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潮湿季节谨防蛋鸡常见病
2019-01-07郑林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畜牧兽医站
文│郑林(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畜牧兽医站)
夏秋多雨潮湿,蚊虫滋生多,饲料、垫料容易霉变,是蛋鸡曲霉菌病、球虫病、虫媒性传染病(白冠病、鸡痘等)的多发季节。要加强防范,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预防治疗。
一、曲霉菌病
1.诊断要点。由曲霉菌引起,主要感染6周龄内,尤其使4~15日龄的雏鸡。温暖潮湿、多雨季节多发,主要因饲养管理不善,垫料、饲料发霉或因雏鸡室通气不良而导致霉菌繁殖,雏鸡吸入大量霉菌孢子而引发该病。
日龄越小,发病越重。雏鸡多呈暴发,成鸡多呈散发。病鸡表现精神沉郁、嗜睡、两翅下垂、羽毛蓬乱、食欲减少或废绝。张口伸颈气喘、呼吸困难、甩鼻,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个别鸡出现霉菌性眼炎、眼睑肿胀,瞬膜下出现绿豆大灰白色或灰黄色干酪样物,眼球鼓起,角膜溃疡。成年蛋鸡产蛋率下降。
剖检,主要病变在肺部和气囊,肺部、气囊、胸腹腔内可见有数量不等的曲霉菌菌落或霉斑,斑的边缘白色,中间绿色,表面呈毛绒状;肺部、气囊、胸腹腔内有时可见到粟粒大到绿豆大灰白色干酪样、豆腐渣样颗粒状结节,结节内部质地较硬,切面呈同心轮层状结构,有时互相融合成大片。
2.防治。加强消毒,严禁使用霉变的垫料和饲料。饲料要用木板架起放置防止吸潮;料桶要加上料罩防止饲料掉下;垫料要常清理,及时清除掉落进垫料的饲料。
治疗前,先用0.2%~0.1%的硫酸铜溶液彻底喷洒鸡舍,更换新鲜垫料,环境、用具彻底消毒。治疗用制霉菌素,每100只雏鸡用50万单位,混入饲料中,2次/天,连用5~7天;或用克霉唑,每100只雏鸡1克拌料,连喂5~7天,同时配合1∶2000的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2~3天或每4千克饮水用碘化钾5~10克,供鸡饮用。
二、球虫病
1.诊断要点。球虫病多发于每年的6~10月,南方地区梅雨季节发病更多。地面平养的方式、垫料潮湿的圈舍、密度过大的鸡群、消毒不力的环境易引起球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各日龄蛋鸡均可发病,但以10~30日龄雏鸡、35~60日龄的青年鸡两个阶段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其他阶段发病鸡虽致死率低,但严重影响健康状况,降低抗病力,并进而影响成年鸡的产蛋率和饲料报酬,直接影响蛋鸡养殖效益。
鸡球虫有多种,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等。这些球虫引起的球虫病有两种:盲肠球虫病和小肠球虫病。
盲肠球虫病由柔嫩艾美耳球虫引起,多发于15~50日龄鸡,致病力极强。病鸡表现羽毛蓬乱、两翅下垂、眼睛半闭半睁、缩颈呆立、畏寒扎堆;不思饮食、嗉囊软、涨,内部充满液体或流体食糜;明显贫血,冠髯苍白、萎缩,腿干无光泽;粪便稀软带血(红粪、便血),后期直接拉血,大批死亡。剖检病死鸡,可见盲肠肿胀,内部充满血液,外观红肿。病初,盲肠硬化变脆,充满凝血和干酪样物;发病4~5天后,盲肠显著萎缩,内容物极少,呈樱桃红色。
小肠球虫病由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等引起,致病力依次减弱,以毒害艾美耳球虫为最强、最常见,多见于3~20周龄青年蛋鸡阶段。产蛋鸡发生小肠球虫病,主要有精神差、吃料少、产蛋率升的慢或不提升等表现。病鸡群有的拉稀,粪便呈奶白色;有的粪便干燥,粪球又小又细;有的粪便如麸皮,含有未被消化的饲料颗粒(料粪)。病变主要在小肠,外观略增粗,且粗细不均;前段小肠腔扩张,肠浆膜充血并密布粟粒大点状出血点,中段气胀,肠壁变厚;肠黏膜充血及坏死(肠腔内可见多量黄色或绿色淡薄、黏稠的坏死组织),能见到多量白色或灰白色小颗粒状突起。
2.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积极推行蛋鸡笼养技术,逐渐摒弃平养方式养殖蛋鸡;保持合理饲养密度,防止拥挤。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卫生,抑制球虫卵囊孢子化;定期清除粪便并集中堆积发酵处理,从鸡舍里清理出的垫料要集中进行焚烧或堆积发酵,以杀灭球虫虫卵。鸡场、鸡舍地面要用3%~5%的烧碱或20%的生石灰乳定期进行喷洒消毒。
(2) 药物治疗。国内常用的抗球虫药有很多,如盐霉素、氯吡多(克球粉、可爱丹、氯羟吡啶等)、氨丙啉、尼卡巴嗪(球虫净)、地克珠利、马杜霉素、磺胺类药物、氯苯胍等,但是这些药在产蛋期都是禁用的。因此,蛋鸡开产以前得了球虫病,要根据各种球虫对抗球虫药的敏感性,确定虫种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敏感抗球虫药。为防止药物产生耐药性,减少药残,必须坚持穿梭用药、轮换用药、配合用药、定期休药等原则,正确使用药物。产蛋期的球虫病,要选择中药治疗,如鸡球虫散(有青蒿、仙鹤草、何首乌、白头翁、肉桂等成分)。
三、鸡住白细胞虫病(白冠病)
