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分析
2019-01-07马晓云
马晓云
(辽宁省东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辽宁 东港 118300)
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极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抑郁药物干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是同时也存在药物不良反应[1]。随着心理护理研究的深入,许多医护人员指出心理护理的科学合理应用有利于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激励患者的思维以及精神活动,提高生活质量[2],现回顾分析本院的138例患者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8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在发病后的SAS焦虑、SDS抑郁量表评分均在50分以上。排除治疗护理配合度差的患者,排除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回顾患者的护理方法分组:对照组67例,男40例,女27例,年龄43~82岁,平均(69.4±5.4)岁;文化背景:大专及以上32例,中专或高中17例,初中及以下的18例。观察组71例,男42例,女29例,年龄45~-80岁,平均(69.7±5.7)岁;文化背景:大专及以上35例,中专或高中17例,初中及以下的1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对症治疗,同时针对焦虑抑郁情绪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为常规药物护理、健康宣教、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康复锻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①认知行为干预。护理人员通过病案以及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情绪状况、认知状况等,并结合患者的兴趣设计交流的切入点,着眼于患者的认知偏差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等,通过多种方式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健康认知水平,鼓励患者改变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态度等,通过反复以及适当的心理指导、暗示等增强患者的康复自信心。②放松训练。a.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冥想训练,结合患者的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轻音乐,保持病房的安静,护士用轻柔的声音指导患者沉浸到音乐氛围中冥想。b.正念训练。循序渐进进行正念呼吸/五官/情绪训练。首先是正念呼吸训练,引导患者集中注意力到呼吸运动中,进行腹式呼吸等。其次正念五官训练,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这5个感知着手,让患者全面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引导患者的正面情绪。最后是正念情绪训练,护理人员以自身的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叮嘱家属照顾患者时保持乐观的情绪,引导患者情绪变化,如: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跟患者交流沟通,鼓舞患者正向感知周围的环境、事物等,增强自信心,排除外界干扰因子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前、护理2周后的SAS、SD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对计量数据的对比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前,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分别为(73.2±5.6)分、(70.5±8.3)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3.5±6.4)分、(70.1±8.5)分;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分别为(32.0±3.5)分、(35.4±4.3)分;对照组分别为(48.6±5.5)分、(44.3±5.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症状严重,突然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许多患者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加上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措施可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尤其是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的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以及康复效果迟缓,焦虑抑郁情绪会明显加重,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3]。心理护理着重分析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强调心理因素在患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对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服务中应用心理护理,强化对患者的健康宣教,纠正其错误的认知,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等,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配合度。通过冥想训练放松患者身心,缓解患者过度紧张的情绪,降低与压力相关的皮质醇激素水平,起到一定的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通过正念训练方式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正念训练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大脑神经信号来调控内分泌系统,发挥抗焦虑、抗抑郁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患者建立对脑卒中的正确认知,尤其是建立脑卒中后偏瘫、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的正确认知,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避免患者钻牛角尖;促使患者逐渐形成正念思维,能控制自我行为,改善焦虑抑郁情绪[4]。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2周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心理护理的应用对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服务中应用心理护理是可行的,有利于促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促进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