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加强大学生富强观教育的理论研究

2019-01-07曾乾辉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价值观民族

曾乾辉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112)

富强是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之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践行的就是富强价值观。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推进富强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比过去40年来的大学生,更加坚信国家前途光明,更加坚信民族未来发达。电影《中国合伙人》真实的反映了80年代大学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去美国。2005年前,中国每送出3个人出国留学,迎回1人;到2015年,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1.28:1,且呈现人才加速回流态势。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回流占比明显提升,中国正在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1]。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说明,国家富强人民才有自信心,民族才有向心力。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2]。中国梦是中华儿女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精炼、最准确、最凝聚人心的概括。一经提出,瞬间赢得了中华儿女的高度认可,激发了国人为祖国富强献身,为民族复兴戮力的壮志豪情。因此,在当前中国的发展态势下,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以富强观作为发起点和核心点,将更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奋斗激情。高校需要在多个层面加以研究,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因势利导的强化富强观教育。

1 强化历史文化教育,追寻富强观之源

高校学生有极强的质疑探寻思辨批判能力,他们对任何渠道来的信息,很多时候会打一个问号,从多个角度去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官方力推的主流价值观,凝练出24字,方便人们记忆、理解、深化、内化。但极简的24字,无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于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双方都倡导的民主,西方推崇普选制、多党制等以实现他们的民主,而中国则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来实现民主。在宣传的时候,很难简单的给学生讲清楚其中的差异,也就很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区别对待。故而,追本溯源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富强观。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国家大一统的观念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华夏儿女共有的血脉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我们的民族的精神信条,重家庭宗族国家而忽视个体。而西方,民族自决的观念始终冲击着他们的国家体系,国民追求富足与国家追求富强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重合,多有割裂。因此,要把富强观内化为高校学生的行为自觉,使得他们将国家富强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相连,与国同呼吸、共命运,就必须要让他们弄清楚国家富强观的重要性。

高校本身具有强大的学术实力,是能够以发展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多角度的说明这个问题的。从50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走过来的中华民族,已经积淀了足够多的素材,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曾经走过的过去。现在,需要的是高校集中人力物力,攻克这方面的问题,全方位地呈现中华民族对于富强的执念:乱世中群雄并起,征伐无度,乾坤倒悬,总有英雄心念一统;知识分子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致力于国家一统;百姓流离,白骨盈野,千里无人烟,民心向往一统。天下太平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百姓安享太平。为此,社会底层人员即便常年忍受集中的税赋,依然节衣缩食,养儿育女,传承家业,只因为一句话“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研究、整理并形成喜闻乐见的真实可信的成果,而不是阉割了的改造了的美化了的如同抗日神剧之类的垃圾,通过各种渠道展示给学生,比如开设公选课程、开办讲座、LED屏展示、宣传栏海报宣传、放映电影或者纪录片、微博微信推送等,还可以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等形式加以展示。但无论怎样展示,都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而目前关于富强观的教育,极为缺失这方面的内容。大学历史通识课程只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个学分,一个学期,这么短的课程教学,是不能够普遍地构建起大学生的唯物史观。从课程内容看也只能反复强调“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而弱于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相当多的高校历史学教师,专注于专门史之类的学术性极强的受众面很小的课题进行研究,而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学识的普及化教育不感兴趣,各种专注论文更多的是业内人士才感兴趣才能看懂。历史类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品三国》等的作者基本都不是历史学专业出身,精品的历史类畅销书少之又少。反而是兜售成功学的一大堆,追名逐利的书不少。这其中,高校需要负更多的责任,学术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2 深化现实国情教育,筑牢富强观之基

中国梦,近代以来持续一百多年,中华民族孜孜以求。一代人在前代人的基础上接力奋斗,永续发展。这个梦想永远都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真真切切的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国梦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中华儿女就是这样吮吸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站在中华大地现实成就的基础上,为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着。“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3]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情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国情,如资源、地理、环境、人口;一是人文国情,如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多年来的大学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加强了大学生的国情教育,尤其是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由此,高校推进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至于其它方面的国情教育,虽有部分推进,但并不多。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更多的是紧跟中央大政方针,有关国家政治制度、理论层面的读本,教材相当多,而且与时俱进的更新。但其他层面的国情教育就比较少,主要依靠学生自己。

目前,大学生了解国家,了解家乡的信息渠道更多依靠网络。网络中的信息纷繁芜杂,真假难辨,有相当部分观点是别有用心的。大学生关心社会时政,尤其是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他们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当他自认为也属于弱者时;他们关心中国的教育关心教师关心孩子,尤其是教师找兼职学生负担重等现象,因为他们就是那么被教育过来的;他们还关心腐败,关心环境,关心房价,关心医疗,关心就业,关心家庭婚姻......他们关心的东西太多了。事实就是,当代大学生相比过去,接受到的信息前所未有的多,面临的选择也多,承担的压力也就前所未有的大。相对应的是,他们对很多信息了解的不够全面,做判断选择就很可能出现偏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必须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和更权威的国情解读,供学生了解判断。

高校还需要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个社会实践不仅仅指向专业技能时间,更多的是要学生深入工厂、学校、城区、乡村、机关单位,观察社会各行各业的生存状态,将平生所学,日常所思结合国情加以验证、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学子“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5]。青年学子要做到习总书记说的,不仅仅是树立远大的志向,还需要脚踏实地的体察中国的国情,深刻的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才能够明白自己未来坚守的意义。因此,在大学期间,高校需要创造更多的条件,协调更多的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深入国家各个层面的机会,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富强观教育才有坚实的基础。青年学子才能清晰的认识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在坚守平凡艰苦的岗位的时候,能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行动是有助于国家富强有助于民族复兴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在平凡的坚守中也是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3 透视国际形势,明了富强路之艰

富强是要比较才能得出结论的。近代以来,中国都在比较中找寻自己的历史方位,并因此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勇前进。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长为国际社会重要的一极。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6]这个宣告就如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宣言一样激动人心,一样让人心潮澎湃并对国家民族充满信心。

但是,日益强大的中国让西方国家不习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西方敌对势力见不得我们好,自建国以来,各种各样的打压轮番使出,就没有半点消停过。中国想要和平崛起,需要付出更为艰难的努力。尤其是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对势力越来越重视我国,越来越把我国当作一个强大的对手来对待。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的给我国使绊子,下刀子,抽冷子,“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国的外交策略也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而变化。在1989年,邓小平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方针[7]。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坚持改革开放。如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四十多年来和平环境下的改革开放来之不易,是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最大肯定。

国与国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民族之间......关系复杂,盘根错节,因时而变,因势而动,一般情况下,普通民众弄不明白。而大学生对此又很感兴趣,迫切的需要了解这些。如果高校不积极主动宣传占领这块领地,其他渠道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报道将占领这块领地。现在,高校需要积极应对,以专业的眼光,客观的立场解读国际形势,理清其中的机遇和挑战,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深入剖析,清晰呈现于学生面前。只有有深度的解读,有效度的组织宣传学习,才能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首先要追求的是富强而不是其它。

4 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扎根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儿女要昂首挺胸自信从容的面对其它民族,我们必须追求国家富强,实现国家富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构建起这样的富强观,高校必须承担绝大的责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富强观。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