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2019-01-06王佳莹
王佳莹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 13202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思政课培养的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接班人,应当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建设的历史有高度自觉和认同,所以,应当探索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
1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理论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在字面意义包含红色、文化、资源。红色,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它是一种吉祥的颜色,是一种能够带来好运赶走邪恶之意。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国历史当中,红色代表着革命,李大钊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一文中,这样描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其中,“赤旗”即为红色的旗帜,代表着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民主革命!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工农政权称之为红色政权,将革命根据地称为红色区域。为此,红色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起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等精神财富,均属于红色文化。由此,红色文化资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2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能性
2.1 我校高职学生欢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否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之中,学生是否对此欢迎,学生们对思政课的看法是如何呢?思政课还有哪些提高之处呢?学生们是否欢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呢?笔者对我校高职学生29人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比较喜欢上思政课,仅6.9%的学生不喜欢思政课,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理论太深奥”占比41.3%,“其他”34.4%,“乏味枯燥”20.7%;学生对于革命烈士的事迹感兴趣占比高达93.1%;对于家乡革命历史的了解程度占比51%;学生对于观看红色影视剧、走入博物馆、参观红色遗迹,最受欢迎。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了三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我院校学生的高考平均分数为200多分,那么对于他们来讲思政课理论偏多,而学生的理论基础稍差,对于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也在探索思政课改革,如使用“互联网+”平台、使用“雨课堂”、“蓝墨云班”等,增加教学案例、增加讨论、增加实践教学、使用VR实训室等,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但是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学生对于“革命烈士的故事”等红色故事的吸引程度高达93%、对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如红色遗迹、红色博物馆、本地红色革命历史等,最为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带着兴趣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必将事半功倍。故此,满足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好奇,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现有授课模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要的、而且是受到学生欢迎的。
2.2 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仅有丰富的经典的红色故事,还包括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从192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战精神、杨靖宇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革命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时代精神。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各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光荣革命精神,这些历史遗迹、烈士遗物、烈士家书等,这些鲜活的实物,将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涵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的内容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在这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涵,和红色文化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契合。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授课效果。
3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
经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反馈,以及反思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探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进行总结如下:
3.1 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这样描述关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生活环境的产物。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他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
在校大学生受到影响最对的自然是校园文化,打造红色校园,那么,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中就要凸显红色因素。校园红色文化软环境建设的主体为学生,范围为学校,学校教职员工也广泛积极参与,包括举办校园文明建设活动。举办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举办红色文化校园周、举办红歌会、校园舞台剧;在学校的报刊中,单独设置红色文化专栏;设立红色故事展览厅;设立校园红色微信公众号,发布红色故事。通过一系列校园红色活动、红色环境建设,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学生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重要地位。
3.2 红色文化资源和三门思政课相结合
第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方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法治思维的主阵地。让学生接受道德观念,势必要能产生情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基础课”中融入经典红色感人故事、红色事迹,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唱红歌献礼祖国,抒发爱国之情。在这样活动之中,将爱国精神润物无声方式让学生接受。第二,还可以组织课前十分钟红色剧目演出或者演讲,教师帮助提供相关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走入历史之中,自觉形成红色历史学习氛围。第三,课堂上融入红色案例,比如在讲理想信念的时候,向同学们讲杨靖宇在东北地区英勇抗日的感人故事。赵一曼被捕后受尽折磨为了理想信念也宁死不屈。讲爱国主义精神中,融入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红色史料。讲中国精神时,融入铁人王进喜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等等。
第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职院校由于没有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以有的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比较模糊,在“概论课”讲授中更多地融入历史知识学生是欢迎的,而且他们也欢迎融入本地历史。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学习了解本地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将这些历史内容融入“概论”课程中。
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比较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派人员到东北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就在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也是南满(磐石)游击队的诞生地,可以说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摇篮。杨靖宇将军曾经在这里同日寇战斗过,东北抗联的历史可以融入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中,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结合实践教学:依托吉林市红色资源,带领学生到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劳工纪念馆、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陵园、魏拯民纪念馆等进行现场教学。参观革命先辈们的遗物、他们曾经战斗过的深山密林,冬季零下四十度的低温曾经居住过的营地等;在吉林市博物馆,了解吉林市发展的历史,融合了吉林工业发展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等等,也可以融合到“概论课”当中。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在课堂中设置以“吉林红色革命历史”为专题系列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汇总文字、音像等资料,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完善备课资料。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把吉林红色文化纳入课程资源建设过程。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使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互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从学生需求方面还是课程效果需要方面,都是有必要进行的,那么也是可行的。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也能逐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