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业扶贫 培育增收内生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01-07望奎县人民政府县长赵铁雨
望奎县人民政府县长 赵铁雨
脱贫工作中产业扶贫是重中之重,望奎县近年来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培育增收内生动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产业增收是扶贫脱贫最根本、最有效的举措,我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点面结合、因户施策,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1—2项持续稳定的产业增收项目。在“点”上坚持精准到户。实行企业订单到户,对有生产经营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结合种养实际,组织涉农企业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全县有7户企业带动1374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300元左右。实行新型经营主体引带到户,对无意愿经营土地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帮助其流转土地或带地入社,全县共有150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或带地入社等方式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实行就业安置到户,对有劳动能力有务工意愿的贫困户,积极帮助提供用工信息和就业岗位,全县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吸纳623名贫困人口务工,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375名贫困人口在域内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生态护林员岗位共安置贫困人口2880名,人均增收1800元。实行精准支持到户,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采取政策扶持、干部帮扶、社会支持等形式,对有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精准落实脱贫措施,全县新增养殖户1875户、个体户463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在“面”上坚持整村带动。实施金融扶贫整村带动,2017年共发放扶贫贷款18407万元,7836户贫困户受益,占贫困户总数的78.6%,其中:户贷户用2646万元、带资入企6434万元、企业带动9327万元,共为6916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1200元。实施光伏产业整村带动,去年海丰镇八方村、先锋镇坤三村、惠七镇惠七村、后三乡厢白七村等4个村发展光伏产业带动330户。实施生猪产业整村带动,立足生猪养殖大县实际,着力提高生猪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大力推广以双胞胎集团、牧源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致富带头人+农户”的生猪代养模式,今年全县34个贫困村都将建设一处生猪代养场,预计可带动428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实施集体资产整村带动,制定出台《望奎县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针对贫困村资产少、投入不足的实际,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和发展实际,实施产业项目精准投放,建成后全部纳入村级管理,并注重强化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双赢”。去年,后三乡厢白七村、东郊镇厢兰五村等将村集体所属设施经营所得按4∶6分成分给全村贫困户,户均分红在500元以上。实施庭院经济整村带动,今年截至目前,全县帮扶干部与6400多户贫困户达成了小菜园、小牧园种养产品回收协议,预计户可增收600元以上。随着我县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不但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而且也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
望奎县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原本是望奎县的一个短板,但是近年来望奎农民饮水更加安全、道路更加宽阔、乡村更加美丽。这是因为我县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途径,通过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补齐了基础短板,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创造了良好环境。补齐饮水安全短板。2012—2016年,我县共投资9040万元,实施了一大批饮水安全工程。2017年,又集中开展了“水质提升攻坚战”活动,整合资金1.22亿元,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比2012年提高27.9个百分点。补齐交通路网短板。“十二五”期间,依四、绥望、青望、海望等四条省级公路全部改造到位,并结束了无高速公路的历史。特别是进入“十三五”后,我们坚持对上争取和社会融资“两条腿走路”方式,实现了县乡通、乡乡通、乡村通和屯屯通,真正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乡村道路为辐射的农村公路网。补齐农业设施短板。组织农业、发改、土地、农开、水务、扶贫等部门,优先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密集地区投放项目,修建农田道路,修缮农桥、涵、闸等,增加抗旱水源井,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新建农机合作社,使全县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5%,农业设施化比重达到35%以上,比2012年提高8个百分点。补齐水利建设短板。加高培厚堤防108.5公里,配套建设桥闸等建筑物26座;治理呼兰河、通肯河、克音河、三道乌龙沟中小河流4条;实施节水灌溉工程20万亩,旱改水面积达到2.54万亩。补齐电力供应短板。先后建设改造变台1593台,新建10千伏线路550公里,全县供电量达到3.46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加1.32亿千瓦时。补齐环境改善短板。以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望奎县刚接受国家第三方贫困县退出评估,应该说已经取得脱贫攻坚工作阶段性成效。在后续帮扶上,我们将突出抓好“三个转变”。一是在工作机制上由阶段性帮扶向长期性帮扶转变。坚持队伍不散、人员不撤、干劲不松,继续实行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保持工作连续性,驻村工作队继续吃住在村上,帮扶责任人每周入户开展工作1次,坚决做到不致富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真正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帮扶队伍。二是在工作重点上由帮脱贫向帮致富转变。以增收入、降支出为主线,在保证贫困群众应享尽享教育、医疗、兜底等各项保障政策的同时,围绕现有增收产业,主动帮助谋划扩大再生产,特别是要积极组织贫困户参与“兰明青望”蔬菜产业经济带建设,扶持贫困群众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加快贫困群众致富步伐,确保与全县人民同步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三是在工作方式上由外部输血帮扶向内生造血帮扶转变。坚持“志技”双扶,不断让贫困群众树立自立精神、强化主角意识;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合作对接和就业推荐,每年集中组织开展大型培训。特别是要持续开展入户宣传引导工作,切实让贫困群众明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穷根”已经拔掉,致富的“种子”已经种下,只要自强不息,锐意进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就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