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装裱工艺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2019-01-06王华军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工艺传统发展

王华军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48)

书画装裱是我国传统手工艺行业之一,它对书法绘画作品的保存和流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国传统书画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与积淀,现有装裱工艺无论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还是技术的精到与细致,甚或是其中蕴含的审美观念的成熟与完备,都足以称得上尽善尽美。但是,随着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在艺术观念、表现手段、绘画媒材等方面对中国书画艺术带来巨大影响,作品的形式与风格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传统装裱工艺既缺乏相应的形式来应和作品的新特点,又没有灵活的创新机制促使自身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来自内外两方面的阻力共同造成当前装裱工艺所处的困境。

1 整体来看,装裱工艺目前面对的困境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装裱工艺无法及时跟进书画媒材及风格的改变

创作中新材料的使用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尺幅增大则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现代绘画呈现出与传统绘画清雅冲澹的审美趣味截然不同的特点。于是,讲究“精致典雅”的传统装裱式样很难适应这种改变,主要表现为传统装裱风格与现代感强烈的作品内容间不易协调甚至冲突。这时装裱师会有两种选择:如果尺幅不大且没有合适的装裱样式可供选择,则直接套用油画装框形式;如果作品尺幅过大则会将作品直接裱在木板上,省略掉传统方式中用锦绫和镶条装饰画心的步骤,但是中国传统装裱的特点也随之消失殆尽。因此,传统装裱工艺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即如何在保证不降低书画作品品格的基础上创设出新颖别致的款式,这成为装裱工艺从业者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1.2 装裱工艺的相对稳定性使其较难运用新的工具材料

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机裱方式的使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装裱机因为其装裱速度快、效果好、价格低等优点而风行一时。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装裱机的使用受到普遍质疑,原因是机裱使用的粘合材料是一种热熔胶膜。这种化学胶与传统手工装裱中用淀粉制作的浆糊完全不同,后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画心进行再次揭裱,但用装裱机装裱的作品却不具备这种特性,而且对画心会产生极大的伤害,如变硬、变脆、折裂等。虽然从表面看这两种装裱方法没什么差别,但是装裱机所用材料的性质决定了其装裱的作品只能用于廉价的“消费品”、“商品画”,而非需要长期保存并可反复揭裱的艺术品。因此,传统装裱中运用新的工具材料需要经过长期检验和反复试验,否则既有模式中的平衡很可能被打破,优势也可能转化为劣势。

1.3 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储备较为缺乏

由于具有实用工艺与审美创造紧密结合的特殊性,装裱业自古以来重视人才培养。明代周嘉胄总结到:“良工须补天之手,……又须年力甫壮,过此则神用不给矣。”这除了说明装裱师容易受到年龄的影响,年龄过大则体力与精力很难满足装裱工作较高强度与精度的需要。目前,我国书画装裱行业基本沿袭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仍然以民间个体经营为主,行业规模和发展机制很难说得上健康。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装裱师傅回忆到,在30年以前他的装裱工坊附近有5、6家同行竞争,过了十几年就剩下他自己了,其他人都“饿得改行了”,来自现实的各种压力也很难吸引年轻人从事这种费心费力的工作。除了现实压力造成淘汰以外,高等教育中相关专业的缺失也加剧了这种情况。目前国内开设装裱专业的院校还不多,此类人才的培养更多依靠社会力量,具备较强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更是匮乏。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作为基础保障,而从业者又缺乏传承和创新意识的话,从长远来看,这个行业肯定不会长久地健康发展,甚至会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发生断崖式的衰退而很难挽救。

