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种植体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9-01-07张雨辉
张雨辉
(丹东市中医院口腔科,辽宁 丹东 118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34例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安氏Ⅰ类错颌畸形;②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无牙周炎、牙龈炎等其他口腔疾病;③符合正畸治疗的指征。排除标准:①重度牙列拥挤;②有畸形矫正史;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系统疾病。男12例,女22例;年龄10~15岁,平均(12.53±2.24)岁;分为传统正畸组与微型种植体支抗组,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术前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与口腔全景片,常规口腔清洁,微型种植体支抗组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先用直丝弓矫正牙弓,并关闭拔牙间隙,根据摄片确定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植入部位、角度与深度,植入的角度尽可能地与骨面垂直,用黄铜丝标记,植入时避免带入软组织,并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注意避开牙根、牙槽神经、上颌窦等。术后做好口腔护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按要求复诊,调整拉簧,一般术后9个月可取出种植体。传统正畸组采用直丝弓矫正,配合使用横愕杆。
1.3 观察指标:比较正畸治疗前与治疗后9个月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与上中切牙倾角差。记录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以SPSS18.0软件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正畸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比较:微型种植体支抗组磨牙移位为(3.14±0.44)mm、上中切牙凸距差为(4.04±0.16)mm、上中切牙倾角差为(30.85±5.29)°;传统正畸组磨牙移位为(6.13±0.75)mm、上中切牙凸距差为(12.06±3.19)mm、上中切牙倾角差为(2.85±0.1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微型种植体支抗组发生不舒适感4例(23.5%),组织水肿1例(5.9%);传统正畸组发生不舒适感7例(41.2%),口腔炎症8例(47.1%),组织水肿3例(17.6%),微型种植体支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传统正畸组(P<0.05)。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生物医学材料的不断发展,支抗材料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微型种植体支抗是一种新出现的支抗手段,它区别于传统支抗的最大特点是利用骨组织的嵌合力来调整骨骼位置,不需要与骨结合固位,稳定性好[3]。微型种植体的直径较小,带来的创伤小,而且操作简单,不需要患者苛刻的配合,手术时间一般在5~10 min内。传统支抗需要特意压低磨牙,而微型种植体支抗则完全无需压低磨牙。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正畸组相比,微型种植体支抗组磨牙移位明显减小,上中切牙凸距差与上中切牙倾角差明显增加。同时,微型种植体支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临床上,由传统支抗带来的不适感可能使部分患者难以耐受,最终中途放弃治疗。而微型种植体支抗对口腔正常组织损伤轻,舒适度明显提升。国外研究表明,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同时施加一个最适承载力(约200 g内),能够显著提高正畸治疗的稳定性与有效性[4]。研究表明,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后患者的咬力与咀嚼效率优于传统支抗,同时,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出血指数降低,牙龈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支抗。在正畸治疗结束后,取出微型种植体支抗也很轻松、简单,无需麻醉,对创口无需特殊处理,并且植入部位会有新的骨组织形成,不会带来瘢痕。
综上所述,青少年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