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小学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9-01-06覃雯
覃雯
〔摘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开发学生心理资本为目标,以心理资本为理论基础,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进行了理论的构建和实践应用的阐述,对于上好小学心理活动课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心理资本;小学;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5-0040-04
一、心理资本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由美国学者提出,是指一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1]。2007年,Luthans、Avey、Norman和Avolio[2]对心理资本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将心理资本分为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四个维度。这四种心理结构具有可量化、可管理、可无限开发的特点,从而也说明了心理资本的可有效开发和管理性。
关于心理资本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早期的研究多集中于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3]。21世纪,随着心理资本渐渐被纳入积极心理学范畴,心理资本被认为是展现人类心理力量和美德的“幸福资本”,其四个维度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心理资本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发现,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子成分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有显著的相关,回归分析也显示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另外发现,心理资本与自尊、情感平衡、内控性、心理冲突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具有显著相关,也表明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5]。总的来说,心理资本的开发对心理健康有重要促进作用,心理资本及其维度的概念为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较完整的理论依据,基于心理资本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许有利于个体早期积极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
二、心理资本开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6]。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其中一项样本量为148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检出率为2.6%;分量表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总检出率为71.0%;在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别中,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总焦虑强度上的得分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7]。
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减少和解决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的关键,这就离不开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教育读本研究、教学活动实施、师资培养方面都实现了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薄弱等[8]。同时,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除了主流出版社出版物外(北师大版、人教版),还有各种地方性教材,在教材结构构建、内容选择上呈现多样性、复杂化的特点,缺乏整体性的理论框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根据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需求的实证调查,人们普遍认为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学习心理、社会适应、生涯规划、人际关系六个板块[9]。但基于目标所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方式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和逻辑性,特别是不同学段之间的关联、不同板块之间的连接。在目前我国专职心理教师仍缺乏的背景下,兼职心理教师更不易系统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一方面,心理资本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整体的理论参考,为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新思路,更好地保障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也能在满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较为全面地覆盖目前主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心理资本的可管理和可开发性也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课程教学重点。
三、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案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基于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即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心理资本视角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可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提升自我效能感,培养面对挑战时的自信;培育乐观心态;激发对未来的希望;提高心理韧性,培养其面对困难时的勇气。由此帮助学生培养稳定的自我效能感,面对困难时乐于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具备实现目标的韧性和毅力,能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充满希望并超越困境。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2019年9月至11月,以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20节不同主题的心理活动课为研究对象,通过教案分析、课堂实录、教研讨论等方法,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以及心理资本开发的特点,笔者提炼出三项原则:一是预防性原则。预防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通过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发现、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力量,如面对困难时相信自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使个体具备预防心理疾病的力量;二是积极体验性原则。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心理活动课须营造一种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应用,着重能力的培养而非心理知识的传授,这就需要融洽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师适当的引导方式,使学生积极体验内心感受,形成知识的内化;最后是发展性和希望性原则。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积极的心理资源,并具备向上的人格和成长的力量,人的心理能够自我调节,具有自愈的力量。小学阶段的心理问题大部分为发展性问题,即出现的问题只是暂时的,因此教学实施应遵循学生的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學生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的培育,激发其心理能力和内在的积极性力量[10]。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具体实施
