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微调法治疗膝关节骨错缝30例
2019-01-06王伟壮傅红璟
王伟壮,傅红璟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山东 威海 264300)
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记载:“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瘀滞,为肿为痛。”临床中骨错缝多见于肩肘关节、胸腰椎及髋关节与骶髂关节,膝关节错缝较为少见,但据笔者经验,此病确实存在[1],西医诊断为膝退行性关节炎或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KOA)是骨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主要症状为早期轻微钝痛,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后患者常感到关节活动不灵活、关节僵硬等,关节活动时有不同响声,关节交锁;晚期多伴有明显滑膜炎症,表现为疼痛加重、关节肿胀、积液、活动受限等[2]。本病治疗方法多以口服非甾体类药物、针灸推拿、封闭与臭氧疗法、腔内注射玻璃酸钠为主,短期疗效尚可,远期疗效有限。本科室创新采用关节微调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笔者重点探讨膝骨关节炎早期的手法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2月荣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膝关节退变早期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39~60岁,平均42.5岁;病程最短1个周,最长5年,平均2.5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制定诊断标准:膝痛,多为持续性钝痛,负重与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关节常有交锁、弹响现象;关节功能轻、中度或重度受限;X 线膝关节正侧位片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有关节积液;浮髌试验阳性[2]。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小于60周岁;对本研究知情同意;X线检查示膝关节间隙内窄外宽,边缘轻度骨质增生;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清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均无异常。
1.4 排除标准 骨折、骨肿瘤、结核或明显外伤而致半月板、韧带损伤者;骨折后期骨关节炎者;X 线、CT 检查示膝关节面明显骨质增生、关节畸形者。
2 治疗方法
2.1 推拿 患者仰卧,医者提、拿、揉、按股四头肌远端;按摩、推移髌骨;点梁丘、血海、双膝眼、足三里;摇膝,活动膝关节[3]。
2.2 关节微调法 患者坐于床边,屈膝90°,两腿自然下垂;医者低坐,胸部与患者双膝同高,用拇指远节尺侧缘触诊双膝内侧关节间隙,可发现双侧间隙不等宽,痛侧偏窄。以右膝为例,医者两腿夹住患者右小腿,以左手掐握患者胫骨平台,拇指远节尺侧缘置于关节缝内侧头与胫骨髁之间,右拇指按于左拇指上,两拇指发力,向外下方按压胫骨髁,以拉伸、扩大关节间隙。亦可用左拇指远节尺侧缘向上推股骨内侧髁。操作时,医者手法宜轻柔缓和、持续发力,且拇指紧贴患膝内侧皮肤,禁摩擦,以防损伤皮肤。整复后评估患侧关节间隙较前是否加宽,如整复较好,嘱患者双腿下垂位休息10 min,后下地行走即可感觉症状减轻。每日1次。医者触诊关节间隙恢复良好,患者感觉好转后,由每2~3 d复查逐渐延长至每周复查1次,直至疼痛缓解,局部症状消失。治疗期间,嘱患者减少膝部活动量,忌跑跳、压腿等动作。病情稳定后嘱患者行股四头肌力量锻炼及股内侧肌肉拉伸锻炼,力度与频次循序渐进至症状消失。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膝部疼痛消失,局部无压痛,活动无不适;好转:膝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略受限;未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好转率之和。
3.2 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28例,平均治疗5次;好转2例,平均治疗13次,总有效率为100%。观察1年,患者症状缓解,病情发展延缓,整体效果满意。
4 讨论
骨错缝可在外伤、劳损、退变和其他疾病等因素相互作用下破坏膝关节的稳定,使关节面受力不平衡,两个关节面之间解剖关系发生轻度错动移位,或使关节内解剖位置发生微小的异常[4]。笔者实践工作发现,患者早期X线检查均显示关节间隙内窄外宽变化。正常情况下身体重力均匀地分布在膝关节面上,当膝关节间隙内侧变窄后,身体重力下压时关节变窄处首先承担压力。早期承担压力点发生炎症反应,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中期炎症介质累积发生变性、钙化、骨刺;后期骨刺由少至多,损伤、磨耗半月板,上下关节面骨刺参差,至骨性融合形成KOA。
关节微调法能增宽关节间隙,解除组织嵌顿,降低关节内压力,松解粘连,整复骨错缝,解除绞锁,较快消除疼痛和功能障碍,恢复关节功能[5]。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有明显优势,能预防、延缓KOA 的发生。但对KOA 中后期已发生明显骨质增生、关节畸形的患者,本手法治疗效果有限,除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及膝关节置换术外,尚需同道寻找更有效、无痛的治疗方法,推动KOA 治疗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