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价值研究
2019-01-07颜鹏飞李才宝陈怡君邓艳梅
颜鹏飞,李才宝,陈怡君,邓艳梅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①,强调了高校在育人环节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如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②。“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当今高校大学生自觉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其文化自信。因此,我们需要对“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不足之处以及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1 “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文化的本质是要让我们从人的本质出发去理解,为我们探寻和分析文化的内涵与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文化育人的本质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用先进的文化引导、教育人,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把先进文化内化为自身意识深处的文化自觉。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浩瀚无垠,在“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必须取其精华,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育人环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的新时代思想,引导、鼓励当代大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优秀人才,并需要拥有责任感、使命感为符合新时代要求,堪当大任的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今高校学生最为重要的思想粮食,是需要把文化育人思想内化到高校“三全育人”全过程中去。
2 “三全育人”体系下现今高校文化育人不足之处
“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在现今高校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高校自身对“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文化育人认识程度有所不同,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2.1 文化育人认识程度不够
现今许多高校对“三全育人”体系下文化育人定位、作用、性质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缺乏深刻而又客观的理解。对于将文化育人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性的、系统的研究,造成对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的客观规律认识上的不足,从而导致在具体事物关系中的混乱,如:高校教学与文化育人、高校管理与文化育人、高校科研与文化育人等之间辨证的工作关系认识不够,使得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下文化育人认识方面仍存界定不清、缺乏科学的规划。
2.2 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不够合理
高校文化育人是一项历时时间长、过程复杂、建设系统的项目工程,需要高校在对自身的整体规划部署下,合理增强对育人体系设计与建构。从最根本的理念设计,到机构的建立,人员的配备,都要做出精密的安排与部署,使高校文化育人有条不紊的,稳步推进。
当前部分高校在文化育人建设中,缺乏系统化设计。在制度体系的构建上,存在形式化问题,没有完整的理念,缺乏实践和保障体系。在与文化育人的相关活动中,对前期的策划、中期的组织,后期的总结,都缺乏统筹的安排,同时也没有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征,无法给大学生有价值的思想启迪,使得部分高校文化育人缺乏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不能形成长效机制,阻碍了三全育人”体系下文化育人实效。
2.3 高校文化育人未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不仅仅是在高校中进行,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与配合,共同培育。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需要遵循时代的特色,制定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内容,还要符合育人工作的一般规律。要做好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要素合力、密切配合,需要高校管理部门、服务部门、执行部门提高对文化育人的认识,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多方联动育人机制。
当前部分高校文化育人仅仅只限于思想政治教师、宣传工作人员等的工作内容,并没有深入研究文化育人的要求和深入认识文化育人的本质特征,存在认识不到位,没有有效的结合自身高校的特点开展有当地特色的优势文化育人工作,没有依托学院、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造成部分高校文化育人效果不佳,影响不够,未能形成真正的育人合力。
3 “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价值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极大地影响着当前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现阶段大学生思想主流表现为积极向上、健康向好的良好势态,但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三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因此,“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推进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新起点和新征程上贡献力量。
3.1 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人对文化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个体或族群因此产生归属意识。文化认同带有价值观选择和好恶倾向,不是中性现象。这种价值观常与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和观念联系,成为集体动员的符号与标志。”③文化作为可以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体系,其主要表现为它是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共同基础、人们的价值共识,同时也是维系一个国家团结稳定的根本力量。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不同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混乱,削弱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统一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是认同中国梦、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前提和基础,解决好了文化认同问题,才能发展、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3.2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④。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自身五千年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实践中探索而来,是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的转化,也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中所包含的艰苦奋斗,不畏牺牲,自立自强等文化精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激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内容,并能进一步坚定具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与自觉。
3.3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大学时期,是学生的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文化理论,它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凝聚人心与洗涤心灵的作用。能引导、纠正大学生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误区,并把正确的理论上的东西内化为自身思想意识。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能真正意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明白新时代大学生肩上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
3.4 培养全面性综合性的人才
“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不是通过强制性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大学生自觉的、发自内心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感染,会形成最具持久性、深刻性、长远性的思想意识。所以,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新时代,大学生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还有利于大学生对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得到全面性综合性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注释:
①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01).
②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01).
③孙秀玲,马丽.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对策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16,(5).
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