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
2019-01-07张莹
张 莹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了全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我国政府提出“供给侧改革”。而创新创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有活力发展的关键供给端。大学生正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因此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自主创业率不断提升。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仍然相对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相对不足,导致创业过程中失败率也较高。因此创建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体系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通过调研湖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分析现行高职院校创业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不足,提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1 创新创业素质内涵
创新创新教育本质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体现。[1]因此挖掘创新创业素质内涵,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创业能力为核心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笔者基于前期的理论研究,提出创新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创业意识结构、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结构。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素质现状
为了更好的了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现状,笔者选取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湖北省5所典型的高职院校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35份。问卷从“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三个部分对创业素质现状进行调查。
2.1 创业意识现状
本次调查从“创业意向”、“创业信心”、“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四个方面来了解高职学生创业意识。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356(81.8%)名学生表示有过创业的想法,另外79(18.2%)名学生则没有创业的想法。可见高职学生总体创业意向还是比较高的,这也为我国鼓励创新创业发展举措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即便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创业信心也稍显不足,只有243(55.9%)名学生表示对与创业有信心,接近一半的学生(44.1%)表示对于创业依然信心不足。在创业动机方面,主要的两种动机是“发财致富”(31%)和“不想就业”(19%),占了接近一半的比例。学生创业更多还是出于短期功利的目的。在创业兴趣方面,根据调查显示选择“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有39名(8.9%),有45人表示对于创业“很感兴趣”(10.3%),选择“比较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人数分别为245人(56.3%)、106人(24.5%)。可见高职学生普遍对于创业的兴趣不足。
通过对于创业意识的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创业意向较强,但是创业信心稍显不足,创业动机过于功利,这也导致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容易退缩,高职学生的兴趣也并不浓厚。
2.2 创业知识现状
创业知识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有的可以从知识学习当中获取,比如创业政策、营销和财务等运营管理知识等,有的则需要从自身或者他人的创业经验中获取。[2]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创业政策和创业管理知识两个层面去考量高职学生创业知识现状。
在调查学生中,仅有79人(18.2%)了解过国家以及创业当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其他学生均选择“知道,但不了解”,由于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推广,没有学生选择“不知道”。另外只有23人(5.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创业所需要的营销、财务等知识。
通过对于创业知识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对于创业知识不是特别了解,对于政府扶持政策的不清晰以及自身知识认知的缺失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业意识。
2.3 创业能力现状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能够成功履行职责的能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机会识别”、“领导决策”、“管理沟通”、“组织协调”、“承受挫折”五个方面去了解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仅有10名(5.3%)学生会留意身边是否有创业机会,说明高职学生普遍对于创业机会的关注度不够,因此也很容易错失好的创业机会。在领导决策方面,有79名(18.2%)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并且很好得完成工作”。说明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领导决策能力。在管理沟通方面,有152名(34.9%)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在需要帮助时,说服他人帮助自己。在调查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持乐观态度,认为自己能够认清团队成员的优劣势并分配恰当的任务。当面对挫折时,92名(21.1%)学生会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但是有28名(6.4%)学生不能积极面对,甚至会选择放弃。
通过对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具备较好的管理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缺乏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都需要加强培养。
3 创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普遍不足,尤其是在面临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更是需要创新思路,适应经济变化,对于创业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我们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在创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3.1 高职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
目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直观接触到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是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社团。但是在创新创业课程中,一方面一般排在大一的课程中,学生对于大学尚无明确的规划,对于创业更是没有较深的认知,大多认为创业和自己无关,上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依然沿用的是传统课程中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知识获取环节仍然是被动融入。而在需要学生实践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创新创业社团中,学生参与人数少,在组织社团活动的时候更多的流于形式,学校、指导教师搭台唱戏,本应是主角的学生反而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总之,在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以及活动中,学生都缺乏主观能动性,导致无论是学生的创业兴趣还是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的获取都明显不足。
3.2 产教融合建设不够深入
高职学生创业自身资源不足,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学校提供创业指引,必然也要借助行业企业的资源。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深度合作。有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有的只是个空架子,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有的虽然已经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没有将实训基地有机的融入已有课程方案中,企业专家进课堂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专业特长。因此缺乏有力的行业企业指引,学生能够从成熟的企业中学习到的企业管理知识、创业经验等就格外匮乏,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3.3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
这几年随着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出台,各高校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随之而来的是师资的匮乏。目前以我校为例,创新创业课程安排的大都是辅导员。而辅导员本身很多也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直接来学校工作,学识较高,但是大多并没有创业经验,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也趋于片面,自然也很难在课堂中让学生的创业素质得到明显的增长。而现在教育厅以及学校也都加大了对于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训,但是对于辅导员来说常规工作本身繁杂,而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中也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因此大多数老师只是将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当成一项要完成的任务而已,最终也导致了目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无序化和形式化。
4 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
4.1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高职学生创业热情。
创新创业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需要学生积极互动、发散思维才能达到应由的学习效果。因此应该创新教学形式,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的新平台,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有机融合在课堂中。[3]强调在创新创业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既强化创业知识的吸收,也培养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各方面能力,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另外在学生活动中,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比如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各类创新创业知识竞赛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强调学生是主体,学校以及指导老师应该起辅助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
4.2 深化产教融合建设
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可以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利用已有的企业资源,为学生搭台进行创业实践,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创业如何运作,另一方面能够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从而保证这一方案能够持续运营。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将创业理论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有学校和企业的双护航,极大地增强了创业的成功率,从而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
4.3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往往是高职学生创业路上的启蒙者,所以教师的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素质,因此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要鼓励老师们“走出去”,既可以接受培训,也可以走到企业、其他示范院校去学习创新创业各方面的知识以及优秀的教学方式。考核时,要考评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作为评聘职称的重要条件。另外指导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奖项等同于重要的专业比赛,对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在了解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现状后,在国家已有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个人、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来,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合格的创业者,为国家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