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百年演进的文本分析

2019-01-06王忠厚刘亚楠弋草

新教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课程标准小学语文

王忠厚 刘亚楠 弋草

【摘要】本研究对我国百年来小学语文教育史上颁布的27份课程标准文件进行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了解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建议三部分的百年变迁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百年来的变迁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标准   文本分析   演进规律

百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史上共颁布了27份课程标准文件,其中有8个教学大纲和9个课程标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百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内容的演变规律,对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课程标准修订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百年变迁

1949年之前,我国共颁布了10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通过词频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在该阶段的课程目标中,比较强调读经讲经以及中国文学等教学内容的要旨,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谋生应世的重要性,从1912年开始注重学生能力与思想的发展。1923年以后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教导,注重学生写字、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养成与发展。1949-1956年,我国仿照苏联的教育模式,颁布了一系列的课程文件。这些文件在课程目标中,注重培养任务,强调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设置语文课程。1958-1960年间,语文教学片面强调政治,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因此,1963年的大纲对这阶段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改变,不再仿照苏联的教学模式,而是基于我国的国情与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大纲强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与训练,特别提出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但在课程目标中依然存留着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思想。1966-1976年发生的“文革”,使教学大纲与语文教育中阶级斗争的思想尤为突出。1977-1986年间颁布的教学大纲纠正了“文革”期间的思想,回归原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习惯及写作风格的培养的思路上。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思想由此产生。20世纪90年代后,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因此,这阶段我国所颁布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中与“国民素质”相关的词语出现的频次较高,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21世纪,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局势的变化对我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我國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接轨。随着国际教育局势的发展与国内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思想与元素越来越明显,语文教学的发展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方向转变,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学生技能的获得,同时还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我国百年来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文件中课程目标的发展演进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的政治经济变革及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变化,通过课程目标文本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在百年以来的课程目标中越来越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总体上说,我国课程目标关注的中心实现了由“政治挂帅”到“经济优先”再到“育人为本”的转变。

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百年变迁

本文在统计1902-1948年间课程内容中的高频词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本阶段中,有关学习内容的知识类词语出现频次较高,对于儿童学习内容的规定较多,注重教师知识的传授及学生知识的获得。1912年以前的教学内容以读经、讲经及中国文学为主,还注重诗歌的学习;1912-1916年以国文、读本为主;1923-1948年开始强调学生多方面知识的获得,如说话、阅读、作文、写字等,教学内容不断增多,也逐渐趋于体系化。1949-1956年的课程内容更加完善,根据学年来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不同学年间的教学内容的递进关系更加明显,不同学年间教学内容的联系逐渐增强,同时开始注重阅读教学及教材的选择与使用。从1955年开始,在课程内容中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课型,分别是准备课、阅读课、汉语课、作文课、写字课。在教学上,更加重视阅读的教学,设置了较多的教学课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整个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与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因此在该阶段中,“教材”“课文”“内容” “阅读”等词出现的频次较高。1963年版教学大纲中,“课本”“识字”“作文”“写作”等有关教学内容的词语出现频次较高。这是由于此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上划分成识字写字、课文、练习、作文四个方面。强调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识字,并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其次,注重课文内容的选择,使教学拥有良好的凭借。最后,大纲还强调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提高写作的能力。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重视通过对学生进行训练来巩固、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为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随之课程内容中“训练”“能力”等词语的表述也越来越多。在教学内容上,国家始终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强调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密切配合与联系,使学生能够在两者学习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之间进行灵活运用。从这一阶段课标的课程内容高频词统计中可以看出,“阅读”“课文”“作文”“思想”等词出现的频次较高,这说明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与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国民素质的提升,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规定语文学科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内容之外,还强调了对学生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的提高。进入21世纪,我国在教育上启动了新一轮的课改。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程内容更加趋于现代、综合,强调学科间的联系,注重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结合。从该阶段的高频词统计中也可以看出来,“生活”“表达”等词语开始作为高频词出现,这表明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所制定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越来越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强调学生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与学习经验的获得,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目的的不同,课程内容也有所不同,我国百年来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文件中课程内容的发展演进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通过对课程内容文本中高频词的变化情况及课程内容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文学社科、语文教育初步发展的时期,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四书五经”“辞赋”等为主的古代先贤的重要经文。1923年之后的各版本大纲与课标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说话等基本内容,从而课程内容文本中,“阅读”“作文”“识字”等词出现的频次较高。改革开放后所制定的大纲在课程内容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阅读、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读懂课文”,这一要求改变了语文教学依靠教师讲解课文的局面,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一词出现了较高的频次。1985年后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出现及明确提出,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下,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开始被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思想教育的内容。进入21世纪之后,“生活”一词开始作为高频词出现在课程内容中。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密切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21世纪之后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中,不再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而是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推动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我们还发现“能力”一词在1963年之后的每个阶段都是高频词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学生能力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语文教学由开始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统一,互相促进。

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文本的百年变迁

在1902-1948年间,“教材”“教授”“作文”“写字”“故事”等词语出现的频次较高。由此可以看出1949年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强调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选择,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与掌握。“练习”一词出现的频次也较高,可以看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练习受到极高的重视。在1949年后的发展中,“教学”“教材”“语言”“阅读”等词语出现的频次较高,通过对课程建议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此阶段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中,非常重视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内容也比较注重传授书本知识。在此阶段,尤为重视的是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强调教材的选用要与时代背景相关联,融入时代的元素。1963年版课程标准的课程建议中,主要提出了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的建议,还强调学生的实际训练,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反复练习,在实践中加深印象,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还指出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别,做到因材施教。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变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部在课程标准的建议文本中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建议。教学不再仅仅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掌握一些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从而发展自身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教育都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课程建议文本中便提出了对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都渗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的提高。进入21世纪之后,“评价”“阅读”“能力”“考察”等词语的出现频次较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后制定的课程标准在建议文本的教学建议中,指出了更多关于阅读教学的内容。另外,在课程建议文本中不仅包含教学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等,还增加了评价建议,注重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还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总之,1949年之前,在课程建议文本中出现的高频词大多是关于教学内容的词语,如“教材”“作文”“文字”等词语。而1949年后,建议文本中除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建议之外,还提出了一些对于学生发展的建议,如“能力”“思想”“习惯”“方法”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建议中由过多地关注教学知识开始向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向转变。改革开放前,课程建议中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注重教师的教学。而改革开放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更加被关注,因此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在教学建议文本高频词中出现了“评价”“考察”等词语,在课程建议文本中不仅包含教学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等,还增加了评价建议。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察,注重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教学的提高。课程建议文本的发展与素质教育发展的理念一致,语文教学由最开始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获得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体现了语文教学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发展趋势。建议文本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教学中学生地位逐渐突出,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

四、研究小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奠基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想与发展方向直接体现在课程标准文件中,通过对百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进行历史回顾与分析,清晰地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从“工具性”到“工具性和思想性并重”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变化。随着课程性质的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也逐渐向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注重知识内容转向更加注重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注重经验的获得与积累。在学习方式上,由死记硬背、灌输知识的现状转变为注重学生主动、自主参与学习。在课程功能上,由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参考文献

[1]李良品.对“语文”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J].语文教学通讯,2004,(11):4-5.

[2]胥永华.“课程标准”内涵的变化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1,17(03):13-14.

[3]郭根福.从教学大纲的演变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J].江西教育,2001,(12):36-38.

[4]赖华强.课程标准里“语文知识”概念的演变[J].韶关学院学报,2018,39(11):95-100.

[5]聂鸿英.钱梦龙的教育理念对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借鉴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0):71-73.

[6]谢淑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26):33-34.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课程标准小学语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