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武功与艺体软毯训练结合下的舞蹈毯技发展与创新
2019-01-06边巍巍王芳芳
边巍巍 王芳芳
〔摘要〕舞蹈毯技课是中国舞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普及,大众艺术鉴赏力的不断提高,大家对舞蹈教学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更高要求,这也随之影响着舞蹈毯技课的教学。
〔关键词〕毯技;武功;训练
起源于20世纪的中国舞经过几十年的传承、摸索,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蓬勃发展,而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是中国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大舞蹈院校的必修项目“毯技”(“软毯”),也就是最早的毯子功,是中国舞技术技巧学习训练的重要载体。
一、毯技课的社会需求变革
毯技在中国由来已久,它起源于民间。在陕西出土的西汉百戏俑中,三位正在歌舞的百戏陶俑就做出了“拿顶”“下腰”的舞蹈表演姿态,汉代成为中国乐舞、杂耍等空前发展的时期。历代百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不断将各民族风格的“翻、腾、扑、跌、滚”等相互融合,又不断地增强其难度与观赏度,逐步成为戏曲、杂技、体操、舞蹈等艺术形式的重要表现手段。
舞蹈毯技课是伴随着中国舞的诞生而出现的,它是介于戏曲和舞蹈之间的中华民族独有的舞台艺术专业基本功。经过60多年的传承、建设与发展,起初从戏曲的基础上,继承并分离出来,通过实践,吸收了武术、民族民间舞、杂技、体操等中外舞蹈的部分技术技巧编入训练项目。舞蹈毯技课的主要内容有基本功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等用来解决身体软度、肌肉力量、协调性、灵敏度等问题,还包含如毯子功、桌子功、弹板功等技术技巧型的训练,高难度的翻扑滚跃等增强动作的惊险度训练身体的无限可能。这些训练项目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肢体灵活度和舒展度,身体内的各种器官最大限度地适应身体的各种翻腾跃扑等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身体素质,使得舞者的肩、腰、腿等动作既能达到力量和速度的要求,也能随时展现出身形美,完成舞台上的形象塑造。
在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的惊难险,往往能够增強表演的可看性,剧目中演员为渲染气氛或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高难度动作,往往能够给剧目增色不少。但在有些剧目表演中,单方面增强动作的难度,而失去一些连贯性的舞台情绪表达。学生的一些舞蹈表演缺乏经验,容易为了动作而动作,未能兼顾情感的表达;有时为了完成动作而忽略面部表情的处理或细微身体语言的表述不当,都会影响舞台的美感。近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流行舞、国际标准舞等同类艺术的兴起与传播,大众对舞蹈的喜爱和鉴赏力也在不断地加深和提高,大家对舞台表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外在的渲染和外部性动作,逐步被细腻的情感处理和人物塑造所代替,小而精,精而美成为一种新的审美标准,特定的、鲜明的、震撼的舞蹈场景也为表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因此,舞蹈毯技课也需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毯功课程设置目标,整合训练模式,应对大众对舞蹈毯技课规范化、美育化、多样化的时代发展要求。
二、戏曲武功与艺术体操中技术技巧特点
舞蹈毯技是由戏曲武功发展而来的,舞蹈毯技课中软开度训练、力度训练、协调性与灵活性训练、弹跳力训练等多是从戏曲武功训练中借鉴而来的。压肩、掸腰、耗腿等软开度训练,都是与戏曲武功训练方式一样。戏曲武功很好地解决了舞蹈毯技课中大部分的翻、跳技术技巧,是舞蹈毯技中重要的课程内容来源,使得学生有了夯实的肌肉力量、强劲的爆发力等。它尊崇民族韵律的传承,一招一式十分讲究,也让中国舞的毯技功夫韵味十足。但舞蹈毯技并不是硬生生地挪用戏曲武功的内容,两者的艺术形式是不同的审美观念。舞蹈强调“开、绷、直”,在借用戏曲武功的毯技课程训练中,一定要强调避免出现弯腿、勾脚等小动作,这些出现在戏曲中的动作会影响舞蹈生的肌肉线条,失去舞蹈的美感。另外,戏曲武功技术技巧相对单一、不够丰富,舞蹈毯技需要继续寻求其他艺术门类的宝贵经验。
艺术体操与舞蹈在舞台表达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首先,它与舞蹈一样,突出身体的柔韧性,舞蹈演员需要通过柔韧的身体条件塑造各种各样的角色,艺术体操需要柔韧的身体条件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其次,爆发力方面,舞蹈训练中需要演员的爆发力来表达剧目情景和渲染舞台效果,艺术体操中需要身体的爆发力来完成竞技的要求。再次,两种艺术形式也都需要表演者有极强的身体控制力。精准到位的肢体表达才能演绎出角色的个性特征,平衡统一的运动和轻重缓急的力量才能释放出运动员更高更强的动作技法。
他们的不同在于,舞蹈多是用于情感和形体艺术的高度融合表达,艺术体操则是一种展现美的体育竞技运动。艺术体操技术技巧丰富,以身体的自然性为基础,培养出曲线优美,线条悠长的运动员。但其十分注重动律和节拍,“体操”的痕迹较大,与舞蹈表演要求的连续和流畅有所出入。艺术体操的很多动作和技术技巧都借助于器械完成,往往关注技术技巧的完成度和器械的使用配合,有时候表演的连贯性受到影响,情感带入不足,离舞蹈的表演要求有很大距离。
三、毯技课程的发展和创新
