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
2019-01-06杨威
杨威
摘要:羊口疮也称为羊传染性脓疱,是由于感染羊口疮病毒而发生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绵羊和山羊都能够感染,主要是3~6月龄羔羊易感,而成年羊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病羊典型症状是唇、口腔、鼻、舌、乳房以及蹄部等处出现丘疹、水疱、脓疱以及形成疣状结痂,严重时口腔发生肿胀、出现溃烂,使机体采食受到影响,有时蹄部发生溃烂,甚至蹄壳脱落,且继发感染后会导致全身症状,导致机体生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死亡。
关键词:羊;口疮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对症治疗;疫苗接种;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1-0090-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羊口疮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粒子呈椭圆性,长度为250~280 nm,宽度为170~200 nm,通常体积略小于痘病毒,表面呈线团状,即具有特征性的编织螺旋结构。病毒粒子具有两种形态,分别是C型和M型,且彼此能够互变,如在有机溶剂或者碱性溶液中的M型粒子,其失去表面结构后即可变成C型粒子。其中C型呈光滑的球形,M型呈特征性的羊毛球状。一般来说看,大部分是M型,C型通常存在于人工感染的病料中。
羊通过唇、口腔、足端的皮肤或者外阴部黏膜的损伤感染病毒后,其可在以上部位的上皮细胞中大量繁殖,导致上皮层的角质化细胞快速增生、膨大、空泡化,引起网状组织发生恶化等。随着表皮逐渐浮肿、毛细血管增生,诱使机体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渗透至外周,形成嗜碱性胞浆内包涵体,且最后发生液化,从而出现水泡,接着由于嗜中性粒细胞转移到网状组织坏死区,就会出现脓疱。当表面的上皮细胞发生坏死,纤维蛋白逐渐凝结,脓疱干燥后即可出现痂块,其脱落后不会遗留疤痕,而是变成再生皮肤。
1.2 易感动物
一般来说,主要是3~6月龄的羊最易感染发病,且往往呈群发性流行,而成年羊感染后呈散发,且猫和人也可感染发病。如果引进易感发病的羊群,只需要很短时间就会造成大量羊持续发病,发病率为20%~60%,特别是育肥羊群中大约90%以上的羊都会出现发病。
1.3 传染源
病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易感羊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感染。一般来说,病羊污染的圈舍、栏杆、垫草、饲槽以及饲草等都存在病毒,其他羊经由皮肤黏膜损伤而感染发病。
1.4 发病诱因
羊舍过于潮湿、羊群饲养密度大、饲喂尖硬或者带芒刺的饲草以及羔羊出牙等,都可促使发生该病。
饲喂草料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羊口疮的发生。例如,羔羊饲喂品质优良、营养全面的草料,同时母羊膘情良好、泌乳充足,较少发生口疮病,而饲喂品质低劣、营养不足的草料,同时母羊膘情差,泌乳过少,羔羊体质虚弱,容易感染发病。另外,气候寒冷、圈舍通风不良、光照不足,使羔羊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发病。此外,产房和育羔舍饲养密度过大,相互拥挤而频繁接触,只要有1只出现发病就易扩散至全群。
2 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是口唇出现症状,先是口角、上唇以及鼻镜上散布小红斑点,之后逐渐变成丘疹、结节,接着变为小疱或者脓疱,扩散至整个口唇四周以及颊部、耳以及眼睑等部位,出现大面积的龟裂以及容易出血而形成污秽痂垢,痂垢下有肉芽组织增生,唇部明显肿大外翻,如同桑葚状突起,且口腔黏膜往往也受到损害,黏膜明显潮红。另外,唇、软腭黏膜、齿龈、舌以及颊部也往往出现水疱,接着变成脓疱和烂斑。如果继发感染坏死杆菌等,会进一步恶化,形成大面积的溃疡,且深部组织发生坏死,口腔有恶臭味。由于口腔疼痛而拒绝采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反刍减少,流涎,被毛粗乱且失去光泽,机体逐渐消瘦,体温可升高超过40℃,症状严重时卧地不起,最终发生死亡。
3 防控措施
3.1 对症治疗
羊场出现发病时,要立即对所有羊进行检查,病羊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同时对羊舍和各种工具使用20%草木灰水、10%石灰乳或者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全面消毒。
3.1.1 轻症病羊进行局部治疗
治疗原则是清洗、消炎、收敛。羊患处先用食醋、10%~20%生理盐水溶液、5%碘酊、0.1%~1.0%高锰酸钾溶液等任何一种溶液进行冲洗,并确保完全浸润,接着用经过消毒的外科剪刀和镊子将患处痂皮、脓疱皮除去,或者戴手套后将痂皮擦去,然后对痂皮下的坏死病灶进行反复擦试。对患处再次进行冲洗,然后涂抹青霉素、红霉素等软膏,每天2次,通常用药5~7天即可痊愈。
3.1.2 重症病羊进行全身治疗
如果病羊严重感染,体温明显升高,要尽快注射抗菌类和抗病毒类药物,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可按体重肌肉注射6万IU/kg青霉素、4万IU/kg链霉素,也可同时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0.1 g/kg病毒灵,每天1~2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2~3天,通常连续使用2个疗程。
3.2 疫苗接种
3.2.1 弱毒疫苗接种
在该病流行的地区,可选择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一致的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羊可在下唇黏膜划痕接种或者在股内侧皮肤划痕接种0.2 mL。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产地生成的疫苗具有长短不一的免疫期,一般为3~18个月,要按照说明使用。成年羊通常在春秋季节各进行1次接种,母羊接種后产出的羔羊具有较好的免疫力。对于当年春季出生的羔羊,因其具有母源抗体,只需在秋季进行1次免疫接种。
3.2.2 自制地方毒株疫苗接种
在该病流行的地区,可采集自然感染病羊的唇部痂皮、脓疱放入干燥器内,接着置于硫酸上面,经过干燥后使用氯仿处理24 h,然后进行蒸发处理,再置于硫酸上面进行干燥,充分研磨后保存在密封安瓶中备用。取1 g干燥粉末添加适量50%甘油盐水制成20 mL的病毒混悬液,在健康羊的尾根无毛处进行划痕接种,每只羊用量为0.2 mL,可供100只羊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法存在散毒的危险,只适合在疫区隔离条件下应用。
3.3 加强饲养管理
羊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培育健康种群,不允许到疫区引种。对于外地引进羊,必须先经过2~3周的隔离饲养,加强护理,清洗、消毒蹄部,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混入大群饲养。日常加强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便,定期进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