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9-01-07庞勇峰
庞勇峰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骨不连是四肢创伤骨折后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骨折长期无法愈合,肢体功能难以恢复,长期的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以及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1]。本研究中对37例患者实施带锁髓内固定治疗后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4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35.54±3.37)岁,病程3~14个月,平均病程(8.95±1.46)个月;观察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6.65±3.28)岁,病程4~15个月,平均病程(9.12±1.67)个月。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和CT确诊为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将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麻醉起效后于患侧做切口,将皮肤和筋膜逐层切开,待病变组织完全暴露后置入长度适当的加压钢板,并以皮质骨螺钉进行固定,最后实施植骨以及加压螺旋操作,逐层关闭切口并留置引流管。观察组实施带锁髓内固定治疗,患者同样取仰卧位,麻醉处理后于患侧做一条长约15 cm的切口,逐层剥离股外侧肌、筋膜等组织,将病变部位完全暴露。在完全剥离骨不连骨膜后按梯形断面、横断面等方式进行骨不连端修复,用骨刀将硬化骨质凿除逼格扩髓,以大转子顶点作为进针点在骨不连端置入骨骼块,骨折复位成功后采用髓内钉固定,逐层缝合切口并常规留置引流管。
1.3 评价指标:详细济洛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手术指标。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统计两组关节恢复时间以及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将本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132.57±8.51)min与对照组(138.79±8.82)min并无显著差异,(t=3.087,P=0.003<0.05);观察组术中输血量平均(367.35±18.24)ml显著少于对照组(417.86±25.69)mL,(t=9.752,P=0.000<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平均(108.45±5.72)mL显著少于对照组(124.78±8.42)ml,(t=11.372,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随访发现,观察组关节恢复时间平均为(15.21±1.42)周显著短于对照组(18.69±2.65)周,(t=7.041,P=0.000);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5.41%(2/37)显著低于对照组21.62%(8/37),(χ2=4.163,P=0.041),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四肢创伤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90%左右的患者在治疗后均可愈合,但约10%的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出现愈合效果差甚至无法愈合的情况,形成骨不连[2]。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且致残率较高,因此需要尽早进行治疗。
骨不连的治疗重点在于妥善处理骨折端和植骨以及有效复位,最后是稳妥固定,但固定方式的选择仍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课题。目前临床上常用固定术为加压钢板内固定,但相关研究指出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存在术中血运破坏较为严重、出血量较大、剥离面较大等缺陷,不利于患者关节功能康复[3]。带锁髓内固定只对髓腔进行固定,对骨膜的损伤较小,且血运破坏较轻,具有术中操作简单、出血易于控制等优势,有利于促进骨痂形成以及术后关节恢复[4]。
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以及关节恢复情况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与带锁髓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对骨膜损伤小、可有效控制出血量等特点有关。
综上所述,采用带锁髓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感染率低,患者恢复较快,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