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杭锦旗看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农牧业转型升级—访内蒙古杭锦旗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贾玉宝

2019-01-07张院萍

中国畜牧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畜产品农牧业养殖

文│本刊记者 张院萍

农牧交错带,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是草地农业和耕地农业的契合发展带,具有不同于农区和牧区的独特经济形态,是一类重要的农业空间。长期以来,该区域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是当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难点;同时,作为农牧交错带,这些地区的特色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农牧民收入总体偏低,贫困县、贫困人口比重较大。处于农牧交错带上的杭锦旗亦是如此。

杭锦旗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北部、黄河“几”字湾南岸,地跨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杭锦旗委、旗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抓住重点,扎实工作,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优化区域农牧业功能定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日前,记者采访了杭锦旗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贾玉宝,请他谈了杭锦旗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设想。贾玉宝的谈话,视野开阔,理念先进、语重心长,既抓住了农牧交错带地区发展落后的症结所在,又从长远出发提出了具体而针对性很强的建议;不仅为杭锦旗的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为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

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

记者:您好,贾书记,当下,转型升级成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怎么转型,如何升级,对于农牧交错带地区来说,每一步都需要经过具体的实践,然后深思熟虑地细化。作为杭锦旗来说,这个议题也同样重要吧?

贾玉宝:是的,杭锦旗农牧业资源富集,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杭锦旗紧扣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增绿的目标,遵循“龙头带动、规模发展、精深加工、品牌增收”的工作思路,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强品牌,全旗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首先,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杭锦旗草牧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组合优势,强化招商引资力量,着眼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高水平建设农牧业龙头企业。培育并引导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提高集约经营水平。目前,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其中自治区级6家、市级27家、旗级31家。认定家庭牧场167个,养殖大户87个,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563个。

其次,大力推行农牧业生产经营新模式。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销售品牌化的思路,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努力提高农牧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实施龙头企业“六个一”提升工程,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村集体采取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流转、代种代收、联种联收等多种形式建设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创新业态、做活流通。

最后,发挥产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依托亿利万亩沙地节水高效种植示范园、伊泰北牧田园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宏倡公司10万亩沙地改良示范园、恒禾隆茂营现代农牧业示范园等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聚集现代生产要素,着力完善产业一体化联结机制,扩大覆盖和带动面,把农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联结起来,形成产业互动、多方共赢、良性发展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

首先,大力推进品牌化建设。坚持质量兴农,突出绿色优质安全导向,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认证,进行农畜产品商标注册,对取得认证和获得优秀品牌评选的予以补贴奖励。“沙海清”食用菌、“西草地”甘草猪肉、“吉尔利阁”库布其沙漠野生牛肉及“汗达”风干牛肉等系列品牌成功打响,“塔拉沟” 羊肉获农业部地理标志农畜产品认定,核准产品总规模200万只,年产肉量7000吨。“库布其”“塔拉沟” 获自治区著名商标。全旗认证“三品一标”农畜产品52个,2018年产量预计达10万吨。

其次,狠抓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畜产品监管、检测体系,加强对动物屠宰企业的检疫监管,建成旗、镇两级农畜产品检测站,农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初见成效,已有8家企业纳入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最后,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支持企业发展粮油、肉食、蔬菜、绒毛、乳品精深加工,培育了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成屠宰场3家,全旗屠宰企业达到7家,年屠宰能力达到40万头(只)。“吉日嗑”向日葵炒货企业、呼和木独面粉加工厂等中小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市场不断拓展,新建农畜产品保鲜冷藏库8家,发展农村电商7家。农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营销,有效缓解了“卖难”问题。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

记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战略举措,杭锦旗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是如何积极引导农户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

贾玉宝:近年来,杭锦旗统筹粮经饲生产,促进农牧渔结合,推动形成农牧互补、种养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一是调优产业布局。在沿河优化发展区,推进“种养结合”农牧业发展模式,打造沿黄河现代农牧业示范带;在梁外牧区,以培育“家庭牧场”为抓手,推行绒山羊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现代畜牧业;在梁外半农半牧区,主要发展生猪禽类养殖,大力发展林沙庭院经济;在库布其沙漠整体退出区,着力研究制定草原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方案,统筹生态修复、农业开发、旅游文化和工业基地建设,打造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保持情绪稳定,禁饮咖啡、浓茶、辛辣刺激性食物,且晚餐切勿进食过饱,七八分饱为宜,并引导患者逐渐养成良好睡眠与生活习惯,规律作息。

二是调优种养结构。种植业方面,粮经饲种植比例5∶3∶2,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粮食产量突破8亿斤。压缩葵花,增加优质牧草,扩大果蔬食用菌、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着力改变品种单一、品质不优的问题。2018年全旗播种面积131万亩,其中,籽粒玉米56万亩、向日葵51万亩、豆类杂粮3.5万亩、马铃薯3万亩,小麦2万亩、水稻0.5万亩、果蔬2万亩、甘草枸杞1万亩、优质牧草12万亩。养殖业方面,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品种品质品牌同步抓,实施“稳羊增牛扩猪禽”战略。稳定牧区绒山羊数量,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推行舍饲养殖和集中育肥,加快周转出栏,保持存栏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养殖总量增加。支持发展肉牛和生猪养殖,扩大猪牛养殖规模。积极引进试养虾蟹等水产品种。目前,全旗牲畜饲养总量稳定在240万头(只),其中肉羊饲养量80万只,绒山羊饲养量145万只,生猪8万口,肉牛饲养量7万头。

