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儿歌涨价, 是恶搞文化还是“与时俱进”?
2019-01-06
《一分钱》这首由著名音乐家潘振声作词作曲的儿歌,创作发行于1963年,几十年来一直在少年儿童中广为传唱。这首儿歌只有短短的几句词: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它不仅丰富了儿童时代生活,也培养了很多人拾金不昧的思想品格。
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那首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与时俱进”成了“一元钱”;有人表示,这首歌曲传扬的是拾金不昧的品德,不需要改编;也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原作者的家人回应称,经典就是经典,恶搞或者调侃都不值得提倡。
多维解读
角度一:经典永流传,不应被窜改
时代已然发生变化,但儿歌《一分钱》中所蕴藏的勤俭节约、拾金不昧的美德价值却永远不变。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到什么时候,这都是我们需要坚守的。如果把“一分钱”变成“一元钱”,那不仅是对一代人感情的亵渎,也是对创作者的侮辱,更是对文化经典的消遣。
角度二:儿歌也要与时俱进,当改则改
将儿歌中的“一分钱”改成“一元钱”是与时俱进的体现:现在一分钱已经淡出现实生活的支付场景,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脱节,基于此,“一分钱”改编为“一元钱”有其合理性。
角度三:尊重历史原味,經典不容消解
每一个特定的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值得人们去尊重。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遵守,而不是消遣。
角度四:童心无价,无需面值衡量
《一分钱》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首儿歌传递的是勤俭节约、拾金不昧的优良品德,更透着童趣童心,这是无价的。而忽视核心价值,只是“抠字眼”,把关注点放在“一分钱”的面额上的做法是错的。如果把“一分钱”变成“一元钱”,就会失去其原有的童真童趣。
时评精粹
“一分钱”变“一元钱”,经典儿歌不该被窜改
◎斯 远
“一分”改“一元”,非但没有必要,甚至有些画蛇添足,即便是从趣味上来讲,也很无聊乏味。这样的乱改一点儿也不高明,“物价上涨”也好,小朋友已经捡也捡不到一分钱也罢,都不是拿经典作品开涮的理由。
《一分钱》创作于1963年,迄今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这首被一代又一代小学生传唱的儿歌,早已不只是一首简单的、张嘴就能唱出的歌曲,它已经成为无数中国人深沉的历史记忆。歌曲反映的是社会期待少年儿童的精神气质,如讲公德、肯负责、天真无邪、不昧一文等,这样的气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过时。
歌中提及的“一分”,固然体现了那个时代对金钱的衡量标准,虽“一分”而莫取、捡到一分钱也要交公。这样的价值观,同样也适用于今天。不贪、不昧,身外之物,一介不取,不也很正常吗?
此外,随意窜改他人作品也涉嫌侵权。根据著作权法规定,音乐著作权的保护期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现在《一分钱》仍在保护期内,因此,潘振声的后代有权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分钱”被改“一元钱”,此种改编经典的风气不可长。一方面,此次改编尽管并不存在某种具体的针对性,但同样不严肃,对于青少年而言,也会有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歌曲中倡导的公德心等,也可能会在调侃与恶搞中被有意无意地消解,长此以往,捡钱交公的人甚至会成为他人取笑的对象。有关方面不妨迅速查清源头,制止此类不当行为。
(摘自《新京报》2019年9月9日)
时评精
儿歌“一分钱”变“一元钱”
是与时俱进的改编
◎张立美
从情感角度说,当儿时记忆中的儿歌“一分钱”突然被改成了“一元钱”,这样的改编确实让人不太能接受,给人一种对经典儿童作品缺少尊重的感觉。但从更加有利于孩子理解、传唱这首儿歌角度讲,儿歌由“一分钱”改编成“一元钱”,一字之变未尝不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改编。
在儿歌《一分钱》创作的时代,“一分钱”是广大青少年儿童经常接触到的金钱概念、物质概念,买东西经常能用到“一分钱”,口袋里有的零花钱可能就是“一分钱”,孩子们学唱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在今天,分币已经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退出了,不仅分币在生活中极少使用,而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连一毛钱都很少用到。换言之,现在的孩子经常接触到的钱币,最小的基本上就是一元钱,他们对一分钱乃至一角钱看不起。如果儿歌“一分钱”继续使用“一分钱”的歌词,音乐老师可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跟孩子们解释“一分钱”的概念,孩子们还不见得能理解。毕竟小学一年级、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儿歌将孩子们完全没有概念的“一分钱”,改编成孩子们更为熟悉的“一元钱”,这样的歌词修改,显然更有助于今天孩子们对这首儿歌的理解。而且,歌词不管是用“一分钱”,还是“一元钱”,精神内涵并没有改变,儿歌倡导的拾金不昧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如一。所以,对儿歌“一分钱”改编成“一元钱”,不宜贴上恶搞经典、消解经典之类的标签,不妨多一点包容和理解。
(摘自《成都商报》2019年9月9日)
青年观点
★朱永华:把儿歌中的“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往大了说是乱改经典,是对原作者的极不尊重,往小了说也是对美好童心的一种玷污。
★江德斌:儿歌《一分钱》改成《一元钱》这个细节的改动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表达的都是拾金不昧的内涵。
★王梓哲:这种做法消解甚至丑化经典文化的行为,扰乱了公众应有的价值判断,个案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经典文化缺乏尊重。
★毛建国:无论是从保留其承载的美好历史记忆来看,还是从对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作品及对作者的尊重来说,后人都不宜对其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