装裱工艺的教学目的绝非单纯满足于让学生完整掌握书画装裱的具体操作,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实践技能,同时还要系统学习掌握与装裱工艺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装裱史、材料学、色彩学、美学知识等。从知识层面来看,由于以往装裱工艺师徒父子的传承模式导致装裱师傅们基本上是学徒出身,其学历层次较低,又缺乏理论知识的归纳梳理能力,所受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无法站在整个装裱工艺发展的角度进行整理与总结,因此,他们很难掌握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也很难涉猎与汲取现代美学知识来补充和更新已有知识;从制度层面来看,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装裱师傅们只能以外聘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无法取得相关职称待遇,其授课形式基本沿用传统的师徒制模式,更不用说要他们主动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设系统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这就很难满足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社会上的一些装裱学校则采取速成式的办学模式,往往声称让学员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学会各式装裱工艺,学习的目的则是让学员达到独立操作或者开店创业的水平。这种培训模式更谈不上有系统正规的教学体系,结业的学生也只是能够掌握装裱的基本流程和基础技能,其发展远景也令人堪忧,更谈不上对装裱工艺的发展进步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2 针对上述问题解决对策的思考

2.1 鼓励院校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装裱专业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培养,学科建设的主体是院校,在院校层面以制定装裱专业的办学目标为出发点,从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出发,积极培养学术团体和学术带头人,努力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人才质量。在此基础上尊重装裱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掌握装裱实践技术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还要吸收多元学科知识,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激发古老传统技艺再发展的动力。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完备的学科基地平台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采取的是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中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装裱工艺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晰,但与单纯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装裱人才培养中除了要掌握具体实践技能外,还必须注重艺术性与创造性的养成,就业去向也集中于画廊、文博单位或者个体创业。装裱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可以调整为工学结合、(学)校(博物)馆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内容紧密贴合实际工作需求,加强(学)校(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以学校为学习基地,画廊、文博单位为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逐步构筑完备的学科基地平台。学科基地平台的完备与否影响着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能否顺利开展,同时对学科的研究水平和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2.3 对已开设装裱专业的院校在政策及资金投入上适当倾斜

2008年,国务院将装裱修复技艺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将某一传统技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并不是要让这种技艺一成不变地固化存在,成为没有活力的标本供人们瞻仰凭吊,而是希望古老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继续鲜活地得到传承。尤其是在我国生态文化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装裱工艺这种通过具体技艺和附形于其它物类的方式而存在的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更需要吸收特定的时代因素加以改造和创新,以期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存续与发展。因此,对于装裱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及其继承者们应该从资金投入、师资培训、学费减免、订单式培养、就业创业等各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传承者,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优越的条件,这才能从根本上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装裱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2.4 加强交流,多方合作研发适应新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当前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专业化分工高度发展,装裱配件都有专门厂家制作,装配起来就会非常便利。但是,专业化分工也有一定弊端,就是会造成信息沟通不畅,配件生产者在掌握装裱工艺的最新发展、配件形制的改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会增加生产成本。另外,随着纺织工艺和纺织技术的发展,装裱用绫的原料也由原来的桑蚕丝长丝变为化纤材料,比如棉纤维、涤纶丝、醋酸长丝、绢丝、粘胶等。这些化纤材料与桑蚕丝纺织出的绫在吸水性与膨胀系数上会有差异,如何降低材料性质上的差异对装裱工艺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再有,新型机器的研发和应用也必须是建立在不影响裱件物理性质的前提下,类似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强各分工行业相互之间的沟通,做到信息交流及时通畅,根据装裱的内在特点来研发适用的新型工具和材料,为装裱工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保证。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国家出于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怀,使装裱工作和文物科学保护工作相结合,装裱事业开始了一个质的飞跃,从综合性的技艺转变发展为文物保护应用学科。当前在社会上掀起重视“匠人之心”的浪潮,传统技艺者都应沉下心来认真把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做得更好更扎实。新的形势需要装裱工艺更加科学与严谨,能够在保存传统工艺优势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不断充实与壮大自己。因此,装裱工艺的传承者们对传统技艺的学习不能满足于全盘沿袭已经形成的传续机制,也不能故步自封于高度成熟的范式,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延续的高度,从有益于书画艺术发展的高度来考虑,以开放的胸怀直面本行业内在的发展阻力和外来的变革需求,吸收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努力寻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发展,树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新形象。

猜你喜欢

工艺传统发展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