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心聚力:统一战线的根本功能和价值所在

2019-01-06张献生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统战工作政治认同统一战线

张献生

摘要:凝心聚力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新中国70年统一战线的主题主线。新中国70年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的重大成就和经验教训说明,照顾利益、政治认同、品德感化、能力取胜、尊重信任、思想引导、和谐环境、人本价值,是凝心聚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新中国70年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历史启示在于:要继续把凝心聚力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作为凝心聚力的中心环节,把政策和法律作为凝心聚力的生命线,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作为凝心聚力的基本战略。

关键词:统一战线;统战工作;凝心聚力;政治认同;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9)04-0005-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政治。统一战线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统一战线在服务党的初心使命和目标任务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致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服务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巨变,服务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服务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饱受凌辱到昂首屹立世界东方的历史辉煌,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一、新中国70年统一战线的主题主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最广泛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结果,也是统一战线服务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开端。70年来,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历史巨变、走向辉煌中也遭受了艰难曲折和严峻考验。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始终是统一战线的主题主线,始终是统一战线职能作用和根本价值所在。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

在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统一战线凝聚人心、匯聚力量主要体现在:通过团结合作和教育改造,使党外人士赞同和拥护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同心协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人民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围绕这一目标任务,统一战线着力在四个方面发挥凝心聚力作用。

1.巩固人民政权。人民政权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新中国成立初期,残留在各地的土匪、恶霸、国民党特务以及各种反动会道门头子等伺机破坏和捣乱。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更是明目张胆地抢劫物资,杀害干部和进步群众,1950年在新解放区就有近4万名干部群众被杀害。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我国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针对党外人士中有些人划不清敌我界限,主张对反革命分子施“仁政”,特别是那些与国民党反动派有历史联系的人思想震动很大的情况,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镇压反革命中处理涉及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爱国分子问题的指示》和《关于在土改和镇反中对高级民主人士家属照顾和宽大处理的规定》,并通过各种方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各界代表人士充分协商,通报镇压反革命情况,介绍重大案件,宣传镇压反革命政策,解除各种顾虑。不少省市还邀请党外人士参加对反革命案件的调查处理和评议。通过学习和事实教育,党外人士划清了界限,坚定了立场,有力支援了镇压反革命运动。

2.参加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彻底消灭封建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变革,也是广大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土地改革法(草案)》后,由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的一部分人与地主阶级和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流露出“和平土改”的主张,甚至抱有抵触情绪。经过中共中央负责人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座谈,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统一了认识,各民主党派都发布了拥护支持土改运动的指示和决议。针对土改运动中党外人士的顾虑和不同认识,毛泽东主张让党外人士参观和参与土改。他说,状元三年一考,土改千载难逢,让他们去听听农民的诉苦,看看农民的欢喜。我们有些什么缺点和错误,也可以让他们看看,这是一件有益的事情。1950年到1952年,各民主党派成员6 200多人,组成50多个土改工作团和土改参观团,分赴华东、中南、西北地区参加土改工作。他们既帮助农民进行翻身斗争,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和考验,消除了对土改运动的疑虑,又帮助中国共产党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偏差。

3.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和政策时,事先通过协商会、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做各方面代表人士的思想工作。各民主党派特别是民建和工商联积极发挥作用,召开全委会或下发文件,对成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坚定不渝地拥护过渡时期总路线,协助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带动工商界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民建成员参与金融业合营的筹备、联系和协商工作,将自己经营的企业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协助政府做好清产核资、人事安排和定息工作。到1956年1月,全国私营工业8.9万户的99%、私营商业240万余户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和合作化的轨道。马克思、列宁关于通过和平赎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在中国变成了现实,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范例。

4.团结教育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时,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占当时知识分子大多数,他们虽然有程度不同的革命性,但由于进入新社会不久,许多人对党的政策、对新社会新事物不了解不熟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在知识分子中还有很大影响。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一方面,对包括原国民党公教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实行“包下来”的政策,使他们继续从事文教科技等专业工作,用其所长;另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毛泽东强调:“这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周恩来向参加北京、天津等院校老师学习会的3 000余名师生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报告。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帮助知识分子初步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与党外人士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为开端到党的八大召开,党和国家比较系统地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开始转入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既取得重大成就又经历曲折发展的过程中,统一战线根据国内社会阶级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积极贯彻“努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着力从两个方面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1.正确处理党同党外人士的关系。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党同党外人士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之一,明确提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对知识分子应从根本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给予信任,善于团结,同时加强教育和思想工作。1957年,李维汉在第八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对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矛盾,必须运用民主的、说服的方法,把对同盟者的政治教育与尊重同盟者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地加以解决;各民主党派享有政治上的自由、组织上的独立、法律上的平等权利。由于各种复杂因素,1957年反右派斗争出现了扩大化,党同党外人士的关系出现了曲折。

