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莫西沙星方案和左氧氟沙星不同方案在老年耐多药肺结核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1-07陈春玲
陈春玲
(丹东市结核病防治所药剂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耐多药结核病指的是至少对利福平、异烟肼两种主要抗结核病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结核病,属于一种严重的耐药结核病类型,治疗难度极大。由于当前临床的不合理用药,导致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治愈率低,对结核病的防控造成严重的威胁。本研究采用阿米卡星、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帕司烟肼等药物组合,并分别加用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形成两种治疗方案,旨在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从而为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耐多药肺结核病患者分到A组、B组,每组49例。A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61~75岁,平均(68.83±4.46)岁。B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61~75岁,平均(68.74±4.43)岁。A组、B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①首次经正规复治失败或从未进行规范化抗结核药治疗,且痰菌持续阳性的患者;②入组前未使用过氟喹诺酮类药物;③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排除氟喹喏酮类药物过敏或耐药者。
1.2 方法。A组治疗方案:莫西沙星、阿米卡星、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帕司烟肼治疗3个月,然后使用莫西沙星、利福喷丁、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帕司烟肼继续治疗6个月,最后使用莫西沙星、吡嗪酰胺、利福喷丁、帕司烟肼治疗9个月。B组治疗方案中除了将左氧氟沙星代替莫西沙星外,其他药物用法用量及疗程均与A组一致。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8个月。药物用法用量:莫西沙星0.4 g,每天1次;阿米卡星0.6 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静脉注射,每周2次;对氨基水杨酸钠8.0 g,静脉滴注、静脉注射,每周2次;利福喷丁0.6 g,每周2次;丙硫异烟肼0.2 g,每天3次;吡嗪酰胺2.0 g,每周2次;帕司烟肼1.0 g,每日1次;左氧氟沙星0.6 g,每天1次。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痰菌阴转率,治疗后每月查痰1次,每次查痰时送检3个标本,痰菌阴转判断标准:连续3个月痰菌阴性则判定为阴转。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B组的痰菌转阴率分别为89.80%(44/49)、71.43%(35/49),两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耐多药结核病是当前结核病防控的一个重大挑战,该病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严重威胁社会及公共卫生。对于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传统一线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有研究显示[1],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功效,且其在肺、支气管黏膜等组织的浓度明显超过其血药浓度;此外,氟喹诺酮类药物还可穿透细胞,从而杀灭巨噬细胞的结核杆菌,且该药连续使用亦不会产生蓄积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若作为单剂药物长期使用,极易产生耐药性。有研究显示[2],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与结核菌的旋转酶亚基结合区结合,从而出现高水平耐药,但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结核药并无交叉耐药性。因此,在结核病患者中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必须联合其他抗结核药物使用。痰菌改变是检验治疗效果的金标准,因此本研究将痰菌阴转率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痰菌转阴率明显高于B组,结果表明,含莫西沙星方案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含左氧氟沙星方案。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莫西沙星吸收后广泛分布于支气管-肺屏障,浓度较高,能与其他抗结核药产生很好的协同作用,同时还可对分枝杆菌种的酸代谢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且其对耐药结核菌的敏感性优于左氧氟沙星,因此其痰菌阴转率明显优于左氧氟沙星[3]。
综上所述,含莫西沙星方案治疗老年耐多药肺结核病的痰菌阴转率明显高于含左氧氟沙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