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与心理资本的四个模块相对应的课程,并根据小学学生的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设置具体内容,促进个体积极心理发展状态的培养。
1.自我效能的培养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成功体验来获得,这种成功体验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获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他人成功经历的观察学习而获得,是促进个体积极尝试、成长的重要力量,也是自信心的体现。基于此,通过自我认识、生涯回顾与展望,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的团体辅导形式,增加个体的成功体验,从而培养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具体如能力大比拼、成功的体验、别人眼中的我、相信自己、我能行、敢想敢做、立足当下畅想未来、我命由我不由天、给未来的我写一封信、天生我才怎么用等活动。
2.希望的培养
希望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包括目标、计划和动力三个主要成分。希望的培养主要通过避免“习得性无助”和树立合理目标来进行,减少无助感和无望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力。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希望、幸福感体验及生命教育、树立合理目标、指定执行性强的计划、保持较强的动机驱动。具体活动为瓶子中的跳蚤、被铁链拴住的大象、优点盖章、成为优秀的自己、完善自画像、埋葬我的不能、生活中的希望、我有新目标、我的计划表等,在活动课中使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唤醒情感体验;在心理咨询中帮助个别学生识别异常心理,完善自己的个性;在心理剧和心理活动中打破固有的消极思想,如“差生标签”,建立希望;在树立合理目标并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希望与自我效能的双重力量,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
3.乐观的培养
在希望和自我效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主要从积极归因、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设置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情绪彩虹、情绪ABC、人际沟通、我的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倾听分享、赞美的魔力、乐观的力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方式,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悦纳自己,悦纳他人,对现实和未来始终充满乐观和希望。
4.韧性的培养
在Luthans等提出的心理资本开发策略中,韧性开发的策略主要包括三个:危险中心策略、资源中心策略和过程中心策略。危险中心策略重点是减少可能增加不期望结果的危险和紧张刺激;资源中心策略强调增加可带来积极结果而没有危险的资源;过程中心策略强调个体在面对新环境、遇到新问题时要聚集自身适应系统的能量,以满足运用人的资源来管理现实危机因素的需要。具体体现为:通过活动课、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时间管理、学业规划、挫折管理等方法,以减少学生由于学业、人际等现实刺激所带来的不良体验;通过挖掘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对生活的掌控感;通过列举“社会资源列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寻求哪些外部社会支持,以增强其应对困难的信心,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复原力,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和提高自己的应挫能力,预防心理危机。
(四)教学方式的创新
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符合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需求,与教育部2012年最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较高的一致性,满足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实施内容,并且具有系统的理论支撑。这体现在,以心理资本测量作为明确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设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层层递进、从浅到深的过渡;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互动性课堂,更迎合学生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共同营造自由、开放、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多种互动如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达到课堂目标;结合艺术治疗形式,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心理剧表演等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使学生体验认知观念改变带来的内心感受;在教学环节设计中突出“暖身导入”和“课后思考作业”的重要性,调动认知资源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促进课堂所学技能的内化和吸收。
(五)评价方式的改革
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而心理品质具有内隐性、抽象性、渐进性和个人化等特点,因此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活动参与度(小组课堂作品质量)、小组互评、学生个人感悟和心理测试。其中心理测试拟选用“小学心理资本问卷”,以了解学生的心理资本发展和分布情况,分析学生的积极资源和潜能,评价教学效果,适当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模式。
四、研究展望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理论梳理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心理资本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但在课程和心理资本开发的总体设计、具体实施和实施效果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符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心理资本开发策略,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目标。另外,研究中的心理资本概念来源于国外,而关于中国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资本构成的研究还比较少,关于中国青少年心理资本测量方法的研究也比较少,相关研究的推进将更有利于心理资本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Luthans,F. ,Avey,J.B.,Avolio,B.J.,Norman,S.M.,Combs,G.M..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3):387-393.
[2]Luthans,F.,Avolio,B.J.,Avey,J.B.,Norman,S.M..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J]. Personnel Psychology,2007,60(3):541-572.
[3]王雁飞,朱瑜.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5):32-39.
[4]张阔,张赛,董颖红. 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1):58-64.
[5]唐爱琼.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 学术论坛,2012(4):191-194.
[6]俞国良.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卫萍,许成武,刘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93-98.
[8]王定华,陈虹.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
[9]赵宏玉.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 基础教育课程,2018(13):58-61.
[10]周嵚,石国兴. 积极心理学介绍[J]. 中国心理衛生杂志,2006(2):62-65.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旃檀小学,成都,6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