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小儿急性喉炎合并呼吸困难的护理观察
2019-01-07唐颖
唐 颖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 护理部,辽宁 宽甸 118200)
小儿急性喉炎是一种喉部黏膜急性炎症,一般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冬春季节为好发季,小儿急性喉炎主要表现为犬吠样咳嗽与声音嘶哑,由于小儿喉部多个黏膜下组织有松弛现象,且淋巴管较丰富,因此,容易发生炎性肿胀并导致阻塞,使喉腔变小,软骨组织松弛[1]。小儿急性喉炎多累及声门下区黏膜与黏膜下组织,因此,容易引发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死亡,临床上需采取细致护理[2]。本研究对我院42例小儿急性喉炎合并呼吸困难症状患儿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该症状的护理方法与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2例小儿急性喉炎合并呼吸困难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3例,女19例,年龄1~7岁,平均(3.39±1.91)岁,其中Ⅰ度呼吸困难9例,Ⅱ度呼吸困难19例,Ⅲ度呼吸困难11例,Ⅳ度呼吸困难3例。
1.2 方法
1.2.1 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患儿入院后,立即启动多功能监护仪,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包括患儿意识、表情、心电、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呼吸要作为观察重点,严密监测患儿呼吸困难症状及程度,可通过观察鼻翼扇动、三凹阵、咳嗽是否减轻、声音嘶哑是否改变、皮肤黏膜是否有发绀或皮疹、咽部黏膜是否有充血或疱疹及支气管与肺部是否有累及等。床旁要备好气切用品。
1.2.2 吸氧:立即给予面罩吸氧,氧浓度40%~50%,7例严重阻塞性呼吸困难患儿氧浓度设置30%,突然吸入高浓度时,会因血氧饱和度极速升高,使二氧化碳浓度突然下降,无法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会造成呼吸抑制,并加重缺氧,因此,对这类患者需要设置较低浓度氧,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护理。
1.2.3 开通静脉通道:用小儿静脉留置针,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争取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患儿因穿刺哭闹加重呼吸困难症状。
1.2.4 治疗护理:患儿入院后,需立刻给予对症治疗:①解除喉阻塞症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护理,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根据患儿呼吸困难程度合理调整剂量,用药期间注意严密监测患儿电解质平衡与脉搏情况。②雾化吸入护理:雾化吸入的作用在于袪痰,促进痰液排出,遵医嘱配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吸入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儿,及时协助患儿排出痰液。③抗病毒治疗:遵医嘱给予抗病毒类药物,指导患儿及家属严格按时、按量用药,以控制炎性反应,并减轻水肿。
1.2.5 预防并处理各种并发症:患儿在治疗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注意严密监测患儿具体情况,及时给予预防性护理。①发热护理:患儿出现发热时,要做好降温护理,以物理降温为主,严密监测患儿热型和伴随症状,采取必要的对症治疗与护理措施。②惊厥:患儿在高热下可能还会出现惊厥症状,要及时处理,避免出现窒息与受伤。患儿取平卧状态,头向一侧偏,松开衣服领口,彻底清洁患儿鼻咽部分泌物与呕吐物等杂物,确保呼吸道通畅。上下齿裂间塞入牙垫,避免咬伤舌头。必要时,可给予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给药时,要注意患儿呼吸与血压变化。③局部感染:若有气切患儿时,要注意预防感染,每日清理气管内套管2~3次,1周更换1次外套管,每日更换气管导管纱布,所有导管都要按照清洗、煮沸、消毒的步骤处理后再行使用[3]。
1.2.6 饮食护理:以清淡类、易消化食物为主,患儿病情较重时,需禁食,待病情稳定后,再给予营养充分、温热类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刺激类食物。患儿无法正常进食时,可给予肠外营养补给,待呼吸平稳后再进食。
1.2.7 日常护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开展心理护理,提高患儿及家属依从性与重视度;保持适宜的病室环境,温度设置在18~22 ℃,相对湿度设置为60%~70%,保持室内温暖、相对湿润的环境;每日注意通风清洁。嘱陪护人员让患儿充分休息,减少哭闹,避免加重呼吸困难。
2 结 果
经有效护理后,31例患儿均于6~10 h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得到有效缓解;24 h后37例患儿呼吸恢复正常,各项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36 h后除1例Ⅳ度呼吸困难患儿外,呼吸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1例患儿经药物治疗、雾化吸入无效后,给予气管切开术治疗,解除喉阻塞症状,恢复患儿呼吸。42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患儿吸气性喉鸣消失时间为(1.19±0.53)d,犬吠样咳嗽消失时间为(2.09±1.03)d,声音嘶哑症状消失时间为(2.87±1.49)d,住院时间为(4.21±0.78)d。
3 讨 论
小儿喉部生理特征更为复杂,喉腔狭窄,黏膜组织松弛,血管、淋巴与腺体丰富,出现炎性反应时,黏膜容易出现充血性水肿,患儿年龄较小,反射功能较差,喉部、气管内出现分泌物与呕吐物时,不易咳出,会造成呼吸道阻塞,并导致呼吸困难,当出现烦躁哭闹等情绪行为时,还容易造成喉痉挛,进而导致喉阻塞等急病[4]。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注意力与责任心,严密监测患儿病情、生命体征变化,为患儿及家长给予日常生活、心理、医药学等全方位综合护理,以提高护理效果[5]。在药物治疗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详细询问患儿过敏史,严格禁止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患儿使用这类药物,也不必再行皮肤过敏试验,避免出现意外。对药物过敏史患儿,需在病史记录、病例卡显著部位标注该类药物禁用。患儿入院后,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喉阻塞、减轻黏膜水肿、抗炎治疗是小儿急性喉炎护理关键,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与主治医师进行沟通,遵医嘱用药,并及时将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上报医师,以合理调整用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加强巡房,严密监测呼吸困难症状变化情况,做好抢救准确,当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果断采取气管切开术治疗,快速改善患儿呼吸。要加强日常病情监测与日常护理,提高护理舒适度,促进患儿康复[6]。
本科护理人员本着高度责任心,通过全方位、综合化、耐心细致的护理,使患儿的呼吸困难、犬吠样咳嗽及声音嘶哑等各项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患儿在(4.21±0.78)d均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