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病变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1-07许焱
许 焱
(辽宁省兴城市人民医院,辽宁 兴城 125100)
CIN可反映宫颈癌变连续发展过程,为宫颈浸润癌癌前病变统称;因此,在妇科临床中,若能及早发现CIN,并予以早期治疗,可显著降低宫颈癌发病[1]。手术方式是现阶段治疗CIN常见手段,可在不损伤宫颈正常功能前提下切除瘤变组织;但经临床研究发现,行手术治疗后,有部分患者切缘呈阳性,极易导致病变复发;因此,为分析导致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予以针对预防处理降低切缘阳性率,我院特行此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CIN患者143例,患者经阴道镜宫颈活检确诊,年龄28.4~66.2岁,平均年龄(46.52±3.46)岁,病程2.1~6.5年,平均(3.86±1.02)年;本研究排除确诊为宫颈癌及因阴道溃疡、宫颈息肉等妇科疾病引发的异常出血患者。
1.2 方法:经手术治疗后,将患者按切缘性质将其中26例切缘阳性者设为甲组,其余117切缘阴性者设为乙组;统计两组年龄(>50,≤50)、碘不着色区(<1 cm、1~3 cm,>3 cm)、CIN分级(Ⅰ、Ⅱ、Ⅲ级)信息及手术方式,总结切缘阳性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单因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单因素分析:甲组(n=26)中年龄<50岁患者8例(30.77%),≥50岁者18例(69.23%);乙组(n=117)中年龄<50岁者35例(29.91%),≥50岁者82例(70.09%),年龄对切缘阳性无明显影响(P>0.05)。甲组中碘不着色区<1 cm者1例(3.85%),1~3 cm者9例(34.62%),>3 cm者16例(61.54%);乙组碘不着色区<1 cm者27例(23.08%),1~3 cm者84例(71.79%),>3 cm者6例(5.13%),甲组>3 cm患者显著多于乙组(χ2=71.595,P=0.000)。甲组CINⅠ级者2例(7.69%),Ⅱ级者4例(15.38%),Ⅲ级20例(76.92%);乙组CINⅠ级59例(50.43%),Ⅱ级51(43.59%),Ⅲ级7例(5.98%),甲组CINⅢ级(76.92%)明显高于乙组(χ2=103.681,P=0.000)。甲组中行宫颈环电切(LEEP)术者21例(80.77%),行冷刀锥切术5例(19.23%);乙组行LEEP术29例(24.79%),冷刀锥切术88例(75.21%),行LEEP术治疗患者切缘阳性率明显更高(χ2=62.870,P=0.000)。
2.2 多因素分析:将上述素碘不着色区、CIN分级及手术方式有意义单因素经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可得:碘不着色区>3 cm β值1.315,SE值0.215,OR值5.265,95%CI 2.754~5.361,P值0.004;CINⅢ级β值1.594,SE值0.225,OR值7.694,95%CI 3.356~7.482,P 值0.000;LEEP术β值1.225,SE 值0.186,OR 值4.326,95%CI 2.313~4.885,P值0.000。
3 讨 论
CIN多由人乳头瘤病毒及微生物感染引起,可反应宫颈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据研究显示,CINⅢ级发展至浸润癌需10~15年,而部分CINⅠ级、Ⅱ级患者也可直接发展为浸润癌[2],加之现阶段浸润癌多呈现年轻化发展,癌变时间也明显缩短,因此,需加强妇科检查,及时予以对症干预,控制CIN病症恶化。
在CIN临床治疗中,多通过手术方式切除瘤变组织,但行手术后, 部分患者切缘仍为阳性,存在CIN复发可能,影响患者健康,因此,加强切缘阳性因素防控是提升临床疗效的重要方式;本次研究中特对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CINⅢ级患者异变细胞占比高达65%左右,即使通过手术切除,但异常增生表现仍比较严重,在病毒诱导下,极易再次出现复发;碘不着色区可准确反应病变范围,该区域越发表示病灶越大,当病症>3 cm时,手术极难彻底清除病灶,易留下残存,将使异变细胞再次增殖,引起复发[3-6];此外,LEEP术中,受电极形状影响,进入宫颈管深度受限,对于深层次病症清除效果并不显著,术后切缘呈阳性者相对较多。
综上所述,LEEP术、CINⅢ级及碘不着色区等均为引起CIN病变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在CIN患者临床诊断、治疗中需加强对此类危险因素的重视程度并及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