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与思考

2019-01-06王晓燕刘振露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黔南农林经济

何 力,王晓燕,刘振露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中国在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在中国的现代发展历史进程中,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1998年教育部将农业经济与林业经济专业合并,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正式确定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编码。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林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现已形成了综合类高校、农业院校、研究院所多元化办学主体,覆盖全国各省份,本、硕、博连续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模式。为了更好地满足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于2001年成功申报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并于次年招生,截至目前已培养13届本科毕业生共641人。

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本专业设立之初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农业科学知识,熟悉“三农”问题及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了解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前沿问题,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林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精神,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涉农(林)企业、金融机构、教育科研单位等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金融、财务、教学科研工作,能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适应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贵州省实施农村产业革命的战略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创新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既顺应时代的发展也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

1.2 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专业设立以来,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不断探索,学科建设思路已较成熟,形成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团队。团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高级职称人数占71.43%;博士6人(含在读1人)、硕士11人,硕、博学位成员占80.95%。本专业教师现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2项、院级项目20余项;教改项目20项,其中,省级项目8项,校级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含核心期刊)百余篇;出版专著7部;承担精品课程4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项。近三年,学生申报各级大创项目36项,公开发表涉农类论文50余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60人次,并多次获奖。

1.3 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

本专业建有毕业生跟踪反馈、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外部评价机制,能够定期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前期通过电话、网络、QQ、微信等方式对2006-2018届毕业生641人进行跟踪调查,目前就业人数为583人,就业率达到90.95%。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于贵州省各地区、县(市)、城镇等。本省就业的444人占75.1%,其中黔南160人占36%、其它地州284人占64%;外省就业139人占24.9%。从就业分布领域来看,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职学校及其他行业。据用人单位反馈,黔南师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其各项能力水平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有良好的就业口碑。

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优势和不足

2.1 本专业的优势

2.1.1 学校的重视。学校高度重视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围绕黔南特色支柱产业,将学校的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经济学等整合了一个专业群,构建特色模块课程群,促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当地农林产业的发展。学校与黔南州政府、都匀市政府及州发改委、州商务局、州扶贫局、州农委等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这些都为本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1.2 地缘及人缘优势。截至目前,本专业已培养毕业生13届,就业的地域主要集中在贵州省各地区、县(市)、城镇等。工作单位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职学校及其他行业,如发改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办等,这有利于学科团队开展实地的走访和调研,获取一手资料。学校还开办有经济学、物流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物科学等专业,有利于整合和搭建优势互补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团队。

2.1.3 有一定研究基础。本专业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校级重点学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黔南州农信社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基地、黔南州刺梨高值产业化发展产学研基地、经管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等多个学科建设平台。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黔南州支行合作共建征信教育基地,与黔南州发改局合作共建经济研究中心,与长顺县白云山镇猛秋村蔬菜共建“校农合作”基地,与黔南农信合作共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究基地。依托学科专业平台大力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借助农林经济管理校级重点学科、省级“卓越经管(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贵州省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等平台,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申报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等。

2.2 本专业的不足

2.2.1 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根据对学生所做的专业满意度问卷调查反映,学生普遍认为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大多偏向于理论知识,其中有部分课程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要求较高。现有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验、实践及实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2.2.2 师资队伍建设仍较落后。该专业现有教师团队中博士和教授比例偏低,部分教师缺乏农学背景,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领域的问题了解不深,对所研究的方向把握不准。团队学历、职称结构与国内一流大学及同类院校相比仍然比较落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2.2.3 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近几年所申报的各级各类项目数量有大幅的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国内其他先进院校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偏少,服务地方的横向项目不多,所搭建的科研平台还不足以支撑专业的发展。

2.2.4 实验及实践教学较为欠缺。目前该专业的课程大多缺乏实验及实践实训,由于缺少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为薄弱,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虽有物流综合实训室1个、黔南物流人才培训产学研基地1个,但还缺乏专门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专门实验实训室,因此,还需要加大学科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推动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3 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3.1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3.1.1 按“国标”和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结合贵州“三农”发展、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革命需求,应吸引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论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3.1.2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行业的对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3.1.3 应结合本专业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突出特色,寻找专业新的增长点。

3.2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

3.2.1 在新修订的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有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方向课程中增设了实验、实践实训课程及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体现其实用性。

3.2.2 聘请校外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学术讲座,让老师和同学们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加强与行业的对接,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3 努力在本专业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再建1-2门精品示范课程。

3.2.4 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力争所有专业课程实现幕课和超星学习通APP教学。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源和教学课件”融为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3.1 依托农林经济管理校级重点学科,支持本专业教师滚动式、定期外出学习和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3.3.2 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单科进修或访问学者计划,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并有计划地攻读博士学位。

3.3.3 学校应以出外培训、考察学习、挂职锻炼等形式注重培养专业骨干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其社会经验,鼓励专业骨干教师积极报考经国家专业机构认证的各类型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经济师等,从而拿到从业资格证书,提高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4 积极引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双师”、“双能”型人才,积极培育建设校级农林经济管理“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力争三年之内晋升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从而不断提升专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3.4 加大专业实习、实践实训教学

3.4.1 紧密结合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积极建设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仿真实训室、财会一体化实训室、山地农产品物流综合实训室等;加大力度建设省、州、校三个层次的实践实训平台,从而为本专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强有力的支撑。

3.4.2 探索和实施“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应积极倡导并与所在地区政府、涉农行政部门、涉农企业等大力合作,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合作单位性质、条件及要求,分别设立不同类型工作室,如与农村金融部门合作建设农村金融工作室;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涉农企业工作室,让师生深入生产经营一线,走出教室开辟“第二课堂”,以“工作室”为活动平台,以项目任务为活动主线,在导师或者管理专家的带领下,接触和了解工作与社会实际,通过观察、讨论、参与项目、反思等方式,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管理素养。

猜你喜欢

黔南农林经济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