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应用放射治疗结合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9-01-07胡旭
胡 旭
(海城市中医院CT室,辽宁 海城 114200)
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属于恶性肿瘤,通过临床数据可发现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的发生率呈递增模式,这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水平和生存时间。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临床特点为局部骨疼痛、有肿物、出现有不同程度压迫感以及病理性骨折等情况,对此类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1]。近年来,由于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发病率较高,对其报道文献也有所增多,所以,本文就针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采用放射治疗联合介入治疗,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放射治疗结合介入治疗的优势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15例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患者。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5.38±1.87)岁。对12例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将病灶切除,3例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实施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后1~12个月实施核磁共振和CT诊断,患者出现骨转移瘤情况,同时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的情况。胸骨上段转移瘤5例,肋骨局部病灶膨胀性骨质破坏4例,右髂骨骨质损伤并且软组织有肿物6例。
1.2 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②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剔除标准:①生存期低于50 d;②中途退出者;③合并其他肿瘤;④精神系统疾病;⑤语言障碍。
1.3 方法:对所有患者实施局部病灶经皮穿刺活检术,进行染色病理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检查。在治疗前,检测患者的酐酶、AFP水平以及肝代谢等相关指标情况,并对患者的肝功能实施Child分级。针对肋骨转移、胸骨转移瘤以及腰椎转移患者实施放射治疗,应用常规照射,剂量为10 Gy/5次/7 d,总剂量不可超过40 Gy。对肋骨转移瘤和胸骨转移瘤放疗结束后的60 d实施CT引导下经皮穿刺转移瘤微波消融术,对腰椎转移患者实施DSA阴道下经皮穿刺椎旁肿物臭氧注射术。对右髂骨转移瘤患者实施经皮导管插管肿瘤供血顶买栓塞化疗术,在手术过程中应用超液化碘油9~14 mL与丝裂霉素9~14 mL混合,选择明胶海绵条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作为辅助。术后,对患者实施局部放射治疗,采用常规照射,总剂量控制在40 Gy,剂量为10Gy/5次/7 d。
1.4 观察指标:治疗后,对患者应用影像学检查对患者骨转移瘤情况进行观察,是否有缩小情况、病灶内是否有强化等变化。应用VAS法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进行评比,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或者重度疼痛。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实施经皮质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可有异型性细胞,形态符合转移性肝癌,免疫组化癌细胞阳性15例,CK7 12例,阴性3例。治疗前,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均有所升高,通过放射治疗结合介入治疗后患者的AFP指标有所下降。
2.2 联合治疗后影像学评价:胸骨和肋骨转移患者通过复查可发现:病灶内有均匀低密度,无强化情况,边界清晰,肿瘤坏死,病灶内无活性残留;髂骨转移瘤患者通过复查后,骨质破损状态停止,没有进一步扩大,瘤区软组织肿物缩小,没有明显强化情况。
2.3 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无疼痛2例,轻度疼痛5例,中度疼痛5例,重度疼痛3例。对患者实施放射治疗结合介入治疗后,患者生活标准明显提高,减少或者停止应用镇痛药物。
3 讨 论
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属于恶性肿瘤,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和发病率,由于转移率非常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几年,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的治疗方案也明显增多。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实施手术或者栓塞化疗治疗,极易出现复发的情况。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临床特点为局部骨疼痛、有肿物、神经压迫症状以及病理性骨折等,出现骨痛较早,但是无法得到患者的重视,从而导致骨痛加重[2]。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若发生在脊柱周边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肩部疼痛、乏力、感知异常以及脊髓压迫或者截瘫的情况。骨转移所形成的骨痛明显,极易出现病理性骨折情况,脊柱转移诱发脊髓和脊神经压迫和侵犯,是导致中晚期癌痛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不仅预后效果理想,还可改善患者生存时间[3]。
此次研究中: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患者采用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效果理想,不仅可改善患者骨痛情况,还减少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着操作方面的优势性。应用碘油可栓塞到毛细血管水平,让肿瘤细胞快速死亡,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放射治疗可将细胞肿瘤杀死,再应用介入治疗,可降低肿瘤复发以及骨痛程度[4],对患者进行随访后,患者无复发或者疼痛加重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实施放射治疗联合介入治疗,两种方法强强联合,达到巩固加强治疗效果的目的,提高患者生活水平和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