发展与创新,首先是要打破墨守陈规的思想观念。戏曲武功并不是只为戏曲艺术服务,艺体软毯也不是仅为体操服务,各种艺术形式要各取所长,共同发展。在舞蹈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毯技课的训练目的。它是为舞蹈表演打基础的,加强演员的肌肉素质,控制能力和爆发力,极大地丰富与提高了舞蹈艺术的技术水准,这就需要探讨借鉴戏曲武功和艺体软毯中的哪部分训练内容。
毯技课程的创新训练,在线条上来讲体操的训练方法更加适合舞蹈的审美要求。但体操教学毕竟属于体育竞技类范畴,完全以体操的教学法照搬,训练出来的学生动作形式会较为机械,缺乏中国舞的味道和灵魂。而戏曲的发展与舞蹈一样绵延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戏曲表演与教学中,软毯的训练方法和一招一式也是时刻蕴含着国粹艺术,从戏曲中剥离而出的中国舞离不开这点韵味的审美要求。然而,戏曲教学中十分强调连贯性和速度,容易训练出技术好却身形弱的演员,这与舞蹈最为重要的线条美向背而行。因此从实操上来讲,舞蹈的毯技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毯技课初期引用体操训练方法打好身体线条基础。体操训练方法更加注重高、飘、远的形体美,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形体动作线条的训练方法和力量的拿捏较为准确,在保证线条拉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压、耗、甩、踢等方式训练。例如踢腿,体操更多是以绷脚拉长线条的方式方法,而戏曲软毯子更多以勾脚的方法,勾脚注重韧带拉长但弊端是容易憋住大腿的肌肉力量,缩短肌肉线条。因此,教学初期的软度训练,应以体操训练的方法为主,引进训练设备来进行基础训练。这样使得学生的身体在训练初期就能够有肌肉力量,却有长而美相结合的线条美感。尤其是在中国古典舞的舞蹈中,对线条的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长线条中完成跳、转、翻等高难度动作,例如独舞《胡笳十八拍》中的云里翻,高飘且轻盈;单臂划手后软翻加变腰后软翻,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完成的线路长而延展;再例如当代舞《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地方》的小技巧展翅吊腰,线路轻远而流畅。这些对舞蹈演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跟体操的训练方法是分不开的。
2.小技巧练习,一般以连贯动作为主,可根据技术要点设定为两种审美训练方式。一种以线条长、展、开的连贯组合训练要求为主要训练目的,需要融合艺体软毯训练法,如绞柱,踹燕,搬前腿转,搬紫金冠转等。另外一种以灵,巧,快的连贯技巧训练要求为主要训练目的,如小蹦子、旋子等具有中国舞蹈韵味审美要求的技巧动作,我们选择戏曲武功训练方式。尤其是由前滚翻、跳爬俯、人洞,案头、地蹦五个单一动作构成的,被称为小五套的技术技巧,恰恰是借鉴了戏曲传统的训练方式。整套动作在连贯中不失中国民间乡趣的欢快喜悦,劳作、逗趣等生活元素的艺术展现,韵味十足,活灵活现。多用于表现力较强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如安徽花鼓灯。
3.翻腾大技巧的训练,要根据具体动作来选择教学训练法。单一技术技巧中需要展现线条美的动作,如单一小翻的训练与运用,就适合运用艺术体操软毯的训练要求,高、轻、飘、准。一些讲究速度及韵律的符合连贯性的技巧训练,如踺子連接小翻,或连续小翻,需要强调短、寸、快,才能达到技术技巧的力量的要求,这就需要以戏曲武功的教学法来保证训练质量。可是,不论利用哪种训练方法,具体在舞蹈中运用的时候,最终还是要根据人物形象,以及作品表现的内容来要求技巧的完成质感。张云峰编创的古典舞《风吟》中的毽子加后提,与黄豆豆表演的经典之作《秦俑魂》中的毽子加后提之间的运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舞蹈以风为载体,抒发自身对于空间的想象,作品吸取了现当代的编舞技法,以吟为韵律,从意识出发,表现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美,更加随性自在,因此在这个舞蹈中的毽子后提的质感要求更加轻盈飘逸,适合体操的训练要求。而后者是典型的融合了戏曲、武术元素形成了形,神,劲,律表演四大要素的古典舞,作品中淋漓尽致表现出古代战场奋勇杀敌的气氛,突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刚柔并济之间,毽子后提就必须要有力量有爆发力,短、寸、快的戏曲武功的风格韵味就充分地展现出来。
总之,中国舞毯技课教学需要结合戏曲武功与艺术体操中的精华,既要加强毯技训练难度,也要保留民族韵味;既要丰富毯技美感,也要维持舞者耐力。最终融合为以舞蹈审美为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身体形态、基本素质、能力培养、技巧训练,使得舞蹈技巧更加丰富、连贯、有品质,并让软毯课融合于舞蹈,最终完全属于舞蹈,创新于舞蹈的“舞蹈毯技课”。
(责任编辑:黄丽玲)
参考文献:
[1]刘丽云.艺术学校舞蹈毯技教学微论[J].现代教育,2017(09):64.
[2]邹闯.戏曲武功教学中基本功教学的方法讨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7):136.
[3]毛岩昌.戏曲毯子功教学中等教育阶段的探索[J].戏曲艺术2019(02):126.
[4]易申泉.浅论戏曲毯子功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9(19):32.本文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原浙江省文化厅)2018年度厅级文化科研项目(编号zw201810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