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单中心研究
2019-01-07周志平
周志平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宜兴 2142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就是常说的脑梗死,病理实质是基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过程,临床表现为头昏、肢体麻木、四肢无力等[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发生梗死组织的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救治的主要生理学基础就是挽救这些缺血半暗带,常使用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机械取栓等治疗方式[2]。本文选取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59岁,平均年龄为(67.34±5.14)岁。纳入标准:①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急性起病;③病灶局部出现神经功能缺损;④排除非血管性病因;⑤排除脑出血;⑥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本次研究。
1.2 方法:患者术前均进行CT检查颅脑,排除脑出血,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血栓段。发病时间在6 h内的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准备机械取栓所需要的器械和药物,尽快为患者进行机械取栓;发病时间超过6 h的患者直接行机械取栓术,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局部麻醉,待麻醉生效后,穿刺右侧股动脉,将6F导管鞘置入,利用微导丝牵引导管至血栓段,缓慢穿过,将取栓支架输送到合适位置释放,支架张开后留置2 min,再将导管和支架缓慢轻柔地退出,根据具体情况可多次取栓。
1.3 观察标准: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的NIHSS评分,分析疗效(TICI评分评估,分为0级、1级、2级、2a级、2b级、3级,2b~3级评估为成功血管再通),评估预后情况(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的NIHSS评分:术前,患者的NIHSS评分为(12.24±4.31)分;出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为(5.42±2.03)分,比较结果为(t=10.617,P=0.01),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血管开通情况:35例患者中,24例术后即刻TICI达到2b~3级,成功获得血管再通,成功率为68.6%。
2.3 患者预后情况:术后90 d,有16例(45.7%)患者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评分0~2分)。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就是常说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多为头昏、肢体麻木、四肢无力等[3]。病理实质是基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过程[4-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发生梗死组织的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救治的主要生理学基础就是挽救这些缺血半暗带,临床上常使用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机械取栓等治疗方式。
本文选取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35例患者中,24例成功获得血管再通;出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有16例患者达到良好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机械取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的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