1.诊断要点。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鸡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的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红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血孢子虫病,也叫白冠病。鸡住白细胞原虫有多种,其中以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最常见,危害也最严重。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以夏秋多雨季节多发,南方雨水多,常在6月开始发病,华北地区一般每年8~10月为发病高峰。库蠓是该病的传播媒介。鸡住白细胞原虫的生活史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阶段。有性生殖阶段必须在库蠓、蚋的体内才能生成有侵袭能力的孢子,这些孢子分布在库蠓、蚋的唾液内。当它们叮咬或吸血时就会侵入到鸡的体内,寄生于鸡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内并开始无性生殖,引起鸡群发病。
受感染的鸡以3~6周龄幼鸡最为严重,育成蛋鸡和产蛋鸡发病后影响正常发育和产蛋,但死亡率低。患病幼鸡精神沉郁、炸毛、食欲不振、口角流涎、拉稀,因发热稀粪多呈绿色,严重病例因咯血而致死,死前口角流鲜血。育成和产蛋鸡一般仅表现贫血症状,鸡冠苍白,成年蛋鸡产蛋率下降。
剖检病鸡,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冠髯、肌肉苍白;肾、肺出血;肝、脾肿大,肝、脾以及腿肌、胸肌、心肌上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尖大到粟粒大的白色裂殖体小结节。
由病鸡翅静脉或鸡冠采血1滴,涂片染色,镜检发现卡氏白细胞原虫的配子体即可确诊。
2.防治。
(1)消灭库蠓、蚋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夏季来临前,彻底清除鸡场、鸡舍周围杂草,填埋死水塘,清理沟渠河道,确保水流畅通,不留死水;鸡场、鸡舍周围经常用杀虫药如溴氰菊酯乳油、敌百虫等喷雾杀虫灭蚊;鸡舍门窗钉上纱网,防止库蠓、蚊蝇等进入鸡舍;晚上在鸡舍内点上蚊香,也可以驱蚊。
(2)确诊后尽快治疗。育成以前的蛋鸡白冠病,直接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好。如磺胺间甲氧嘧啶500毫克/千克饮水,连饮2天,再饮用300毫克/千克饮水,饮用2天;预防用量25~75毫克/千克饮水(或饲料、混饲),连饮2周。泰灭净(复方磺胺间加氧嘧啶钠溶液)1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连用2周或0.5%连用3天,再0.05%连用2周;预防用量25~75毫克/千克体重,拌料,连用5天为一疗程。出血明显时,饲料中拌入维生素K3粉5毫克/千克,连用10天,以缓解出血症状。产蛋鸡白冠病关键在预防。
四、鸡痘
1.诊断要点。鸡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不同日龄的鸡均有易感性,秋、冬季多发。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伤口感染,吸血昆虫极易传播该病。
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一般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三种临床表现。
皮肤型鸡痘主要是在鸡体无毛或少毛处发痘,多于鸡冠、肉髯、眼睑、喙角和鸡爪等处形成痘疹。严重的病例,腿、泄殖腔周围、腹部等处也可见到痘疹。初期,痘疹呈灰白色小丘疹(小结节)并逐渐变大,相邻的大结节互相融合,约经10天,融合的结节变成棕褐色或红褐色结痂,剥去表面坏死的结痂,可出现黄色、凹现、出血的病灶,结痂自然脱落后留下疤痕。病鸡无神呆立、两翅下垂, 不思饮食,蛋鸡产蛋率下降,严重者停产。
黏膜型鸡痘也叫白喉性鸡痘,主要见于雏鸡和育成蛋鸡。开始见鼻炎症状,炎症逐渐蔓延,可见眼睑肿胀,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鼻炎2~3天后,在口腔、咽喉、气管、食管等处黏膜上出现痘疹。初期仅见圆形乳白色斑点,逐渐变成黄白色小结,并不断增大融合,形成黄白色干酪样假膜覆盖在黏膜上,不易剥离,强行剥去假膜时,可形成红色出血性溃疡面。假膜扩大增厚,使气管、食管变得狭窄,最终导致呼吸、吞咽困难,“嘎嘎”叫声不断,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混合型鸡痘可在皮肤、黏膜等多处出现痘疹,病情更加严重,死亡率高。
2.预防。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根本方法,可在20~30日龄时首免,开产前再免疫一次。使用鸡痘活疫苗(鹌鹑化弱毒株),按瓶签注明的羽份,用生理盐水稀释,用鸡痘刺种针蘸取稀释的疫苗给20~30日龄雏鸡刺1针,30日龄以上鸡刺2针,6~20日龄用稀释1倍的疫苗刺1针。接种后3~4天,检查刺种部位反应情况,若出现轻微红肿、结痂,14~21日后,痂块脱落,说明接种有效。后备种鸡可于雏鸡接种后60日再接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