对此,中国共产党采取各种措施缓和与改善同党外人士的关系。毛泽东亲自与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人士座谈,明确提出:对右派一要处理、处分,否则会脱离群众;二要批判从严、处理从宽,有一些人还给他地位,给点事做。改造好了,右派帽子可以摘掉。从1958年开始,统战工作贯彻“弛”的方针,纠正民主党派整风中开展的“交心”运动,对原工商业者实行定息不变、高薪不变、学衔不变、政治安排不变、正面教育不变的“五不变”政策。从1959年到1963年,中国共产党分批为28万多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占原划定右派分子的半数以Jc;支持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采用“神仙会”做法,贯彻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的“三自”和“三不”方针,进行自我教育。1960年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调整,就政治安排、参事室参事和文史研究馆馆员退休退职,对原工商业者“包到底”,民主人士和私方人员不下放农村等,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特别是对知识分子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对改善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9年通过了毛泽东对国民党战犯实行特赦的建议,首批特赦杜聿明、爱新觉罗·溥仪等33名战犯,此后又陆续释放战犯5批296名,并给予妥善安置。

2.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同年10月,全国统战工作四级干部会议提出,统战工作方针是领导党外人士到实践中去,“同全国人民一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参加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从工作和劳动的实践中,调动和发展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作用”;要求在实践中继续自我改造,使社会主义改造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密切结合,互相促进。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民革中央提出,“要推动成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以创造性的劳动把建设事业做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民盟中央提出,“全心全意为贯彻社会主义总路线,为加速建成社会主义服务”;民进中央提出,“使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和群众能充分发挥潜力,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农工党中央提出,“积极投入到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教育革命的群众运动中去,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埋头苦干,发奋图强,为迅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九三学社提出,“要推动并帮助成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力量,提高业务水平、社会主义觉悟,以完成国家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任务”;台盟中央提出,“引导和帮助成员及所联系的群众充分调动积极性,做好岗位工作,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础上,统一战线为贯彻党的总路线广泛凝聚了人心和力量。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主要体现在: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着眼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构建和谐,充分激发创新和创造活力。统一战线适应我国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着力在促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方面做好凝心聚力工作。

1.拨乱反正中落实、完善和创新统战政策。从1978年开始,我国进行了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研究落实原工商业者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等工作。1979年、1982年的第十四次、十五次全國统战工作会议,都强调“抓统战政策的落实”。到1987年,我国共为54万多人摘掉了错划右派的帽子;在86万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属于劳动者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70万人;认定了45.4万名起义投诚人员身份,为其中15万人平反;强调国内的民族问题主要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问题,全部摘掉地方民族主义的帽子;落实宗教政策,逐步恢复各宗教团体,恢复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华侨、归侨、侨眷得到平反昭雪,被查抄的财物等到妥善处理;摘掉了知识分子头上的“资产阶级”帽子,明确他们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要求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中共中央相继制定下发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文件,完善和创新多党合作、民族、宗教、党外知识分子等各领域的方针政策。比如,中共中央将多党合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确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确立“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方针等。统一战线从“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各方面成员的建设热情和创造活力竞相进发。

2.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献计出力。由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富起来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统一战线把服务现代化建设作为工作重心。1979年,邓小平设宴邀请5位工商界领导人座谈,就如何搞经济建设问题听取意见。同年,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確指出:“把自己的工作重点切实地转移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轨道上来,牢牢地树立起为现代化服务的根本指导思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把参政议政的着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统一战线通过积极献计出力、开展兴教办学、智力支边扶贫、引进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为促进四化建设贡献力量。从1993年开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对三峡工程、苏南和浦东改革开放、京九铁路建设及沿线发展、西部大开发、推动两岸实现“三通”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发展战略进行调研考察,提出意见建议,成为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重头戏。进入21世纪,统一战线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统一战线着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为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3.团结新的社会群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和制定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涌现了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中央确立了“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基本方针,明确他们的政治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特别是“光彩事业”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参与扶贫和社会公益的一个创举。这充分调动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创新、守法、贡献的积极性。

