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ICU护士医疗仪器报警疲劳的研究现状

2019-01-07李超丽金香淑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监护报警仪器

李超丽 金香淑

患者生命体征的连续性监测离不开医疗监护仪器,重症监护病房(ICU)常常由于患者病情较重且生命体征不稳定等特殊因素而需要实时监测。ICU相对常规病房是医疗监护仪器使用频繁且较为集中的场所。在医疗监护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警报提示。医护人员通过分析监护设备报警的原因,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变化的监护效能,确保患者的安全性。然而,因ICU护士工作场所的特殊性,长期处于频繁的警报信号中,久而久之很容易发生听觉和视觉的混乱,形成报警疲劳。目前,ICU医护人员的报警疲劳直接威胁患者生命这一话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1]。本文重点对报警疲劳的定义、不良后果、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我国对报警疲劳相应的干预进行文献回顾。

1.报警疲劳的定义

报警疲劳[2]是指在医疗机构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医疗监护设备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大量报警信息,护理人员的反应能力和行为处理效率因受监护设备过多报警的影响而随之下降的现象。报警分为有效报警和无效误报警。Ulrich[3]认为,报警疲劳是指面对超出工作负荷的警报时,医护工作人员做出延迟回应、调整监护设备报警参数、关闭监护设备报警声或将报警设备直接关闭的反应。

2.报警疲劳的不良后果

2.1 对ICU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的影响 ICU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的观察和处理会因报警疲劳而受到直接影响,同时,报警疲劳也会使ICU护理人员的反应和处理能力逐渐降低。由此看来,报警疲劳不仅导致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率增高,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威胁[1]。

2.2 对医护人员的影响 李绮慈[4]等对320例心电监测的重症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30%患者的报警处于关闭状态,报警的平均反应时间为44.9s。由此提示,报警疲劳使护理人员对医疗监护仪器报警信息的可信度降低,同时护理人员的反应率也随之下降。

2.3 对患者的影响 ICU护理人员报警疲劳对患者预后、住院时间、生命安全有直接的影响。2013年,我国某医院在极其短暂的两个月里便连续发生了两起因报警疲劳而引起的不良事件,一例是因患者心跳骤停未及时发现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一例是大出血患者因发生出血性休克时被误认为血压正常而引起的医疗事故,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为监护默认血压监测一小时一次而报警处于关闭状态[5]。

3.报警疲劳产生的原因

3.1 医疗仪器集中导致的报警过频 我国医疗工作人员资源配置不充分、医疗报警仪器分布集中、人均管理报警仪器比例不协调已成为报警疲劳的重要影响因素。报警频数因监护仪器过度集中而明显增多,人均处理报警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最终护理人员反应和处理能力因此下降,报警疲劳现象愈演愈烈[1]。

3.2 报警仪器的高敏感性设计 报警仪器的特点是低特异性、高灵敏性。医疗仪器生产商为了确保设备的监测系统和报警系统安全,对所有报警系统各选项的参数进行了默认处理。然而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系统的默认设置,它常常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设置参数,正因如此,大量的误报警便时常出现。比如患者的活动、翻身运动、护理操作等因素均可能导致仪器报警的发生;报警仪器过高的灵敏度也会导致大量的报警,其中包括真报警、误报警、滋扰报警。真报警是指患者的病情状态及生命体征出现恶性变化的真实体现,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报警信息做出相应处理;误报警指监护设备因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发生的报警,例如患者活动体位改变、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或传感器位置不佳等行为。滋扰报警[6]是指一些真实、准确的病情变化但却不需要任何临床处理的报警。

3.3 报警声音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国际上对于各类设备的报警分贝及声音分类标准尚未统一。我国对医疗仪器报警音量设置的最大分贝差为6dB[7]。而部分医疗单位规定,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医疗仪器设置的报警音量必须在常人能够听到的范围内,00:00~04:00应>30db,04:01~23:00应>75db[8]。但是85.7%的医护人员认为,在不是很嘈杂的环境下,依据报警的音频信号他们能够辨别报警的来源和优先级,但在众多监护设备集中报警的状态下容易产生混淆,从而对报警来源及报警状态很难做出判断,在对不同优先级的警报信息辨识方面也较为困难[1]。

