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及“三维”教学模式探析
2019-01-06丁利娟
丁利娟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00)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2016年12月7日-8日专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紧接着把2017年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其间审议通过了《总体方案》,突出三“大”,即大调研、大提升、大格局。坚持调动师生、凝聚合力、集中攻坚、增强获得感,并最终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思政课在完成立德树人使命中承担的重要责任,要重视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大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学问题现状,并从微视角出发探索“三维”教学模式,以期协同学生、教师、学校等多方力量的“大格局”争取“大提升”。
1 “微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问题分析
1.1 整体表现出排斥心理严重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课整体表现出“冷态势”,表现在被选择性逃课课程、枯燥无味的课程、睡觉的课程等等。就其原因,受教育者认为思政课相比专业课是副课,不需要重视;思政课是说教课,实践性不强;思政课在就业中显性效果不显著,等等。而高职院校本身生源相对本科院校较差,学习理论知识较为吃力,加之本身校内学习就短,他们更愿意投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从逃课数据看,表现出比专业课逃课率更高和上课玩手机现象更严重的现状。从教育者方面来看,高校在实施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过多的注重理论性的知识,而忽略了它对人思想上的影响,致使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2]。教育者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更要通过多元实践活动和考核方式形成对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高职院校思政课抬头率低,整体表现出较强的排斥心理。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应加快加强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时纠正部分学生排斥思政课的不正确的态度,使其明白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其工作岗位要求的政治素养、理性思维、文化素养以及职业技能提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思政课三个关键环节表现出的主要问题
1.2.1 理论讲授环节表现出教材形式单一的问题
思政课理论知识的传输理论讲授环节是首要环节,也是重点环节。然而教师讲课教材形式单一成为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现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主要依托现成的国家规定马工程教材,通过抽样调查和访问发现很多老师过于依赖教材的编排顺利和格局为学生讲解理论,有的甚至照本宣科。部分要求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学校,教师依然是围绕教材的主要内容照搬到课件,没有体现充分性和多样性的教学补充内容。新时代的教学体系应有别于教材体系,优于教材体系,使用辅助教材和大量的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有效课堂添砖加瓦。因为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理论知识讲解的差距会直接导致其接收效果的不同,那么教师应结合多种多样的辅助教材和扩充资源,在整合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的新教学体系。
1.2.2 实践活动环节表现出重视不够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根据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遵循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一定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而服务。思政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用思政课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世界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因此,思政课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长期以来,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的认识问题,思政课依然表现出讲授理论为主实践活动为辅的现状,甚至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完全没有实践课,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思政理论课来说,这会严重影响到课程的教育质量、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国家的育人目标实现。大部分院校意识到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却重视不够。比如有的学校只注重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一定程度规避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弊端,但是因为安全、经费等问题却省去了课外实践。
1.2.3 思政课考评模式固化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依然主要采用传统的闭卷形式的考核方式,有的院校加之平时的考勤情况共同确定期末成绩。尽管如此,受众群体依然是被动的上课,被动的考前背诵以短暂的记忆应付考评制度。如此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客观准确的测评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反而会进入一个误区,客观卷面成绩高的一定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高。因此急需思政教育者变革考评模式通过多元、综合、系统的方式科学考评,更加注重思想性、实践性、过程性,尽可达到公正公平,进而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高职院校思政课受众群体整体表现出的“冷态势”与来自三个主要教学过程环节的问题密不可分。思政课本身固有的理论性强、基础课等特点,使其很难靠单一的教学方式提升受众群体的兴趣,尤其是艺体生,进而就难以达到教学效果。为此,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改变其教学模式,使其彼此融合实现为思政课整体实效性提升而服务。
通过调查发现当下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更喜欢接受新科技,更愿意使用多媒体方式带领他们学习与成长的特征,那么基于此应从“微时代”视域出发,充分利用其特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 “微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维”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微时代”视角出发把握思政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提出对策,即理论讲授维度、活动实践维度和效果考评维度。
2.1 理论讲授专题式维度
理论讲授环节是思政课堂的最重要的环节,无论教学改革发生怎样的变化,课堂之内的理论讲授始终是主阵地。在专题化教学普遍被认可的情况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微专题教学。
