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护理质控对提高护理质量的研究
2019-01-07宋怡宋涛
宋 怡 宋 涛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我院自2006年开始采用计算机管理以来,已逐步涵盖医疗、护理、业务、医院管理等各方面[1]。在护理管理体系日益完善,护理信息系统功能所带来的作用越来越深受广大医护人员的欢迎。我院护理部自2015年起对全院护理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统一管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住院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实施护理信息化前的30例,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2~69岁(52.4±3.5)岁;实施后的患者30例,男 18例,女12 例,年龄34~70(54.5±3.7)岁。二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选择3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3~50(37.7±3.6)岁;高级职称 4名,中级职称 12名,初级职称 14 名。
1.2 方法
1.2.1 信息化管理护理质控:①护理部人员罗列质控内容提出存在问题,由护理部或科护士长进行质控内容设置和分配。质控人员接到质控任务后到科室现场进行质控及时录入存在问题。②各科室护士长填写问题原因分析与整改措施,护理部查看质控问题及改进效果并对重点问题进行跟踪督导。③合格后本次质控结束仍有不合格护理部帮助查找问题根源跟班作业跟踪督导直至合格本次质控结束。
1.2.2 评价指标:①护理质量(按辽宁省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为基础)比较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运用信息化护理质控前、实施前)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运用护理信息化护理质控后、实施后)护理部的护理质量检查分数。②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③自制临床护士对护理管理者进行护理质控满意度调查表。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等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预测、预警、预控护理技术运行后,护理堵漏洞事件上报例数降低。
2.2 运用信息化护理质控后护士对护理质控满意度较前显著提高(均P<0.05)患者对实施信息化后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电子护理记录单出现问题频次均少于手写记录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传统的护理管理容易存在的信息周转速度慢、业务监督不及时、组织管理规范性差的问题,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合理运用信息化使其成为护理管理者的得力帮手。信息化是目前医院发展的重要方向,医院信息化发展向着电子化、移动化及条码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信息的采集、保存、传输、分析及处理,具有便捷高效,提高了精确性及实效性,减少了错误的发生[2]。
3.1 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通过信息化应用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保证,从而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安全,提升患者现质量,提高护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3]。
3.2 增加护士对护理质控的接受程度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护士从思想上只有真正理解护理质控对临床工作的帮助与指导,才能提高工作的执行力。作为管理者多与护士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护士在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解决,从而提高护士对护理质控的满意度。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是解释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实施信息化质控后信息系统及时分享了各阶段出现的护理问题,提前预防了护士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事前提醒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4]。
3.3 节约护士间接护理工作时间提高护理文字记录的规范性。电子护理记录单在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方面优于手写记录单[5]。
3.4 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医院信息化应用,优化了护理管理的流程和质量,尤其是对患者身份识别、处理医嘱、医嘱查对等重点环节的流程与再造,缩短了护理质控时间,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护理管理作为医院护理水平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现代化护理质量的高度去抓,去寻找护理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抓住了特点和规律,护理管理才能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