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验案1则
2019-01-07王平
王平
作者单位:636700 四川 通江,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瓦室中心卫生院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亦称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漫功能降低,低氧血症以及影像学上的双肺弥漫性病变,最终可发展为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蜂窝肺,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间质性肺疾病包括200多种急性和慢性肺部疾病,既有临床常见病,也有临床罕见病,其中大多数疾病的病因还不明确,治疗效果差,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2]。此病可参照中医喘证进行诊治,中医药治疗喘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结合其他脏腑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更为显著。笔者于2016年诊疗1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现将其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患王某,男,65岁,农民,于2016年12月18日因“咳嗽气喘3 d”来院就诊,现病史:3 d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阵发性咳嗽,平卧位时和活动后加重,痰少而黏,伴气喘,活动后加重,精神差,食欲差,发病后口服抗炎、止咳、平喘等药物后无效。立即给予胸部CT平扫:双肺见多发片状磨玻璃影,并可见多个囊状透光区;肺门及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心脏不大,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征象。诊断意见:肺气肿并双肺感染。门诊以“肺部感染”收入住院治疗。入院后行抗炎、平喘、吸氧、中药(麻杏甘石汤加减)等治疗12 d后,症状缓解而出院。患者回家1 d后,夜里凌晨2时突发呼吸困难,动则加剧,紧急送入巴中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急诊胸部CT:双肺弥漫性结节影、磨玻璃样变,网格影伴囊腔形成。结合肺功能下降、低氧血症,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给予吸氧、抗菌、抗免疫等治疗,治疗10 d后症状稍有缓解,复查胸部CT,较入院时严重,肺泡实变,有纤维化改变。住院期间在门诊用中药配合治疗,用定喘汤加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服用3剂后,呼吸困难稍缓解,但服中药后大便仍溏,3~4次/d。主管医师给予病危通知书,并建议转入省级医院治疗。随即转入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给予激素冲击疗法及对症治疗。为寻找病因,给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其结果无临床价值。医师建议转入胸外科开胸肺活检,确定病理类型,但患者和家属拒绝开胸肺活检。住院期间配合中医药治疗。四诊:呼吸困难较前稍有缓解,动则加重,微咳,咳少量白痰,纳可,面足轻度浮肿,大便溏,2~3次/d,长期流少量清涕,体偏廋,急性病面容,舌尖红苔白微黄腻偏润,脉细弱。辨证:喘病,脾阳虚兼痰湿蕴肺。治法:温中健脾,化痰平喘,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白附片(先煎0.5 h)20 g、干姜20 g、红参20 g、炒白术30 g、清半夏(先煎0.5 h)20 g、陈皮20 g、茯苓20 g、北细辛6 g、杏仁15 g、姜厚朴20 g、炒紫苏子20 g、炙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3次/d,100 mL/次。
患者服完第3剂后,精神好转,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大便成形,清涕减少,能正常散步,但上坡仍喘,续服上方,患者住院半个月后,中、西医治疗,症状大为改善,出院回家继续调养。回家后强的松减量服用,至5 mg/d,维持1个月。期间以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为主,服药1个月,续以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口服,10粒/次,3次/d,调理半年。半年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变恢复90%,肺纤维化程度减轻,又续服中成药附子理中丸3个月,至今未复发,健康状况好。视为临床痊愈。
2 讨论
间质性肺疾病分类多,不明原因者居多。归之于中医喘证,喘证是内科的难治病之一。实喘由于邪气壅阻,治以祛邪利气,疗效较佳;虚喘为气失摄纳,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且易感邪而致反复发作,致使病情迁延难愈[3-5]。正如,《医宗必读·喘》所说:“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期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因此对待虚喘应持之以恒地调治[6]。本则验案从四诊来看,患者长期便溏,流清涕,是肺脾阳虚之体,平时虽无大的疾病发生,但随着身体正气不断虚损,导致脾阳虚不能生肺金,肺失其宣发肃降功能,痰湿蕴肺,造成肺气虚损,抗邪力下降,当不能抵抗病邪时,突然发病致重喘。初次诊断为实喘,初用麻杏甘石汤或定喘汤加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效果不能持久,服药后,大便溏泄,次数增多,更损脾阳,致喘不宁;而用附子理中汤,温脾阳止泻,脾阳恢复,则肺金旺盛(脾土生肺金),二陈汤化痰湿,北细辛温化痰饮,杏仁、姜厚朴、炒紫苏子降气平喘,诸药合用,喘自能恢复。临床中要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辨证论治时必须要有中医思维,不要见喘治喘,见咳止咳,要辨明外感内伤,阴阳虚实,同时根据患者体质差异,紧扣病机处方用药,方能提高治疗效果[7]。
综上所述,附子理中汤治疗脾阳虚型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