有效果”,但是会“更加注意引导的方式”。

其次,缺乏童年阅读经验是导致“断裂”的重要原因。I提到:“我小时候想读书,但没书可读。现在长大了、环境好了,但觉得读书没意思,我也不想再读了。”多数访谈对象提到将来子女阅读教育时,回答都源自于自己的童年经验,如父母的教育方法、自己读过的书。F、I和K在童年严重缺少阅读,在被问及会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什么书时也难以回答。与过去的许多父母类似,他们只能推荐社会公认的、自己却没有仔细读过的“文学名著”,比如四大古典名著。

最后,升学考试、就业压力及娱乐生活也会造成“断裂”。G、H、L对小学时期的阅读经验印象很深,但到中学以后,G、H提到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只好阅读语文老师推荐的散文,L在中学时“周末基本上在家里写作业,作业太多了,或者玩会电脑”,到了大学,则“要准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基本都在背单词”。K总结了许多当代大学生缺乏阅读时间的原因:“大一在玩游戏,大二课多,现在大三,马上毕业要找工作,没什么时间读书了。”

特别要指出的是,童年阅读经验的影响往往是非常深刻的。多数访谈对象都能够准确回忆起童年时期至少一次阅读经历。H提到自己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那是我读完的第一本书”;E提到自己在小学图书室第一次读到托尔金的《魔戒》,“去看了第一部前面的几十页,很枯燥,但现在想起来都记忆犹新”,“如果以后经济条件好了,我会买个大书架,把托尔金的书全套买齐”。

2.3 大学生希望成为更“主动”的父母,但知识储备不足

问卷调查的数据反映出许多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在阅读教育上缺乏主动性,而当代大学生在未来子女的阅读教育上却有着更主动的干预意识。但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受困于童年阅读经验不足,以当代大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来说,这种意识上“主动”可能很难付诸实践。

第一,当代大学生对儿童阅读直接干预的意愿不强,也不了解干预策略。在应试教育压力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对直接干预抱有过度应激的抗拒感,认为“越压迫,小孩越抗拒”,E、F和I都类似地提到“我会把书准备好,但兴趣是小孩自己的事”,他们将自身行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视为对儿童阅读的主要干预方式。但是,阅读毕竟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较高难度的阅读材料往往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11],而儿童惧怕独自完成高难度的事情,父母的主动陪伴与积极干预才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当代大学生对儿童读物,特别是幼儿读物的了解有限。超过半数的访谈对象对幼儿读物一无所知,一方面是因为童年阅读经验不足,仅有H、J和L在幼儿时期有阅读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后来也没有接触儿童读物的渠道,仅有A、D和J因有弟弟、妹妹才对幼儿读物有所了解。所以在若干年之后,一些大学生也许只能匆匆“上岗”为人父母,但并不清楚如何指导子女的阅读。随着国内童书出版市场的蓬勃发展,当代“准父母”们的童年阅读经验与下一代儿童之间的“代沟”可能会越发明显。其实,优秀的儿童读物对成年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J就提到在大学期间阅读儿童冒险系列小说《查理九世》的感受,“开始只翻一翻,后来看了估计有20多本吧……儿童想象力很丰富,天马行空的,跟成人文学完全不一样,特别有画面感”。

第三,当代大学生远离阅读。许多大学生度过了一个书香匮乏的童年,而且正在度过一个隔绝书香的大学时代。问卷调查中80%的大学生每月阅读量不足1本,近半的访谈对象已经不读课外书,学习、游戏和娱乐占据了课余时间,即便读书,大多也以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和通俗历史读物为主。不爱阅读的大学生,如何能成为爱阅读的父母?I提到一个现象:“我现在回老家,一玩手机游戏,家里的亲戚小孩都拥上来了。”儿童的行为是家庭的折射,不爱阅读的父母又该如何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呢?

3 问题及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文发现的主要问题有:(1)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充分的童年阅读经验。(2)大学生当下的阅读行为和子女教育观,与童年阅读经验之间都存在“断裂”。(3)尽管当代大学生希望在家庭阅读教育上成为更主动的父母,但由于缺乏童年阅读经验,而目前不仅对儿童阅读的知识了解有限,并且自身的阅读状况不佳,这可能导致他们未来难以成为合格的“书香父母”。因此,本文基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为当代大学生的童年阅读“补课”。一方面,推介一些儿童与成年人皆宜阅读的经典图书,比如中、小学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填补他们在未成年应试教育时期的阅读空白;还可推介一些生动、活泼的轻读物,如绘本《滚蛋吧!肿瘤君》《活了100万次的猫》,让大学生从阅读中拾回童真与童趣。另一方面,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力”,除了馆藏资源的推介和使用指南的宣传外,应多举办方法指导性的专家讲座,帮助大学生尽快由“应试型考生”转向“素质型书生”,并为顺利过渡到“学习型家长”[12]做准备。

第二,重建大学生与阅读的心理联系。对儿童时期缺乏阅读的大学生而言,从小就不存在与书籍之间的心理联系;而某些童年喜欢阅读的大学生,曾经与书籍的心理联系也被竞争压力和各种诱惑所割断。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目标,首先固然是培养一批忠实的爱阅读的大学生读者,但笔者建议也应特别关注平时不爱阅读、无心阅读的大学生。高校图书馆应在推广形式上有所创新,可通过与书相关的音乐、电影、游戏、动漫和新技术设备等媒介吸引更广泛的大学生参与,让阅读也成为一种“诱惑”。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SNS和移动阅读App等渠道提供无处不在的阅读指导与阅读服务,最终让大学生把书香带入社会,带给下一代。

由于本文是探索性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调研对象较为局限,样本量较小,未来可扩大样本量和覆盖人群,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大学生,以及非大学生纳入调研范围。其次,对童年阅读经验、当下阅读状况和子女教育观三者联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完善调研方法,增加对中学生、新婚准父母、幼儿父母等群体的研究,从而比较完整地了解童年阅读经验在人生成长和代际传承过程中的积淀、发酵和凝结。

猜你喜欢

读物经验家庭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中国城市运营 地产首脑读物 房地产导刊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家庭“煮”夫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恋练有词
幼儿读物网络市场供应情况调查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