三是调优产品品质。以优质高效为导向,持续推进畜种改良。肉羊产业引进赛诺羊业公司,启动吉镇万只现代化种羊场。目前,种羊场存栏肉羊纯种基础母畜5000只、纯种种公羊2000只。发展肉羊联合育种户180户,3年内共为农牧户购入种公羊1987只,与本地肉羊的杂交改良取得了明显成效。绒山羊产业重点实施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共鉴定白绒山羊核心群245群,培育联合育种场6个。肉牛产业引进安格斯、西门塔尔种牛1000多头,加大本土肉牛改良力度,加快优质肉牛基地建设。积极支持乳产业发展,建成千头以上肉牛、奶牛养殖场2处,新建年处理500吨鲜奶生产线2条,存栏奶牛达3500头,增加奶山羊养殖2000只。生猪产业积极发展公司化养殖,甘草猪养殖初具规模。2018年与东方希望集团签订5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合作协议。全旗以肉羊、肉牛、生猪为主导产业和以水产禽类、果蔬药材为特色产业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更加凸显。

杭锦旗以带动全旗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农牧民收入持续良性增长为导向,确立农业可长久持续、快速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主要发展产业,树立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进而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是下一步杭锦旗农业整合资源,重拳出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全旗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战略的重要举措。近期杭锦旗将驴产业作为本旗重要产业发展后,更具有示范、引领全旗乃至全市推进驴产业链发展、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重要功能。

发展肉驴产业让其成为农牧业发展新路径

记者:养殖业作为农村经济中具有活力的主导产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号召农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养殖业。下一步,杭锦旗在这方面还有哪些动作?

贾玉宝:下一步,我们要依托本地饲草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驴产业。中国有近4000年的养驴历史,是传统养驴大国,驴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国民对于驴产品的消费需求呈刚性的增长态势,我国活驴及驴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而驴源不足日益显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带动了大批企业和农牧民加入到驴产业链中。

杭锦旗发展驴产业具有独特优势。水资源方面,地下水储量2.7亿立方米,境内有黄河、摩林河两大水系,黄河过境249公里。土地资源,土壤草牧场洁净度高,有耕地130万亩,宜农宜林待开发土地500万亩,天然草原2200万亩。地带性土壤为淡粟钙土、棕钙土、灰钙土,非地带性土壤为风沙土,其中棕钙土、风沙土是该地区土壤的主体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21.0%和58.4%。气候资源方面,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短促温和,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干燥寒冷。年日照时数3150~ 3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274.6毫米,无霜期122~ 144天。农牧业资源方面,现年产玉米34万吨、玉米秸秆40万吨、谷草秸秆2.7万吨、柠条20.4万吨、杨柴12.6万吨,完全可以满足毛驴养殖的饲草供应。

记者:是的,根据我国农村的资源特点来看,大部分地区养殖肉驴前景看好,是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好路子。那么,请问,您对肉驴产业发展有哪些建议呢?

贾玉宝:为了积极稳妥推进肉驴产业发展,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主线,以体系建设为依托,整合各类科研力量,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财政保障三大体系为重点,以丰富、延长产业链为主要目的,探索以“杭锦旗政府+”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企业化、科技化、创新性、全产业链推进的新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

产业建设按照“市场原则,政府主导,‘三农’尽调,企业负责”的思路和流程,积极稳妥推进。

市场原则:结合市场的庞大需求量,以及杭锦旗现有农牧业优势,紧扣杭锦旗驴产业链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最终可以通过市场渠道进行产业价值变现为目标,整合凝聚全产业链资源和能量,提升杭锦旗驴产业的成长力、市场力、品牌力。

政府主导:充分体现旗委、旗政府,将驴产业作为杭锦旗旗域经济核心产业、名片产业和第一产业重点打造的战略思想。

“三农”尽调:以杭锦旗政府为核心,采取“1+1+NN”全产业链金融模式(即:1个政府主导的平台+1家驴产业龙头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NN户由龙头企业联结带动的合作社,实现农户参与,建立农户多元盈利点致富),由杭锦旗政府、基金公司、银行共同制定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在杭锦旗政府对各涉及项目企业调查论证完毕后,统一纳入。

产业链投资模式具体从前、中、后三个环节(科技+一产+二产+三产)梳理产业链条,从产前环节、基地提升、规模打造、品牌推广及现代繁育、杭锦旗驴产业链一体化、现代服务6个方向投入,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物联网手段改造传统驴产业。

农户致富模式为“1131”模式。即驴产业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与合作社对接,以合作社整合农户采取收购、流转等手段,使每个农户养殖量达到2头以上,以合作社形式与项目龙头企业达成反寄倒保(以寄养形式保障农户养殖收入)流转协议,在养殖收入不减的前提下,增加园区管理工资性收入。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农牧业养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蒙古农畜产品流通堵点探究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影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