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专业“专业类”第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
2019-01-06丛立新
丛立新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 132101)
发达国家畜牧业一般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达50%以上。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2%左右[1],我国畜牧业发展尚有很大空间。畜牧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动物科学专业培养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遗传与繁育和动物生产与管理3个学科方向的人才,具有应用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2],因此,动物科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人才培养必需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多接触、早接触专业实践和培养专业技能并充分训练。打破传统教学的先理论基础再课内实验、再毕业实习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具有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是提升畜牧业发展产值的必由之路。
1 动物科学专业“专业类”第二课堂概况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是我国高校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来进一步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才能立足根基得到长足发展。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素质、潜能激发、塑造人格、技能特长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相辅相承,与第一课堂共同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以往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多是在全校层面开展,与专业的契合度不高,多以“综合类”的课堂活动为主,如,非专业性的各种竞赛、文艺和体育活动、非专业性的报告及讲座、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主要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素养、政治修养、公民意识、社会的责任感等专业以外的综合素养。
“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指从专业层面开展的体现专业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畜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动物科学专业开展体现专业特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我校动物科学专业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第一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专业类”第二课堂进行设计、组织与实施,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师生包教组、职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科技三下乡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与动物科学专业保持高度契合。
2 “专业类”第二课堂的具体实施
2.1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自发产生于国内实践教学之中,发展而来,学生作为企业正式员工,承担一定量的劳动任务。动物科学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是指以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及创新精神培养为目的,利用寒暑假期安排学生到畜牧业相关的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的实践教学活动。实习单位由院里根据校外实习基地情况统一确定,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择。根据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详细的顶岗实习计划、实习管理细则及考核方案。实习内容、时间由生产一线畜牧养殖企业按具体工作岗位生产任务决定。学生严格执行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详细对实习进行记录,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总体情况进行鉴定考核,学生撰写实习总结,返校后进行顶岗实习答辩。顶岗实习考核成绩实习记录占10%、实习单位鉴定占20%、实习总结占10%、实习答辩占60%。成绩合格后申请学分记入第二课堂学分。
2.2 师生包教组
师生包教组实践教学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开展的实践教学模式[3],也是动物科学专业有效开展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
动物科学专业师生包教组主要包括蛋鸡饲养组、肉鸡饲养组、种猪饲养组、育肥猪饲养组、肉兔饲养组、禽蛋孵化组6个小组,学生自由选择饲养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实践能力比较突出的教师和5~8名学生组成,时间以完成一个生产周期为准,具体时间根据学生课表,利用无课时间及每周三下午,地点选在学校实习动物场。内容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畜禽生产全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生产技能为主,通过实践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按照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开始前有动员、中期有检查、结束后学生有答辩3个重要的过程。学生有记录(占10%)、饲养场对学生有鉴定(占10%)、包教组老师对学生有考核(50%)、学生答辩有成绩(30%),成绩合格后申请学分记入第二课堂学分。
2.3 职业技能训练
职业技能训练由专业系主任负责,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考取的职业技能证为目标,将专业技能证考核的主要专业技能分解在专业综合训练和独立实验中,在此基础之上,由专业实践教师担任职业技能训练和培训员,利用每周三下午及学生没课时间充分逐一训练,然后由具有职业考评员资格的教师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奠定了基础。经过强化训练,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前都能获得一个职业技能证书,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证后申请学分记入第二课堂学分。
2.4 专业技能竞赛
2010年动物医学专业全国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由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联合主办。动物科学专业从2012年开始,加大专业技能训练,以“专业类”第二课堂的形式,深入挖掘专业技能,重点组织大三与大四年级的学生利用下午没课的时间在校内畜牧养殖场进行训练,大一和大二有兴趣的学生经专业教师选拔组成后备力量。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凝练饲料原料品质检查、畜牧场规划设计、畜禽优良品种选育等专业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定期举行专业技能大赛,评定奖项、颁发奖励证书。获得奖项的学生可以申请学分记入第二课堂学分。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在动物科学专业首届全国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目前正在准备参加第三届全国专业技能大赛。获得奖项的学生可以申请学分记入第二课堂学分。
2.5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高年级组学生担任负责人,低年级组学生参加,专业教师指导共同完成。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专业系主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引导,低年级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高年级组团队,受到1~2年左右的项目训练,升入大学三年级时,可以延续原来的项目独立承担项目的申报和开展研究的能力。严格项目过程管理。由职称高、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加强把控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指导教师严格把握选题环节,选题项目必需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立项先在学院评审,淘汰掉选题不好、可行性差的项目,上报学校再次评审,根据评审结果按比例确定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中期的跟踪考核和反馈,项目验收需要发表相应的文章做为考核指标,并经过项目验收答辩。通过验收的学生可以申请学分记入第二课堂学分。
2.6 参加教师科研活动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教学和科研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物科学专业需要加大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单靠课内的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效果。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动物科学专业教师高层次科研项目少,但是学校有很多校级项目,如重点学科项目、博士基金项目、校内青年基金项目,能够满足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兴趣需要。我们规定一个科研项目可以有5~6人参加,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分解,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承担的内容和明确的任务,比如,调查研究项目的立项背景、查找资料明确项目研究的前沿方法的技术、设计分析技术路线、试验样品的采集准备及采集过程、实验室内开展试验检测分析、总结阶段性成果制作PPT进行汇报等不同环节进行训练,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组负责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在项目验收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通过的学生可以申请学分记入第二课堂学分。
2.7 科技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前认识社会、走进农村并服务农村的重要平台及关键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独立能力的有效途径[5]。动物科学专业承担“三下乡”的科技部分,主要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参加人员以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为主,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以专业技术服务农村,帮扶农民,锻炼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和现实意义。
“新三农”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需求的转变,对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动物科学专业教师充分把握这些新变化和新问题在理论授课的同时给予学生传授并及时调整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三下乡”科技活动,逐渐积累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合格的学生可以申请学分记入第二课堂学分。
3 “专业类”第二课堂实施存在的问题
开展“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师做出了诸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运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专业类”第二课堂对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高,而有兴趣的学生较多,往往出现一位教师带十几名学生的情况,教师以肩负其他教学任务,对“专业类”第二课堂教学工作精力不足,存在影响效果的现象;其次,“专业类”第二课堂开展时受学生第一课堂时间的限制,仅能利用下午和周三下午没课时间开展,专业教师不坐班制,导致专业教师放弃休息时间;最后“专业类”第二课堂教学有时也需要连续性教学,长期间断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会使效果打折扣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协调和开展“专业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有效机制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