4.为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对港澳采取了“暂时不动”“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开始致力解决港澳问题,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于1997年、1999年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随着改革开放后两岸交流的扩大,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基本共识,199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为推进两岸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促进祖国完全统一,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华海外联谊会成立,团结联系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为祖国统一作贡献。相关方面组织公祭黄帝陵活动、开展寻根之旅,推动中华文化在港澳台侨胞特别是青年一代心中扎根。特别是针对台湾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海外侨胞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反“独”促统运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主要体现在: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最广泛地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一战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着力从四个方面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广泛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1.坚定“四个自信”。新时代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和“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赴西柏坡、李家庄参观学习并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重温团结合作的初心,坚定携手前进的信念。全国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对社会的信誉为主要内容的“四信”教育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服务“四个全面”。这是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党的总目标总任务的集中体现。在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新境界:努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着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服务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统一战线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作为:探索开展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方面,统战工作法治化、科学化水平得到提高:制定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关于统一战线的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在服务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统一战线开创了民主监督的新形式和新领域:着眼跳出“历史周期率”,拓宽民主监督新路,在聘请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的基础上,加大对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和“十三五”规划重要约束性指标等的监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委托8个民主党派与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区对接,对脱贫攻坚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监督。

3.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统一战线贯彻《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制定《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实施意见》,推进政党协商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政协协商质量,探索开展基层协商和社会协商,带动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4.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统一战线不统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统战工作作为各级党委必须做好的分内事、必须种好的责任田,党委主要负责人是统战工作第一责任人,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各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央到地方层层建立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保障统战工作稳定、有序、高效运转,形成了统战资源集中优化配置,党委、政府、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共同推进统战工作的合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统一战线紧紧围绕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始终是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统一战线的根基仍得以保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无论是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和谐,还是推进祖国完全统一,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战线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作用,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新中国70年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经验总结

统一战线在为新中国70年建设发展履行职能、发挥作用中,为我们当前探讨如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提供了深刻启示。人心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从统一战线角度讲,人心就是社会各方面成员,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貫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形成的政治共识。力量就是实现最广泛的团结,形成千千万万、浩浩荡荡的革命和建设大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共同事业向前发展。统一战线广泛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主要有八个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照顾利益

利益是凝心聚力的直接动因。马克思说:“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统一战线既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同阶级、政党、民族、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加入统一战线,既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和事业而团结奋斗,也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能够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才能为实现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而奋斗。因此,照顾同盟者利益,既是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重要政策原则,也是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动力活力所在。统一战线成员自身利益、群体利益与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根本利益紧密联系,但以有利于实现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为导向和归宿,以照顾和维护统一战线成员的自身利益为基础和前提,是有机统一的互利共赢。在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国共产党都制定相应政策,照顾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原工商业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利益,从而保障了土地改革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利益主要包括经济利益、发展利益和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如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党和政府对原工商业者确定了“从简从宽”的定息原则,从1956年起,定息10年,企业原有在职人员全部包下来,“量才使用、适当照顾”。发展利益主要是支持各民主党派巩固和发展组织,协商确定组织发展“三为主”原则,共同促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党派成员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万多人,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的6万多人,再发展到2018年的120多万人。政治利益主要是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吸收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等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国家政权。目前各级人大有党外人大代表18万多人,各级政协有党外政协委员38万多人,担任县处级以上党外干部3万多人。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给同盟者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才能团结同盟者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二)政治认同

凝心聚力的根本是政治认同。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建立在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之上。这个思想政治基础,就是政治目标、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一致性。这是政治作为众人之事的集中体现,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根本利益。社会各方面成员只有在政治上认同,形成共识,才能心向往之、以身趋之。统一战线凝心聚力就是建立在政治主张根本一致的基础上。而无论是政党、团体还是社会各方面人士,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理想和抱负。这种政治主张上的一致和分歧,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巩固和破裂,也决定着人心向背和力量聚散。因此,凝心聚力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赢得政治认同,形成政治共识。由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于领导地位,政治认同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认同上。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广泛凝聚了人心和力量。最根本的内容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高度认同,并体现和贯彻到合作共事、团结奋斗的实践之中。

