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稳产抗赤霉病冬小麦新品种—郑麦136

2019-01-07徐福新吴政卿杨会民刘加平李文旭王美芳何盛莲周正富晁岳恩雷振生

麦类作物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叶锈病郑麦赤霉病

徐福新,吴政卿,杨会民,刘加平,李文旭,杨 攀,王美芳,何盛莲,周正富,晁岳恩,雷振生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郑麦136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以矮抗58作为母本、济麦22作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地耐寒抗倒、高产稳产、抗赤霉病突出的冬小麦新品种。201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8年底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同时进入2018-2019年湖北省鄂北组生产试验,有望2019年通过湖北省审定。

1 特征特性

郑麦136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比对照周麦18 早熟 0.6 d。幼苗半匍匐,叶片窄短,叶色青绿,分蘖力较强,冻害轻,成穗率较高。起身拔节较迟,两极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株高 76 cm,茎秆蜡质层厚,旗叶窄短上冲,穗层整齐。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较耐后期高温,灌浆较快,熟相好。穗纺锤型,穗码较密,白壳,短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容重高。每公顷穗数612万,穗粒数 31.6 粒,千粒重 45.1 g。

2 产量表现

在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黄淮冬麦区南片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8 847和7 248 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5.1%和5.6%,差异均极显著,增产点率分别为 86.4%和 95.5%。 2014-2015和2015-2016年度河南省冬水组区试中,平均产量分别为8 133和8 376 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4.7%和9.9%,差异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分别为80%和86%。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参加湖北省鄂北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 7 282 和 5 339 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11.8%和0.1%,其中2016-2017年度增产极显著,严重倒伏点率为0。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8 456和7 458 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6.7%和5.0%,增产点率均为100%。

3 品质特性

2017、2018 年经对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进行品质检测,容重分别为844和822 g·L-1,蛋白质含量(干基)分别为13.44%和13.51%,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0.7%和34.3%,吸水率分别为57.3%和62.0%,面团稳定时间分别为7.2和1.9 min,拉伸面积 47 cm2,最大拉伸阻力 299 E.U。

4 抗性表现

2017/2018 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该品种中抗/慢条锈病,中抗/高感赤霉病,中感/中感纹枯病,中感/高感白粉病,高感/高感叶锈病。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抗条锈病、白粉病,中感纹枯病、赤霉病、茎腐病,感叶锈病。2017/2018年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所赤霉菌接种鉴定为高感/中感,田间表现中感发生。

5 适宜区域和栽培要点

该品种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湖北省北部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播期10月中下旬,基本苗每公顷 225万~375万株为宜。施足底肥,每公顷尿素200 kg,磷酸二铵300 kg,氯化钾150 kg(也可施相当量碳铵、磷肥和钾肥),春季每公顷追施尿素120~150 kg。根据墒情浇返青拔节水,及时浇孕穗灌浆水。抽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防治叶锈病、白粉病,注意防治蚜虫和赤霉病。

猜你喜欢

叶锈病郑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Unidirectional Identity-Based Proxy Re-Signature with Key Insulation in EHR Sharing System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816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河南省55个冬小麦品种叶锈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赋予谷类作物叶锈病抗性
杨树叶锈病发病症状、规律及防治策略
汝州市2018年度12个优质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