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问”“自寻”中发现人性之美
2019-01-06张照宇
张照宇
[摘 要]文章探讨了问题教学法在《沉船之前》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通过“问标题”“问情节”“问主旨”可将课文内容串联,由浅入深,带领学生探究人性之美。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沉船之前》;人性之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6-0019-02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的地位获得了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培养成为今后教育的重点,然而,事实上,学生仍旧不大重视语文,不会对文本潜心地钻研。基于此种现实,教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成为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问题教学法就是此种背景下的产物。
《沉船之前》是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篇幅不长,但是文中人物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教师若强行灌输便会使人物失去活力,使文章失去色彩,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如何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并发现文中的人性之美?在教学中,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策略,依照新课标的理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充当课堂的“提问者”,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只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以此来实践问题教学法。
一、问标题
课文的标题通常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它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最简洁、精准的概括。因此,让学生对照题目提出问题,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
“沉船之前”,仅仅四字,却包含着很多的信息,学生很容易便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沉船之前,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沉船?”“沉船之前,人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写沉船之前?”
归纳下来,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其实是有梯度的。“为什么沉船”指向小说的写作背景,可尝试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写了什么人”指向发生了什么事,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写沉船之前”指向小说的主旨。这三个问题构成了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思路,也是笔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的。然而,这些问题由学生提出和由教师提出的意义是不同的:教师提出,学生被动接受,没有主动性;学生提出,他们会对问题产生好奇心。问题提出后,笔者进行归纳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
二、问情节
当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小说时,小说的主要内容很快便可以概括出来,按照笔者给的结构“沉船之前,‘我看到了……人做了……事”,学生很容易地填写出“音乐家华莱士依旧演奏音乐”“老爵士古咸依旧保持绅士风度”“老船长史密斯依旧坚守岗位”三个答案。
答案得出后,笔者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人的共同之处,即在危难之时,都放弃逃生,保持着沉着、镇静的心理。此时,再让学生提问,学生会问出“作者如何描写三人的沉着、镇静”以及“为什么在沉船之前,这三人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样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写法的提问,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之前“为什么要写沉船之前”这一问题的变体,指向这篇小说的主旨。
对于第一个关于写法的问题,八年级学生已对人物刻画方法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该问题不需做过多的解读,第二个问题,则是学生最应热烈讨论的。
三、问主旨
课堂上,笔者主要抓住老爵士这个人物形象与学生展开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一篇小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问题。小说中对老爵士古咸的描写并不多,但其人物形象却十分鲜明、突出。笔者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部分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由其他小组来回答。
提问题并不是最终目的,因为对于提问者来说,最难的不是給出答案而是提出好的问题,假如提问者对文章不熟,他是不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的,所以,让学生提问,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走进人物。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如:“为什么强调老爵士的女友上了救生艇,而爵士没有?”“老爵士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一杯白兰地,还让‘侍者搀扶着下楼?”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得出老爵士为保持形象而放弃慌乱的逃生,要白兰地的细节是老爵士镇定、从容的表现,而强调老爵士的女友上了救生艇,则是表明老爵士是个先人后己、尊重弱者的形象。
在学生回答后,笔者总结发现,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老爵士——绅士。老爵士为了保持绅士风度,衣着整齐;为了保持绅士风度,先人后己;为了保持绅士风度,谦卑有礼。那么绅士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怎样的人才能叫作绅士呢?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引起了热议,学生原本以为已经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但是,笔者又提出了新问题,这就是深入挖掘文本的开始。经讨论,有学生认为,老爵士在此所体现出的绅士风度与中国的“君子之风”是十分相似的。君子奉行的是“仁义礼智信”,像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了守“礼”,在国家叛乱时,不惜放下武器,戴好自己的帽子,最终被乱剑杀死。古人之所以重“礼”,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国家混乱,没有了“礼”的作用,社会不会建立起一种向上的道德观念,也就是说“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器”。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稳定的社会秩序都是必要的,因此,“礼”是受到推崇的。老爵士的行为其实也是“礼”的体现。老爵士在沉船之前,衣着整齐,先人后己,这与中国君子的遵德守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爵士”作为个人的一种高尚荣誉,古咸势必用生命去维护,所以爵士的身份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是干涸的、无力的,在生命与信仰之间,信仰才是重要的,因此老爵士才会时刻保持着绅士风度。在老爵士看来,绅士风度不仅是外表呈现出来的礼貌,更是一种个人魅力。
对于这样的分析,笔者十分意外。以往,笔者会直接告诉学生:“爵士”是由英国女王亲封的高尚荣誉,因此,爵士们像爱护自己的羽毛那样爱护他们的荣誉,爵士崇尚绅士风度,在很多场合,他们为了保护荣誉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与人决斗。显然,这种讲授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爵士精神的内涵,理解绅士风度。然而,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兴趣去讨论之后,不但能做到中外贯通,还能从深处挖掘绅士精神,发现重礼重信仰的人性之美。这就是“自问”“自寻”的意义所在。
以“自问”“自寻”为主的问题教学法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笔者也有所尝试,效果较好。一方面,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这样有益于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解决“为什么会这样”“谁做了什么”“怎样写”等问题确定写作思路与文章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对无序的问题的梳理,可以使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解读人物,分析主旨;在其中自己也可以获得灵感,对问题有新的认识,这样对文章的解读就会更加深刻。
《沉船之前》是长篇小说《泰坦尼克号》的节选,小说结构简单,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学习起来没有难度,但也往往因为没有难度,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由脑入心,这样课堂就失去了意义。这种“自问”“自寻”的课堂教学方式则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用集体智慧挖掘出人物之美、文章之美。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