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体验学习,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2019-01-06冯丽君

新课程·上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体验学习课前预习

冯丽君

摘 要:巧用体验学习,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前预习这个平台,从课堂中现场的体验活动、课后延伸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触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验学习;课前预习;品德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以“体验”为核心把教育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体验式学习在小学品德课堂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创设合适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思考、感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体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课前先行体验,引发学生的道德认识

人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当学生学会了通过上网查询资料、观看视频、访问、交流、课题研究等方法自主地去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教师才算是完成了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课前预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一位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就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的活动:通过上网查询资料、看书、访问、看视频等渠道知道了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水、氧气、合适的气温、动植物、矿产等生存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了解到目前为止地球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但是由于人类的破坏,水土、空气等资源污染严重,矿产等资源匮乏,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地球越来越“挤”、越来越“穷”、越来越“脏”,越来越不堪重负,学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正因为有这个课前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得课堂教学水到渠成,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省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课堂现场体验,触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讲授、师生交流、情境教学等方法可以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但是,有些方面的内容是说不清也道不明的,视频也很难呈现,而这些内容会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或者其本身就是重点内容。因此,为让学生理解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另辟蹊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体验、观察、思考、交流,获得生活的真实感受,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课时,在让学生明白了力所能及的小事随手做后,那么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该如何做呢?在这关键的时候教师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伸出双手,老师把书一本接一本地放到这个学生的双手上面。在书本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学生的手开始垂下了,然后脸部出现了痛苦的表情,接着膝盖弯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像这样的一个人没办法做好的事情该怎样做呢?在现场的情感体验中触发了学生的灵感——那就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大家帮着做。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残疾人的不易与坚强,教师创设一个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先让学生体验“单手系红领巾”活动,然后“不用手系红领巾”,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体验活动真正触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这时学生才真正知道了,对于我们肢体健康的人来说,系红领巾这样简单的事情对残疾人来说却是如此的不容易;真正明白了学会用脚写字、用脚弹钢琴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和毅力;真正感悟到了我们要真心地尊重他们,敬佩他们,并向他们学习。这样的课堂体验非常形象、生动,并且富有挑战性,学生非常乐于参与,最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为达到教学目标提供了充足的助力。

三、课后延伸体验,提升道德教育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实现教学目标,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文化、法律、时政等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乐于助人、勤于思考、崇尚公平等道德情感。但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就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检验、反思、感悟。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要达成教学目标,就要巧妙地用好课后延伸这个重要的阵地。如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干点家务活”一课时的总結及课后延伸时就这样说:“小朋友们,年纪小小的你们可真能干!有的会扫地、拖地,有的会洗菜、洗碗、煮饭、煮菜,还有的小朋友还学会了自己本来不会做的家务。但是,家务是要天天做的,而且种类还很多,从今天开始咱们班的小朋友就开展‘做家务大比拼的活动,比一比谁会做的家务种类多,谁做的次数多,谁得到家长的好评多。”接下来学生就开始一个月的做家务实践活动,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还要请家长每天记录好自己孩子做的家务的种类名称和对孩子做家务过程的评价,最后教师进行全班性的总结评价。这样,将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课堂教学与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检验课内形成道德认识,互相配合、彼此促进;使学生得益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使学生人格日益完善。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开展学生在课前准备、课中体验、课后延伸的体验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一次次的体验、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触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切实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朱秋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设计与评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张茂聪.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编辑 李烨艳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体验学习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