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三角形特性认识探索

2019-01-06宗廷玮

新课程·上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探究实践三角形自主学习

宗廷玮

摘 要: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三角形则是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为其之后的平面图形学习和其他数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角形;探究实践;自主学习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平面图形。小学数学教师实施课程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要想充分掌握平面图形的知识,必须把三角形的特点掌握好。这个章节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对线段和角等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增加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三角形的重要性。

一、在课堂实践中注重实践操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思维模式提出这样的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这节课教师主要设计了以下2个活动环节:(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2)探究三角形的高。由于三角形的高务必过顶点,而准确无误地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十分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画高的难度。鉴于此,本人在设计这节课堂教学内容时,力求用活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但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第一,必须悟透教材安排意图,合理整合教材知识点。第二,依托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三脚架,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根据学生对自行车的感觉,引导学生动手画三角形的高,并充分探究画高的过程和方法。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观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个人认为,整个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和思考习惯的过程。这种方式方法不但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能够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的习惯。

二、在课堂实践中注重预先设计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預设与生成是密切相关的,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过程中,每个教学的环节都相互关联,并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些都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空间,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是建立在自然生成的基础之上。例如“三角形的认识”这个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在重难点的突破及时间的统筹安排上,个人认为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将三角形画高作为重点,还是将三角形的分类作为重点讲解,每个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是平均开还是有所侧重。(2)是讲解普通的三角形就行,还是需要将特别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也一并讲解,如果统一讲解,时间是否足够。(3)画出钝角三角形三条边上的高是一个难点,小学层次到底该不该去研究和探讨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本人进行了课堂的教学摸索和教学设计。首先,在指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及其高和底的定义之后,直接让学生拿起画图工具动手在课本展示的一个锐角三角形的底边上画高,不出所料,学生很快就画出来了。然而,在后面的练习环节中,同样要求学生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他们就出现了一些疑问:有的不知道要找对应的底;有的不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为高等。这类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画高的教学不够扎实,教师没有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为此,笔者对画高这个环节的教学进行了改善:利用白板功能,旋转三角形使其呈现不同的摆放角度,让学生说出三条边分别对应的高,在学生掌握后再设计足够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以至于达到正确运用。

三、在课堂实践中注重生活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本就源于生活。教材对于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情境来认识三角形,但是教材所给的情境图是一幅长江大桥的图片,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抽象和陌生,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人在充分结合教材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创作,通过复习旧的知识来认识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四个点,且有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要求学生尝试以其中任意三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这个教学环节舒缓轻松,学生兴趣浓厚,都积极主动地去画和探索。笔者随后抛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三角形?建筑行业中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三角形?请搜集相关事例并加以阐述。”学生带着问题在课下进行探究,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挑战—成功—收获”的探索过程中,巩固并深化了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

综上所述,要想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师需要通过“引—扶—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合作探究中充分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学会有目的、有规律地学习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中感受、获得作为一个探索者的成功和喜悦,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探究实践三角形自主学习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