政治认同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统一战线出现的曲折和挫折、经验和教训,都与对这两个问题的政治认同有关。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总结提出了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政治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他深刻指出:“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相互之间所提的意见,所作的批评,也只有在合乎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六条政治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够发挥互相监督的积极作用。”在建立和探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同心协力,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成了政治认同。民革中央原主席李济深曾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要让后人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永远和我们保持一致,代代相传。”民建提出:“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工商联提出:“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进入新时代,党外人士明确表示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政治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不能一劳永逸,不能止步不前。党外人士只有持续不断地形成政治认同和共识,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矢志不移地推进共同目标和共同事业。

(三)品德感化

人心和力量不是强迫压服,而是心悦诚服。这个心悦不是曲意迎合,而是德馨所致。正因为如此,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根本在于政治主张的正确,而认知和接受正确政治主张的基础则是感情融洽。人是政治动物,也是感情动物。政治认同既要看政治主张如何,还要看行为品德怎样,政治品德与政治主张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居于领导地位的政党,不仅要提出苟利国家、造福人民、振兴民族的正确政治主张,还要具有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政治品德。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德和高风亮节,往往成为党外人士认同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先导和助力。著名政治活动家、实业家,长期担任民建中央领导人的胡厥文曾这样讲:“共产党主张民主、立党为公、不谋私利,吸引了我。”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不少党外人士在反右派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打击迫害。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平反冤假错案,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党外人士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增进了对改革开放决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从严治党、铁腕反腐,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高度评价。他们进一步增强了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政治品德還体现在对曾经的对手的处理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战犯确立了“一个不杀、分批释放”的方针。1959年国庆前夕,我国对杜聿明、王耀武等30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予以特赦;到1974年,对全部在押战犯予以特赦,给予公民权,进行妥善安置,有的还担任重要政治职务。这使党外人士铭感在心,积极为祖国和平统一尽心出力。特别是在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共中央的邀请下,翁文灏、卫立煌、李宗仁先后回到大陆。可见,政治品德在形成和增进政治认同中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凝心聚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四)能力取胜

凝心聚力的决定条件是取得胜利。团结凝聚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目标和方向,还必须能够团结带领大家逐步实现目标、取得胜利、得到光明。只有这样,统一战线成员才能真心实意跟党走,竭尽全力去奋斗。如果只有单纯的政治口号和愿景,没有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成果,总是望梅止渴,没有人会自愿长久地追随拼搏牺牲。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只有胜利,才能验证政治理论、目标、方向的正确,对同盟者才有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统一战线才能同心协力、团结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之所以能够过战争关、土改关和社会主义关,在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成为重要政治力量,与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胜利、顺利完成土地改革、成功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是分不开的。胜利是赢得人心向往和力量支持的硬道理。

胜利建立在领导者的先进性和能力的基础上。这就是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形势任务的需要,适时提出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找到达到目标、取得胜利的正确路径。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利用、限制、改造”的总路线,保证了和平赎买的成功。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这些既赢得了民心,又凝聚了力量,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同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局面。

(五)尊重信任

凝心聚力作为一种政治认同,既需要同盟者与领导者在政治目标、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方面形成政治共识,也需要领导者对同盟者的地位、作用、价值具有客观认识和评价,并给予充分的尊重信任。如果对同盟者缺乏足够的尊重信任,或敬而远之、有名无实,或不当回事、敷衍了事,或表面客气、内心提防,甚至采取过河拆桥的功利主义态度,要同心协力推进共同事业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统一战线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要赢得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信教群众、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同盟者的拥护支持,首先要对他们待之以诚,处之以平,用之以信,以人心换取人心,真正做到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中,对党外人士一度尊重信任不够,不少人还遭到迫害,导致关系紧张、人心涣散,影响团结合作。20世纪60年代初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解决遗留问题,认真落实政策,对党外人士给予充分尊重信任。1980年,胡耀邦到民盟中央机关看望党派同志,充分肯定知识分子一是爱国,二是学有专长,三是为人正派。他明确提出:“我们就希望能发挥这些知识分子的作用,同我们合作,成为复兴中国的一个力量。”这些做法赢得了各方面党外人士的真心拥护,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对党外人士的尊重信任,主要体现在政治、使用和人格方面。政治方面就是准确定位、充分肯定。如对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民主党派的历史性进步,适时作出新中国成立时的“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社会主义改造后的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改革开放后的“参政党”、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界定;对少数民族,明确提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信仰宗教的群众,确立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强调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使用方面就是积极选拔、有职有权。如相关政策明确,符合条件的省级民主党派主委、工商联主席、无党派代表人士一般应当进入同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省市两级地方政府领导班子中应当配备党外干部,符合条件的党外干部可以担任政府部门(单位)行政正职;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应当配备党外干部;高校领导班子中一般应当配备党外干部;各级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政协委员中应有适当数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保证党外领导干部“对分管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人格就是平等相待、民主协商,坚持“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揪辨子”,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尊重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对错误倾向和政治观点的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和风细雨讲道理,耐心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引导工作。正是对党外人士的尊重信任,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统一战线为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广泛凝聚了人心和力量。

