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认同

2019-01-07李明蔚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幸福观主观幸福感

李明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越高,就越呈现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社会的认同度也越高。因此高校应注重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念与社会认同意识的培育,由此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积极的生活态度。

1 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认同的相互关系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整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一般而言,主观幸福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价值尺度。目前一些欧美国家已将主观幸福感列入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主观幸福感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人自身的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视。一般而言,主观幸福感包括个体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方面。认知成分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则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它包括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积极情感会增强个体的幸福感,消极的情感则会降低个体的幸福感。在这两者之中,生活满意度处于关键地位,而积极的生活状态则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还认为个体的快乐与幸福是相互联系的。它以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以及尽量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为基本内涵。

社会认同是指生活在某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对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同,也是个体作为群体成员产生归属感、凝聚感的情感体验的心理历程。在现实中,任何社会体总是具有多元性与多样性,它导致社会内部各个群体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异。而因为这种差异,就使社会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异性。从另一方面看,它也使某个社会群体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人类始终生活在某个特定的社会体之中,并且有着特定的社会意识。而社会认同就是一种对某一社会群体的某些共同性和相似性的认知。由此,社会认同是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或相同性相伴而生的。对于一个社会体而言,社会成员对其社会群体的认同意识有着重要价值。它能够使每一个体产生对生存其中的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也会使这个社会体对其成员形成凝聚感。

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认同之间有着重要联系。由于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它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所以它与人们的社会、道德观念有重要关联。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就越呈现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社会的认同度也越高。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判断其生活满意度,不仅仅是是社会物质方面的满足程度,也包括其精神方面,包括自我价值认同与自我实现感等的满足度。例如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就与自尊显著正相关,其中总体情感指数与自尊的相关最高。因此,社会成员基于自身的生活满意度,包括其自身价值实现的程度,而对该社会分配、消费及相关制度是否合理、正义、公平都有着一定正向或负面的认可度。正是由于主观幸福感能够使每一社会成员在认知上体现出对生活满意的程度;在情感成分方面,体现出人们心理中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因此,它所内含的这种认知与情感成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个体对社会的正面或负面的认知,也导致个体心理上的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所以,主观幸福感尽管是一种心理学概念,但是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态度,是每一社会成员形成社会认同的思想基础。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认同

中国与欧美国家不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评价也表现为一定差别。大学生群体亦是如此。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社会群体。他们在主观幸福感方面,既有其它青年群体所具有的一些共同感受与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角度与社会视野。有研究显示,与美国大学生相比,我国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自我评价要低于美国大学生。就是与我国当前的其它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评价相比,大学生群体仍然属于中偏下水平。特别是90后大学生,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笔者曾经以重庆地区600名本科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量表(PANAS)等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与当代社会群体的平均指数相比,其整体生活满意度较低,处于中等略偏下的水平;积极情绪得分与一般人群的中等水平相近;但是消极情绪方面的得分却较低。如果再对这些项目进行多维度分析,则可以发现,从性别差异上看,男生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低于女生。积极情绪方面,男生的得分也普遍比女生低。消极情绪方面,女生与男生的得分差异不大。从城乡角度看,乡村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和积极情绪得分均显著低于来自城镇的学生,而在消极情绪得分上则基本持平。从专业角度看,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等不同专业学生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等方面差异甚小。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幸福感较低状况,将影响到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包括对社会认同的负面效应。由于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是社会人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它将影响个体对社会的公正、公平、正义的认知以及其自我价值感。以来自城乡的大学生为例。一些农村大学生在当地是“天之骄子”,但进城后发现城乡存在的差异性,就容易形成自卑与失落,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幸福观念。它会使一些同学对生活满意度持负面态度,产生消极情绪。而以这种负面的消极情绪去看待社会的人与事,就会形成在社会认同中的负面取向。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充分注重幸福感对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认同上的影响,注意按照我国的国情、社情去观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进行科学、客观的幸福观教育,以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产生正确的社会认同、祖国认同、民族认同及群体归属感。

3 培育大学生社会认同的积极认知

由于大学生社会认同与其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从幸福观角度培育他们正确、积极的社会认同意识:

3.1 培育大学生客观认知社会的能力。

由于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度是通过与其它社会成员的比较而来,因此它既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但更具强烈的主观性。因此,从主体认知上客观看待世界,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和当代中国人生活指数的快速改善,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在培育个体对生活满意度正向认知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的科学、客观认知,通过主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网络、信息等各种渠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立体型平台。以学校教育为主,并在社会支持下,与学生家长、社会共同构建综合的教育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由此引导他们科学、理性的看待社会,对社会与自我有一个正确认知,形成其正确的人生观与幸福观。

3.2 坚持主流教育,强化积极的人生态度

坚持主流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的幸福观教育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要充分发挥学校正向舆论的主导作用,利用舆论具有的迅速、公开、影响面广等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传播主流价值观,以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来影响、带动学生。同时,必须看到,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体验,健康的心理、正确的社会认知是个体感受幸福、形成科学幸福观的前提。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例如开展生命教育、幸福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与自强不息的思想和意志,提升其积极情绪的正向度,强化积极的人生态度。

3.3 加强教育可信度,培养正确价值观,提高社会认同意识

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亦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与当代东西方文明的影响。这些因素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积淀,使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由于改革开放导致的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体会不到老一代人曾经历的艰苦朴素的生活条件与其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就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历史,实事求是,通过各种素材阐明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教育可信度,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使受教育者信服。由于社会认同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所以不论是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他们作为个体实现的心理需要,我们只能通过深入、客观地分析,增加教育的可信度与说服力,使大学生们心悦诚服,提升其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科学认知,强化他们对于祖国、社会的认同感。

3.4 注重教师作为教育主导者的重要作用

在幸福观念教育中,教师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说,教师的幸福感直接关系到学生幸福感的形成与发展。有学者认为,“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两方面,教师的幸福体验是一个由外向内转化的过程。”提升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及心性修养,由此提升他们对学校、社会的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的幸福感教育中,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指导,在理论上阐明幸福观的内涵,让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理论去认知个体的生活现状,去实现个人的幸福目标,获得其群体归属感,达到对当代社会的认同。因此,大学生科学的幸福观念教育是高校的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学校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举措,也涉及到包括教师以及课堂教学在内的综合性措施。

猜你喜欢

幸福观主观幸福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后印象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