4.报警疲劳的影响因素

王冬华[9]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临床报警疲劳问卷[10]、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肖楠汉化)[11]、工作环境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王丽汉化)[12]等工具对326名ICU护士报警疲劳现状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报警疲劳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仪器报警使我焦虑”“仪器报警使我忘掉原本要做的工作”“仪器报警使我难以集中注意力”。在一般人口学方面,报警疲劳与护士职称、护士对上夜班的满意度、护士身体的健康状况、对护理工作的态度以及设置报警参数的频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护理职称较高、上夜班满意度较低、身体状况较差、不喜欢护理工作的ICU护士报警疲劳分数也明显较高,报警疲劳也较严重。医疗仪器报警疲劳与工作环境、心理弹性均呈负相关。王婧[13]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临床设备报警管理问卷、临床报警疲劳量表对118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ICU护士感知的医疗仪器报警管理阻碍条目位于前三位的是“我对频繁发生的误报警信息注意力和反应速度均下降”“我很难把握仪器报警参数的设置合理性”“我认为对规范使用报警仪器的培训较少”。其中,“仪器报警使我焦虑不安”得分最高,与王冬华研究结果一致[9]。ICU护士报警疲劳的影响因素为科室、学历、排班情况及报警参数设置的频率,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士报警疲劳较轻,综合ICU和心胸外科ICU护士相对神经外科ICU护士报警疲劳更高,这可能与监护仪器使用的数量有直接关系。

5.我国针对ICU护士报警疲劳的干预措施

5.1 集束化管理在报警疲劳中的应用现状 王志娟[14]对呼吸机采用了集束化的有效管理方法,采用报警疲劳工具分别对集束化管理前后的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每台呼吸机集束化干预前后的报警总次数、无效报警次数、错误报警次数和故障报警次数。并且成立呼吸机质量管理小组,该小组人员主要包括医护人员、设备科技术人员、维修中心人员及厂家售后,回顾过去半年呼吸机报警资料,分析报警影响因素并做出相应具体措施,并制定操作标准与流程;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对帐、卡、表、档等各种相关文件进行完善,定期对监护设备进行检测和保养,而且组织各分管人员定期开会讨论找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持续改进;加强护士使用监护仪器的培训,质控小组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并不断完善,组长安排专人示教并系统讲解,培训结束后对所有参会人员进行严格考核;主管医生对病情特殊的患者给予个性化报警范围设置;各管理人员定期对监护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每周定期检查电源、仪器性能,对所有呼吸机进行彻底清洁,保障其功能的完好性和良好的备用状态;建立应急预案以防突发事件,组长加强质控并修订管理制度,设备科、维修中心对仪器设备进行全程监控,长效质控;运行状态的监控和预防性维修,运行中实时监控,保证运行状态良好,出现故障时及时启用应急预案;实行分层分组弹性排班,每班次都保证有固定人员对呼吸机进行管理并实时监控,每周保证有固定人员负责呼吸机检查、维修和保养工作;适度给予患者镇静剂,减少因患者躁动等原因引起的误报警。

5.2 QPS管理在报警疲劳中的应用 周碧瑶[15]等人将每秒查询率(QPS)管理应用在报警疲劳中,结果显示通过用QPS指标管理对心电监护仪报警范围进行设置、规范报警的处理后,病区的心电报警不良条目明显下降,当出现报警时医护人员的敏锐性明显增强,处理警报的正确性提高。具体方法如下:通过设置检测参数报警,使得ICU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掌握监护设施上的相关信息,从而确保报警的有效性;选择合理的报警范围,一般情况设定系统默认,对于需要严格控制生命体征变化的患者应该设定个体化的报警范围。对于刚入ICU的患者,监护指标及报警范围值由医生设定,对于部分特殊患者在不同阶段要随时调整报警范围值,这可防治误报或漏报等现象的发生,修改报警参数只有讨论后经医生同意才能修改,并在护理记录中呈现。若ICU护理人员发现正常范围报警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关闭警报须由该患者主管医生确认方能关闭,对于无法获取资料和濒死等候返家前的患者即刻关闭警报;报警音量设置要求中央控制台及报警病床所处分区内能清晰听到报警声音,床边监护及中央监护报警音量设置不能小于5以确保能听到;晚夜班将警报监测区域分为三组,当监测范围人员离开时,组长填补空位。QRS波、脉搏波的音量可以调小或关闭,避免影响清醒的患者休息。对于无关的参数应该关闭报警选项或将报警范围设置得足够大,以减轻对患者的干扰。

猜你喜欢

监护报警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约稿函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2015款奔驰E180车安全气囊报警
2014款奥迪Q5车发动机OBD灯报警
神奇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