(六)思想引导

统一战线作为不同阶级、政党和社会成员的政治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大家都在一个同等的政治认识水平上。不同阶级、政党、阶层和社会成员由于自身局限,对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提出的政治目标、政治方向、方针政策等,在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共识的基础上,难免有不理解或不认同之处。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些党外人士既赞成土地改革,又希望和平改革;在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上,一些党外人士存在不同思想政治观点。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旧中国进入新社会的深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要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解决世界观改造和政治立场转变这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只有对他们进行团结教育改造,才能在建设新社会新生活中凝聚和形成政治共识,实现同频共振。随着历史发展和演进,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提出的政治目标、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等,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丰富、拓展和创新,如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割资本主义尾巴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发展的条件下,政治共识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只能通过思想教育引导,才能在推进共同事业发展中不断凝聚、增进和扩大政治共识。

从新中国成立70年统一战线的实践来看,思想引导的着力点主要是:把思想引导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和鼓励党外人士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居于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共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中共十八大后各民主党派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在少数民族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升国旗仪式,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进行信念、信心、信任、信誉的“四信”教育等,对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特别是对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斗争,绝不能让其影响和危害思想政治基础这个根本。可以说,思想教育引导越有效,政治认同和共识就越牢固,凝聚的人心和力量就越强大。

(七)和谐环境

作为人心和力量集中体现的政治认同和共识,要在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不断增强、逐步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战线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民主协商、团结奋斗,为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广泛凝聚了人心和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统一战线的最好时期之一。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造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的关系紧张。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调整,关系有所缓和,但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又导致党外人士受到严重冲击,合作共事形同虚设。1957年到1978年20多年时间内,统一战线大多处于人心涣散、力量分散的状况。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切实履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中出现的问题,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对个别不恰当不正确的思想观点,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努力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基于此,统一战线致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增进政治共识,即使在国内出现政治风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情况下,团结合作的初心不改,协力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不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变。实践证明,今天团结、明天打倒,今天缓和、明天紧张,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政治共识,无法凝聚牢不可破的人心力量。

如何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最基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两条主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统一战线坚持正确方向、具有旺盛活力的根本保证。1957年右派分子猖狂进攻,矛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后统一战线中出现的错误思想政治观点,核心也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因为,统一战线作为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联盟,始终有一个领导权问题。这个问题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解决,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仍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也是营造和谐政治环境的基石。同时,坚持共产党领导必须改善领导,只有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改善领导,才能更好坚持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统一战线的生命,没有民主就不能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和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就没有宽松稳定、团结和谐和人心振奋、充满活力。要坚持海纳百川、从善如流,保障党外人士的民主权利,鼓励讲真话、讲实话,勇于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是执政党要听得进逆耳之言,容得下尖锐批评,把长期实践形成的重要政治准则作为共同政治规范,不断巩固发展长期和谐相处、共同团结奋斗的政治局面。

(八)人本价值

政治认同是一种需回报的向往、有代价的支持,实质上是人的一种价值交换。这种向往和支持能够为人自身生存发展提供机遇、带来利益,或帮助实现政治理想、获得经济利益、体现人生价值。如果这种向往和支持不能使他们得其所、展其能、建其功,就不可能得到他们的政治认同。民族资产阶级选择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而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因此,要取得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凝聚人心和力量,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人的权利实现和自由发展,在政治理念、基本制度和方针政策上,努力为各方面成员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搭建建功立业平台、创造一展抱负的条件。

