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2019-01-07韩有恩
韩有恩
(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局,730900)
传统发热黄疸型牛病治疗过于笼统,仅仅针对牛肝病病理进行治疗,严重限制了牛发热黄疸型牛病治疗效果提升。因此文章先提出来一些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鉴别方式,随后结合提出的不同发热黄疸型牛病类型,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发热黄疸型牛病治疗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发热黄疸型牛病鉴别与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鉴别
针对于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鉴别,很多人只是简单的将其认为是牛肝炎疾病的一种,没有充分结合实际考虑不同情况,从而对于最终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围绕该疾病,结合不同情况,来对病牛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无浆体病。该疾病以蜱虫为传播媒介,能够在牛间互相传染,炎热的夏季属于高发期,成年牛感染率高于幼年牛,潜伏期在17 至45 天左右。无浆体病分为急性无浆体病与慢性无浆体病两种,其中急性无浆体病病牛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温异常升高(升温快),贫血、黄疸、呼吸急促等症状。慢性无浆体病病牛则表现为精神沉郁、淋巴水肿、肺水肿、体温异常升高(升温慢)等症状。
二是环形泰勒虫病。该疾病主要以残缘璃眼蜱为传播媒介,外地牛更容易感染该疾病,在染病后,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异常升高,食欲降低,黄疸,牛眼结膜在发病初期会出现肿大、充血现象,随着疾病加重,还出现出血症状,并有血斑分布,斑块呈绿豆大小,此外,病牛还会出现磨牙、流口水、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三是嗜血支原体病。该疾病在传播方面,主要包含三种,分别是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以及昆虫媒介传播,该疾病发病时间没有明显特征,一年实际均可发病。在染病后,病牛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不振,尿量减少,黄疸,脾肿大,腹腔存有积液,淋巴结肿大。
四是巴贝斯虫病。这种疾病与外界温度密切的关系,但在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并随着温度的变化不断扩散,一般幼年牛的染病率要高于成年牛,幼年牛死亡率较高。但一些身体瘦弱或长时间从事高强度劳动的成年牛也很容易染病。这种疾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染病牛主要表现为体重迅速下降、提问变化不定,在40℃左右上下波动,食欲不振,心跳速度加快,尿液逐渐从正常颜色变为棕红色,甚至还会变成黑色,全身发黄,淋巴结肿大。
2 发热黄疸型牛病治疗方法
在发热黄疸型牛病治疗时,仍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疾病,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针对于无浆体病,由于主要依靠蜱虫进行传播,因此可以选择在夏季高温季节,做好蜱虫的灭杀处理,同时将病牛进行隔离,保持牛舍环境干净卫生。在药物治疗上,可口服四环素,用量为10mg/kg,连用40至60 天。还可以采用肌肉注射土霉素治疗,用量为11mg/kg,每日1 次,连用12 天。
针对环形泰勒虫病,同样是依靠蜱虫传播,因此同样需要进行蜱虫灭杀,针对残缘璃眼蜱,可先用泥巴将牛舍墙壁抹平,然后在墙壁上喷洒0.5%敌百虫溶液。针对牛身上的蜱虫,可采取人工扑捉方式,做到圈净、身净。同时做好病牛隔离,统一进行管护,在药物治疗上,可采用三氮脒,用蒸馏水配成7%溶液进行多点肌内注射,用量为用量为5~7 mg/kg,每天1 次,3 天为一疗程,1 至2 个疗程即可痊愈。
针对嗜血支原体病。针对该疾病的治疗。除了日常做好卫生清洁,保持牛舍通风,降低感染病菌的风险外,仍需要将病牛隔离,统一进行药物治疗,支原体严格意义上来讲既不是病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因此一般的抗菌药物比如青霉素等都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因此可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能够对支原体起到针对性灭杀作用,具体为肌肉注射,用量为4mmg/kg,每日一次,连用5 天即可起到良好效果。
针对巴贝斯虫病。这一疾病治疗的关键是驱虫,从而避免出现继发性感染,同时为病牛补充体液与能量,有效增强病牛的抵抗力。可以选择血虫净药物,肌肉注射质量,用量为10 至30mg/kg。还可以静脉注射精品头孢3g+黄芪多糖30ml+0.9%葡糖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发热黄疸型牛病包含多种疾病,在实际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仔细甄别由何种疾病引起,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更能够有效提升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效果,推动牛养殖产业实现更加顺利平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