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
——“双元制”试点中的探索与尝试
2019-01-07钱志宏
钱志宏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400)
1 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的确定
1.1 “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职教模式的改革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一种校企合作,以企业的技能培训为主,共同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接受培训后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并且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理论教学。因此,它已被国内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所接受,实行“双元制”试点。“双元制”试点的目的在于通过借鉴“双元制”中的成功经验,吸收其合理内涵,改革传统职教中的不合理部分,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职业学校的许多专业,在缺少企业的普遍参与的情况下,也可以并且有必要实行“双元制”试点。
1.2 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是电子专业培养目标和“双元制”试点相结合的产物
所谓电子类专业是指与电子类似或相关的专业,如电子技术、电子信息、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专业。所谓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电子专业课的基础,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障,主要包括电子装配与工艺、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工基础、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五门学科。所谓电子专业类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是指根据电子类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把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划分为若干个适合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块,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理论和实训教学的教学方法。它要求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选择适合实训的教学模块,并自编实训教材,然后依此组织理论和实训教学。
第一,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非学科式的教学方法,这与“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涵一致。
第二,电子专业培养的是在电子产品整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修人员,他们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维修和检验等技术工作,以及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而电子类专业不仅有严格的装配工艺要求,而且有较高的学生较难理解的测量标准,这就要求学生用大量时间参加技能培训。
第三,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这五门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前两门是需要实际操作的,后三门是以电路原理为主要内容的,而原理电路是否具备其应有的功能、能否形成电子产品,还得通过装配和测量去检验等等。
这些都为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的实施
2.1 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是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必须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来安排任课老师和教学内容、课时量和教学进程。文化课是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又是为专业技能服务的。而分科教学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科和学科之间、理论和实训之间的脱节,难以保证技能教学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要考虑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比例,文化课宜少不宜多,比如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并没有开设数学这门学科,而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时所用到的数学知识是穿插在“专业计算”这门学科中的。另一方面,要考虑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比例,以三年制高职学生,二年在校学习,每学期每周一天实训,一年在企业实习为例,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比例约为1∶1,这也符合“双元制”的教学要求。
2.2 根据教学计划编写适合实训的教材是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的保障
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是适合于实训的课程,而现有的学科型教材理论部分多、操作部分少,这不但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自编教电子实训材是模块化教学的保障。它要求把五门专业基础课划分为装配、测量和各种典型电路等多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除了要符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编写实训教材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既要考虑做什么、怎么做,又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在试用过程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修改,这样才能使自编教材不断完善。
2.3 根据教学模块开展理论和实训教学是电子专类业基础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的关键
首先,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学应遵循理论先行、够用为度的原则,先理论后实训。这样,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在实训时明白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实训教学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其次,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学都应围绕实训教材中各教学模块所指定的课题展开,任课老师既要负责理论教学,又要负责技能培训。因此,一个班级的专业基础课任课老师宜少不宜多,这样便于理论和实训的教学管理。
再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一方面,由于各教学模块之间既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任课老师之间应注意及时沟通,以保持知识的连贯性,避免重复。另一方面,必须将对学生有用的而课题中未涉及的内容作适当补充,将学生应该操作而不宜实训的内容用实验的方法解决,以保证知识的相对完整性。
2.4 量化的实训考核标准是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对学生的每一个实训课题进行考核,是实训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考核的内容应该从符合企业的生产要求这个角度出发,从培训态度、工作速度、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社会效应、工作质量、专业知识和培训记录这八个方面展开,这八个方面也是“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实训评判标准的八个内容。另外,学生每个学期的实训成绩应该是本学期完成的各个课题的平均成绩,因此,每个课题的成绩不宜用“等第”,应该量化。量化的方法可以将八个内容划分为学生自评和教师评分两个部分,并提供自评部分每个项目中若干个学生易犯的具体错误及其参考分值,来让学生对自己在每个课题中表现作出评价,再结合老师对其它几个项目的评分,得出该课题的量化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能使学生明白在工作的时候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明白正规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为将来企业实习或就业时能较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3 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传统的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是按学科划分的,各学科的系统性强、知识面广,且动脑的理论部分多、动手的操作部分少,靠有限的几个实验是很难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的,更何况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系统地掌握各学科知识,谈何容易。而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是按教学模块划分的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非学科式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实用的过程(这可以从教学模块的设计中体现出来),它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而且符合企业的生产要求,有利于将来的就业。
3.2 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同其它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加拿大的CBE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澳洲职教模式等)一样,都是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模式。但后者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而前者只是注重专业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培训,由于缺少企业(行业)的参与,在信息获取上可能会出现“滞后”现象。
3.3 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知识技能结构,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从填鸭式讲授向启发式、讨论式转变,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监督者和学习辅导者转变,从学科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3.4 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是在“双元制”试点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目前还处于开发尝试阶段,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需要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才能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