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家禽黑头病
2019-01-06任晓明
任晓明
(甘肃省陇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8100)
家禽黑头病又称组织滴虫病,以肝的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也称传染性肝炎或黑头病。组织滴虫病是鸡和火鸡的一种原虫病,也发生于野雉、孔雀和鹌鹑等鸟类。
1 病原和流行情况
组织滴虫病的病原是组织滴虫,它是一种很小的原虫。该原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组织型原虫,寄生在细胞里,虫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没有鞭毛,大小约为6~20微米;另一种是肠腔型原虫,寄生在盲肠腔的内容物中,虫体呈阿米巴状,直径为5~30微米,具有一根鞭毛,在显微镜下可以见到鞭毛的运动。随病鸡粪排出的虫体,在外界环境中能生存很久,鸡食入这些虫体便可感染。但主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寄生在盲肠内的异刺线虫的卵而传播的。当异刺线虫在病鸡体内寄生时,其虫卵内可带上组织滴虫。异刺线虫卵中约有0.5%带有这种组织滴虫。这些虫在线虫卵壳的保护下,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能生存2~3年。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则发育为感染性虫卵。鸡吞食了这样的虫卵后,卵壳被消化,线虫的幼虫和组织滴虫一起被施放出来,共同移行至盲肠部位繁殖,进入血液。线虫幼虫对盲肠粘膜的机械性刺激,促进盲肠肝炎的发生。组织滴虫钻入肠壁繁殖进入血液,寄生于肝脏。
2 主要症状
本病潜伏期通常为15~20天,若吞食原虫则仅为3天,病鸡精神不振,减食或不吃,毛乱翅垂,怕冷蜷缩,下痢,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稀粪,严重者粪便带血或完全便血,后期面部皮肤变为紫蓝色或黑色,故称“黑头病”。病程通常为1~3周,康复后数月仍带虫。如不及时治疗则10天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50%。成鸡感染后很少有临床症状而成带虫者。
感染组织滴虫后,第一天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第十天达高峰,每立方毫米7万个。主要是异嗜细胞增多,但在恢复期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红细胞总数不变,感染后21天血细胞计数恢复到正常值。
3 剖检病变
主要病变在盲肠和肝脏。最急性病例,一侧或两侧盲肠仅见有严重的出血性肠炎或腔内含有血液。一般病例可见盲肠肿大,肠壁增厚,内有干酪样物质凝固为香肠样,坚实,切面成同心圆状,中心为黑红色血块,外层包裹着灰白色或淡黄色坏死物质。偶见肠壁穿孔,引起腹膜炎而死亡。肝脏的病变最具特征性,肝肿大,表面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稍凹陷的溃疡病灶,呈淡黄或淡绿色,边缘稍隆起,有时坏死可融合成片,触之即破。
4 与球虫病的鉴别诊断
4.1 在发病日龄上,球虫病以15~45日龄的鸡,1~2月龄的鸭、鹅均能感染发病,尤以雏鸡为甚;而盲肠肝炎仅鸡类感染,发病亦较迟,死亡率约30%。
4.2 在病变上,肠道病变,特别是盲肠二者不易区别,但肝脏变化二者不同,盲肠肝炎肝肿大,表面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凹陷溃疡灶,边缘稍隆起,这些在球虫病是看不到的。
4.3 有条件进行显微镜检查,取盲肠内容物(可不必染色)镜检,若发现圆形或卵圆形卵囊,中间色深,周围透明,外有双层壳膜,即为球虫病;如果在镜下发现活动的原虫,作钟摆状的来回运动,则为黑头病。再结合其他症状可作出诊断。
5 防治方法
5.1 预防
其要求与球虫病相同,严格做好卫生管理工作;雏鸡在严格隔离环境中饲养 (与其他鸡分开);发病后应隔离治疗,重病者宰杀,清除后用3%苛性钠溶液消毒;粪便作发酵杀虫处理。
5.2 治疗
5.2.1 2-氨基-5-硝基噻唑,以0.05%~0.1%药物拌抖,连服14天,据报道疗效很好。
5.2.2 卡巴砷:预防剂量是150~200mg/kg饲料;治疗浓度为400~800mg/kg饲料。7天一个疗程。
5.2.3 4-硝基苯砷酸:预防浓度含量为187.5mg/kg饲料。治疗浓度为400~800mg/kg。
5.2.4 2-二甲基-5-硝基咪唑预防时饲料中含量150~200 毫克/千克饲料;治疗浓度为 400~800mg/kg饲料。5~7天为一个疗程。
5.2.5 氯苯砷:氯苯砷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1.5mg,用灭菌蒸溜水配成1%的溶液静脉注射。必要时3日重复注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