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9-01-07王晓芸
王晓芸
(湖口县人民医院,江西 九江 332500)
胃肠道疾病近年来发生率持续上升,此类疾病中部分疾病仅给予传统药物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疗效,遂需给予手术治疗[1]。不过手术治疗本身具有一定创伤性,实施手术后患者创口部位易发生感染。切口感染发生后,患者主要表现为切口红肿、渗液,感染严重者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上升,甚至全身性感染,危及患者生命健康[2]。临床护理活动中如何有效预防此类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至为关键,本文为探析护理干预用于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预防中的应用价值,选取58例患者完成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接收的58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经信封法分组,护理干预组及传统组各29例,护理干预组男女之比为16∶13,平均(43.58±4.33)岁,传统组男女之比为17∶12,平均(43.84±4.36)岁,组间基线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传统组术前给予患者病情评估、基础知识宣教,术中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手术切口恢复情况。护理干预组给予传统护理同时落实针对性护理干预,详情如下。
1.2.1 术前干预:做好手术前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并通过手术预演增强其手术主动配合能力。掌握患者心理变化,针对部分过度紧张者,利用注意力分散法,让患者看书、看电影等,分散其对将要开展的手术的注意力。术前指导患者禁食、禁水,做好胃肠道准备,并于手术开始前调节手术室内温度,对术中输注液体、冲洗液体充分加热,避免术中低体温发生。
1.2.2 术中干预:术中强化手术切口护理,医师做好手术切口后及时给予全层保护器保护手术切口,防止粪便、细菌等污染物对手术切口造成污染,术中严格落实无菌操作,施术医师穿戴好无菌衣后仅允许在无菌区活动,完成手术切皮的刀片、器械不再重复使用。将胃肠道断端进行吻合时需进行严格消毒,缝合完成时,使用吸附性强的敷料对手术切口进行覆盖。
1.2.3 术后护理干预:患者手术结束后,减少病室人流量,控制探患者员出入,避免病菌携入、粉尘飘散,并将患者病服、床单、被褥清洗消毒。强化查房制度,每1 h查房1次,记录患者手术切口有无渗液、红肿情况。做好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手术切口护理,康复期间当避免弄湿敷料、挤压伤口、触碰伤口,术后若疼痛严重当立即联系护理人员接受相应药物镇痛,防止疼痛增加炎性因子生成影响伤口愈合。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并以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完成患者疼痛评估,分值0~10分,疼痛越强则患者获得分值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3.0软件处理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组及传统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护理干预组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0%,传统组出现切口感染3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0.3%,护理干预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更低(χ2=10.859,P=0.001)。
2.2 护理干预组及传统组术后VAS评分对比:护理干预组术后VAS评分为2.51±0.63分,传统组4.21±0.89分,护理干预组术后VAS评分显著更低(t=7.214,P=0.001)。
3 讨论
胃肠道疾病临床治疗中手术治疗方案应用较多,切口感染为手术治疗后常见并发症,对患者康复有较大影响,临床护理互动中如何改善切口感染问题一直为研究热点[3]。
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患者术前准备、术中手术是否严格落实无菌操作、术后切口护理等密切相关,传统护理方法用于切口感染预防中效果有限,遂需进一步改进护理方案[4]。
护理干预指通过护理措施,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不良反应、并发症进行干预,在此类患者护理干预,做好术前准备护理干预,保证患者心理、生理状态良好,为手术治疗奠定良好基础,术中强化无菌操作,提高术中安全性,避免术中感染,术后强化病室管理,做好知识宣教及疼痛护理,防止术后感染发生。有研究认为,术后疼痛时影响患者伤口愈合的重要原因,疼痛刺激切口局部炎性因子生成,导致切口愈合延缓,加重感染风险,对此,做好疼痛护理也是预防感染的有利条件[5]。本次观察中护理干预组疼痛评分更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更低(P<0.05),充分证明给予此类病患护理干预可预防切口感染发生。
综上所述,给以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避免胃肠道手术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本次护理干预方法可为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