体现人本价值,最基本的就是用其所能、展其所才。新中國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党外人士统筹安排、各得其所,除了在政府、司法机关、政协充分安排外,还成立参事室、文史馆,最大限度地使各方面的党外人士得到安置、施展才能。作为统一战线主体的党外知识分子,历来就有“修齐治平”的志向。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和统一战线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就着重检查纠正对高级知识分子“估计不足、信任不够、使用不当、安排不妥、帮助不够”等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党外知识分子施展才能搭建广阔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中央提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都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大力表彰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使他们的创造活力竞相进发。统一战线成员的人生价值和抱负不断得到实现,对党的向心力也随之不断增强。

以上八个要素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也是形成政治认同、增进政治共识和最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其中,照顾利益是直接动力,政治认同是核心要义,品德感化是促进因素,能力取胜是根本要求,尊重信任是重要前提,思想引导是必要方式,和谐环境是基本保障,人本价值是能量互动。只有综合运用好这八个要素,统一战线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凝聚广泛人心、汇聚强大力量。

三、新中国70年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历史启示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的历史方位和形势任务有了新的重要变化。统一战线服务新中国70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如何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把凝心聚力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统一战线要着眼党的初心使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新时代,统一战线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使命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根本任务仍然是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具有70年执政历史的执政党,长期执政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仍然是人心问题。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说明,政权在手,不一定人心在握。执政时间越长,失去人心的危险就越大。人心是一个执政党需要解决的永恒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由于多种因素,一些社会成员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存在不正确认识,甚至存有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这些成为新时代影响人心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在大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战线的团结、教育和引导,使社会各方面成员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增进政治共识,同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如同革命斗争一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力量支持,特别是有三种力量必须汇聚:一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他们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新生力量;二是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在内的党外知识分子,他们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三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他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都需要通过统一战线的团结、教育、服务、引导,充分发挥建设热情和创造活力。新时代统一战线只有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目标,最广泛地凝聚人心、共识、智慧和力量,才能使这个重要法宝更加璀灿夺目。

(二)把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作为凝心聚力的中心环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统一战线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矛盾,仍是统一战线的主要矛盾;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仍是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则是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集中体现。能够发挥团结凝聚作用的最大公约数,使党的政治主张能够体现统一战线中各方面成员的利益、愿望和追求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它也是最广泛凝聚中华儿女的政治基础。画出最大同心圆,必须扩大包容多样性的半径,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把能够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把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让一切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牢牢守住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斗争,决不能让错误有害的东西在多样性名义下大行其道、危害根本。只有这样,统一战线才能在新时代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和力量。

(三)把政策和法律作为凝心聚力的生命线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统一战线的生命线。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生机与活力、凝心聚力根本功能作用的发挥,都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正确政策的制定、贯彻和落实。政策正确就能产生最佳效应,政策失误必将带来重大损失。在新时代,适应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适应我国深化改革、社会变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拓展领域、创新方式,要旨仍然是正确制定政策和贯彻落实政策。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统一战线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精神,提高统战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在推进统战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履行职能,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何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如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既需要进行政策完善、制定和创新,发挥“定盘星”作用,也需要完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治化水平,发挥“压仓石”作用。要准确界定两者的适用范围,综合运用政策与法律两大利器,做到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为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保驾护航。

(四)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作为凝心聚力的基本战略

统一战线固然有其策略性,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戰略性。凝聚人心和力量,不是一时一地,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需要做长期不懈、艰苦细致、扎实深入的工作。新时代统战工作对象具有新特点,社会环境发生新变化。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实现这个目标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仍然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决定了新时代必须把凝心聚力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打牢基础、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推进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形成长效机制,长期稳定地发挥和提高统战工作效能。要营造稳定良好的政治生态,保持宽松和谐的内部关系,不瞎折腾,不翻烧饼,不忽冷忽热,不出现大的曲折和挫折,在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中稳人心、聚合力。要探索把握统战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联谊交友本领,增强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水平,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形成共识、赢得人心、壮大力量。

猜你喜欢

统战工作政治认同统一战线
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统战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高校基层多党派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民进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