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行万里路
2019-01-06齐崇
齐崇
从2012年开始,我坚持带学生研学旅行,目前已经走过8个省20座城市,累计行程四万多公里。在安全大于天的教育形势下,我之所以有勇气和胆量坚持研学旅行,主要源于那次特殊的经历。
一次出行,发现学生的另一面
第一次,远行上海,一路上看到学生存在很多不良习惯:火车上大吵大嚷、随地乱扔垃圾、就餐不愿意排队、专挑自己爱吃的抢,等等。每每看到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我就会感到万分尴尬和痛心。
课堂上天使般的少年,在外面竟然是这个样子?7天的行程,我战战兢兢,像个怕做错事的保姆,十二分小心地呵护着他们。
平安归来后,我陷入思考:为什么孩子在校内和校外不一样,在课堂与课外不一样?这个疑问一直在我脑中萦绕,我要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呢?
某一次,我们又组织了一次研学旅行。这一次由名校的大学生做辅导员,孩子们吃住行始终跟大学生在一起,一路上,辅导员给学生讲自己的读书求学经历,讲大学里的见闻,讲研学景点文化。我想,有这样的优秀学子陪伴,这次出行学生一定会发生变化,哪怕只能改变一个学生也行。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我决定克服恐惧,继续开展研学旅行。
做足功课,先知后行
走马观花,“蘸酱式”的游学,没有实际意义。为了使学生每次出行都能够收获更多,出发前,我们先明确学习目标,精心挖掘景点文化,做到有准备地出行。
游西湖之前,我设计了主题为“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的PPT,对西湖十景、传说、名人墓葬群进行专题介绍,让学生深度了解西湖文化。
后来,我把景点文化介绍和搜集相关诗词、文章的任务分配给学生,要求他们做成幻灯片讲解展示。如果说搜集资料是输入,那么展示的过程便是输出。无论输入还是输出,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去西安前,学生提前背诵了《长恨歌》和《回延安》。来到华清池,见到贵妃沐浴的“海棠汤”,学生不自觉地吟出“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五间厅背靠西安事变发生地骊山,学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现代史,收获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见到延河因极度缺水裸露出灰黄色的河床时,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由此更加深刻。只有把认识和实践统一,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行程有惊喜,旅途更惬意
每次出行前,我都会提出去书店购书的申请,但不提前告诉学生,一旦成行,惊喜自不待言。
忆江南研学行,有幸去无锡惠山古镇先锋书店,买回很多书;光影横店研学行,我们来到保俶塔下的纯真年代书吧,诗人郑愁予和作家莫言在这里题过字。女主人朱锦绣是一名癌症患者,十几年时间苦心经营,使这里成为文学爱好者的专用书房。
西延研学行,我们在曲江书城买了很多书。返程时遭遇泥石流,火车滞留12小时,孩子们安安静静,每人手捧一本书认真读书的场景成了车厢中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列车长几次对孩子们竖起大拇指。
港粤研学行,我提议去广州银河公墓祭拜女作家萧红。受我的影响,学生也很喜欢萧红的作品,如果能亲自去祭拜,对萧红文学的热爱势必会更深一层。
丝绸之路研学行,我提议参观了甘肃省酒泉中学,拜访了陇原语文名师霍军。这里有清代建筑关帝庙、玉皇阁,有现代化的豪华校史馆、果树园,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酒中苑。
种种小惊喜使我们对每次出行别有一番期待!
师生同游共写,享受路上课堂
每次研学旅行路上,我都会要求学生写几篇文章,及时深刻地表达当下的感受。
登泰山那天,下起了暴雨。雨中登山,看似浪漫,实则非常危险。我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一根拐杖,关键时刻救急。当天晚上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当我重重地摔在冰冷湿滑的石级上,救命稻草一般的拐杖从掌心脱落,坠入崖底时,我的心在流泪。何苦这样为难自己,折磨自己呢?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再无任何力气了……可是,我无路可退!我艰难地爬起来,继续前进,最终成功登顶。
我们把车厢当作课堂,每天以文字记录生活。大家在狭小的车厢里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探讨写好文章的奥秘。
几天时间,我感觉到了他们内心的变化,有学生写道:
我今天问老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游记。老师打了个比方,把我的作文比喻成人的服饰,问我:“一个人如果全身都是饰物,但是长得不好看,这么打扮好吗?”我立刻明白了自己游记的不足,废话太多,中心不突出,怎么修飾都不算好文章。接着,大家现场修改我的文章。我明白了写作前一定要先构思好,才能写出精品。
真实的生活,胜过万千说教
几年来,以里尔克的“关键在于体验一切”作为理论支撑,我和学生从教室出发,走向生活深处。
难忘在浙江大学自习室里,大学生们正在紧张备考,对于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到来毫无察觉。在情人坡上,一对对情侣背靠背坐在草坪上读书。在这里,我们见到出自我校的邓旭同学,学生更加激动。研学营开营仪式上,研究生李孝尧展示的大学生活令学生无限向往。学生说:“聆听励志报告,了解了这所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心中的目标更加明确了。”
路上,我们遇见美好,也遇见丑恶,无论是美好还是丑恶,都是最生动真实的教材。去往敦煌的列车上,发生一场争吵,吵醒了正在酣睡的人们,这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北京列车员张靖辉热情地与学生互动,给学生讲解沿途的风景和历史,恐怕历史老师在他面前也会稍显逊色。
生命的能量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一次次研学旅行,使生活在小城里的孩子有机会走向繁华的都市,走向大漠深处。旅途中,学生学会了生活。出发前,自己收拾行李箱是独立的开始;由丢三落四到管理好随身物品,不丢东西就是变化;不远千里,为亲人朋友带回礼物,购买的过程就是感恩;将所见所感写成文章,梳理的过程就是用心感受。
蒋勋说:“我想将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存到记忆的角落里。”
诸多美好被折折叠叠收藏在记忆深处,照片和文字记录了灵动生香的生活,7年研学,我们的足迹留在了黄河两岸、鸣沙山上、泰山之巅。本着一次研学改变一个学生的理念,收获着不知超出预期多少倍的惊喜,这就是我带学生行万里路的真正原因。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五常市第一中学校)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