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织画地方课程开发探析
2019-01-06刘雪芳
摘 要:纸织画是永春一项独特的艺术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对于地方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与传承此项文化遗产,可从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纸织画魅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入手,以便促进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织纸画;地方文化;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刘雪芳,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四中学教师,教研组组长,永春县先进教育工作者。(福建 泉州 362608)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045-02
闽南侨乡永春县的纸织画工艺,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国家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前,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这一历史机遇下,侨乡如何开发与实施纸织画地方课程,对于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一、纸织画地方课程开发源于其独特的工艺
纸织画融编织工艺和绘画艺术于一体,是一项独特的艺术品。据永春县志记载,“纸织画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与古所谓罨画及香笔记挈画相类。”纸织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纸织画创于隋末唐初。据史料记载,隋灭陈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军队、百工、族人由建康(南京)入永春。宫廷画师融合国画技巧与竹编技巧创造出纸织画工艺。在古代,纸织画曾是宫廷贡品和收藏珍品,许多皇帝如康熙等十分喜爱纸织画。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乾隆年间永春纸织画十二扇屏风“清高宗御制诗”,全世界也有一百多个博物馆、大学等收藏永春纸织画,可见纸织画工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从工艺角度来看,纸织画是融合编织工艺和绘画艺术,将绘有图的宣纸裁成粗细均匀的经线,然后裁切空白宣纸条作为纬线,继而用纸织机织成画再装裱而成的。纸织画艺术韵味独特,工艺精巧,具有别出心裁的视觉效果,近看如梦如幻,薄纸痕纵横交错,经纬分明;远观画面上像覆盖了一层纱,使欣赏者如临仙境。
二、纸织画地方课程开发重在保护与传承
纸织画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还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和爱国爱乡情操的养成。
1. 纸织画地方课程开发是传统工艺继承与发展的需要。纸织画因制作艰难,几度兴衰,与许多非物质文化一样濒临失传。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传统工艺迎来枯木逢春的景象,2011年侨乡永春纸织画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开发纸织画课程是一项有效的举措。保护文化遗产的关键点在于唤醒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觉,纸织画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要具有生命力,就必须从地方课程抓起。
2. 纸织画地方课程开发是创新地方文化的需要。纸织画课程开发,不仅仅是要传递纸织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传统工艺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发扬传统工艺的精神,让古老的文化遗产融入时代精华,与时俱进,进而促使侨乡文化之美走向创新、发展。
3. 纸织画地方课程开发是培养师生探索能力的需要。纸织画地方课程传播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工艺文化,与侨乡师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它能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师生共同融入地方课程的开发学习,对提高师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 纸织画地方课程开发是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怀的需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织画既属于永春,也属于全中国、全人类,是侨乡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牌。永春县也因此成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四大家织之一,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纸织画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永春纸织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地方课程开发中,如何传承与发展古老的纸织画艺术,擦亮纸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对增强侨乡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爱乡情结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5. 纸织画地方课程开发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需要。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优良品质,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纸织画制作工序烦琐,宣纸的绘画、剪裁、编织等工艺均需要恒心、耐心,只有“专心致志”“慢工出细活”才能成就一幅精美的纸织画作品。因此,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对磨炼青少年学生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三、纸织画地方课程开发始于承前启后
针对紙织画课程开发,教师要秉承让乡土传统艺术绽放光彩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纸织画的教学水平。
1. 从悠久历史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讲授永春纸织画两大历史文化,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了解这一艺术是永春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曾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和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二是介绍纸织画艺术的新机遇,即国家对纸织画艺术保护的高度重视。永春纸织画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政府已制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并采取加大财政投入、扩大非遗宣传等一系列措施,不断促进纸织画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2. 从制作过程出发,引导学生体验作品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演示制作纸织画的工艺程序。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可以了解纸织画是如何融合绘画、剪裁、编织、填色、装裱于一体的,体验纸织画制作的艰辛,分析纸织画与其他工艺的异同。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解析纸织画工艺,因为宣纸韧性差,极易断裂,因而每一件作品都需要全程凝神静气,这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正因为如此,纸织画在永春民间早就有“指头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
3. 从艺术价值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纸织画的美术知识之外,还要重点分析纸织画的艺术价值,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采用纸织画欣赏课进行教学,以目标导向等方法引导学生欣赏乡土艺术的魅力,教师要着重向学生介绍罕见的珍贵藏品,让学生在探究纸织画的艺术价值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能力。
4. 从立德树人出发,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纸织画和其他美术作品一样,蕴含着作者的道德、情感、梦想、追求等人文情怀。作为地方课程开发实施的主导者,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在纸织画教学实践中,除工艺教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力。在纸织画鉴赏课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参观县文化馆或桃源纸织画院等,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价值观。例如,《忠义千秋》《苏武牧羊》等纸织画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5. 从扎根时代出发,引导学生为时代画像。在中央美术学院建院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重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在纸织画地方课程开发中,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时代,充分借助地方课程资源,将永春白鹤拳、佛手茶、芦柑、香都等文化融入纸织画的创作,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地方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本地传统文化及工艺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鼓励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努力创作时代传世之作。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纸织画的兴趣,对传承与发展纸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永生.纸织画的独特表现语言[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 黄文中.永春纸织画历史与现状考察[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25-28.
责任编辑 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