第一,以“时间线索”为专题的微视频教学。视图效果直观便捷的视频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必备手段,对于略显枯燥的思政理论教学,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间脉络非常鲜明,教师可根据这条线制作相应的微视频,用于辅助理论讲授。学习理解特定时期的理论及其体系比较抽象,但是背后的历史故事或现实素材做补充说明,则可以使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以便理解更深刻。
第二,以“目标内容”为专题的微课堂教学。每一个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有小的知识点串联而成,因此教师可以将每一章分解为小的目标内容作为一个微专题一一讲解,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而完整,即形成微课堂。这样的教学优点在于时间短、效率高、针对性强,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可一一对应重点听取。
第三,以“时政热点”为专题的微文字教学。微文字教学主要针对形势与政策的专题讲座或者高职院校必修的基础课和概论课中需要穿插讲解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直接阐述式学生普遍兴趣不高,而教师可根据时下热点问题提炼的词汇引入展开所授内容,学生们兴趣高,思考讨论积极,上课效果可想而知。
2.2 实践活动主题式维度
尽管课堂之内的理论讲学是重中之重,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活动教学法已是高校思政课老师默认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方法。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校外实践。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与之对应的主题实践活动,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课上情景剧主题活动移动设备微点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线就是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要想达到好的效果绝非照本宣科或是生动具体的阐释其内在含义,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渗透式的影响特别需要情境的依托,思修课课前小组表演之情景剧正是提供了这样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同学精心编排用心表演,学生彼此熟悉认真欣赏并积极点评打分。这样既打破了传统的硬试考核方式变得多元化,又比单纯的单一授课模式效果突出。在此期间教师要求学生点评的方式采用手机移动设备,进行匿名投票和发言,教师后台记录备注。如此,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可以有效化解玩手机的“低头族”问题。
第二,校内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移动设备微宣传。通过调研已经发现部分高校已经将文化育人作为思政课的主要方式方法之一,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马克思主义文化园的建设、各式各样的校园标语等。大学不同于中学,各种级别的校园文化比较多,为了使其达到最佳效果,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宣传环节是至关重要的。除了传统的张贴海报和班干部通知以外,网络宣传尤为重要。每一个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等移动设备,利用这一现状可开发学生资源、校园资源,建设公众号或其他社交平台推送文章加以宣传。这种利用移动设备平台微宣传的优势在于短小精悍方便阅读、图文并茂充分展示活动内容和特色。只有宣传到位,让更多人参与,文化活动才能真正显示隐形教育的力量。
第三,校外实践主题活动移动设备微报告。如果学校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组织教师带领大范围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争取每一个学生可以平等享受实践活动的机会。也可以教师自行组织推选本班的优秀同学在低经费情况下,选择周边地域小范围参与实践教育,如参观祭拜革命烈士墓园。如此,也可以为没有争取到名额的同学形成激励。实践教学之后更重要的是学生将收获形成报告,这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最重要一步。在微时代背景下,为方便快捷提高效率,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移动数据平台做微报告,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其思想转变或升华的深刻体悟,最终形成文字展示感染身边同学。
2.3 效果考评综合式维度
在整个思政课教育教学环节,效果考评是必备环节同时也是检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公平合理的考评方式可促进受众群体进一步认可理论、信仰理论,甚至是敬畏。其间包括对教师考核、学生考核和学校考核。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思政课的最终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第一,教师层面:移动平台微评教。教师是思政课的主导,对他们的认可直接影响他们上课的激情和质量。新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不够成熟而又特别渴望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移动设备微评价的方式规避了纸质版公开评教的弊端,可有效保护分数较低的教师群体。教师也可以根据实时评教情况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学。手机等移动设备利用APP平台可显示准确的评教数据和学生指出的具体问题,一目了然、效果鲜明。
第二,学生层面:移动平台微考核。对于学生的考核是检验思政课效果的基本环节,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大胆创新利用移动平台进行网络考核。考核的时间和方式也可多元化,时间上可课堂随机考核、期中测试、期末考核,具体方式上可理论考察、视频观摩等。如此,会提升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的热情,并且会规避部分学生因传统理论考试难度大而弃考的问题,尤其是艺体类学生。
第三,学校层面:移动平台微访谈。思政课从主体和客体角度来看,似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只有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两大元素参与。然而学校层面尤其是党政部门也是特别重要的元素。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强调并提出了党政干部进课堂的要求。在微时代背景下学校层面可通过移动平台随时和老师、学生沟通教学的效果和体会,在微访谈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也可以匿名谈论真实性的问题,对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针对性的举措。
3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展和可以发展,不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当今社会现实的突出矛盾所引发。”[3]2017年9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4]本文从“微时代”的视角出发探索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正是迎合教育部最新政策,更是迎合了时代的需求,也必然迎合受教育者本身的需求。本文从教学环节的的几个关键步骤去一一探究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强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互联网+”时代、“微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