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氏温通针法治疗筋病浅析*

2019-01-06张国晓赵耀东赵成珍马雪娇方晓丽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督脉针法针刺

张国晓,赵耀东,赵成珍,马雪娇,方晓丽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与对电子产品的长期依赖及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近年来筋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西医对此类疾病的治疗目前仅予对症处理,治疗时间长易反复且药物毒副作用大,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已是难点。临床研究已证实针灸治疗该类疾病具有很好的优势,特别是郑氏“温通针法”其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疗程短等的特点[1],此手法是我国已故著名针灸学家郑魁山教授在传统针刺手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创立的独具特色的手法。在临床中深受患者及医者的广泛推崇,现将其总结如下,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1 温通针法

“温通针法”是郑老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在传统针刺手法的基础上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特色针刺手法。其手法不仅操作精湛,取穴精简,且效专力宏;温通针法操作过程要求治神及心手合一,双手配合、顺势而发,从而才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的作用。该手法具体操作如下: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即左手拇指按压于穴位下方经络,防止针感下传),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3 min,留针30 min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2 临床应用

2.1 颈部筋病

颈椎病其根本是颈部结构失稳,而颈部的平衡由颈椎及其附件结构和周围的肌肉维持[2]。由于斜方肌为布于颈部浅层肌肉,其因持久劳损可引起颈椎的失衡,而手三阳与足三阳的经筋结于颈部,从解剖结构角度看其位于斜方肌的起点与止点的行径上,临床研究发现针刺斜方肌部位的相对应的穴位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肯定[3]。而温通针法通过推弩守气,鼓动精气,产生热感,起到温和灸与针刺的双重作用,使气至病所,故具有除风散寒、温经通痹止痛的作用。运用温通针法针刺以双侧颈夹脊、风池穴、天宗穴及肩井穴为主穴,《针灸大成》云:“风池……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故针风池使针感达至头部,治疗颈椎病[4]及颈肩综合症[5-7]有明显的疗效。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头晕、头痛”为其主要表现,并伴有颈肩部的不适,故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眩晕”或“项痹”的范畴。《灵枢·口问》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目为之眩”。其病机多由劳累、外伤、情志及年老体虚等因素造成正气虚损、经气运行受损,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邪滞经脉不通则痛。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选穴原则,在风池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到达头部,从而达到通其经络、调其气血,使“壅滞”之气得以疏通,在临床中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明显好于普通针刺(P<0.01)[8]。同样应用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与天宗穴,通过“温”与“通”的相结合,针天宗使热感从肩关节传至手掌可显著改善颈部疼痛及上肢麻木等症状,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明显要优于常规针刺(P<0.05)[9]。

2.2 肩部筋病

肩关节为机体功能性活动范围最大的骨关节,其周围韧带的分布相对较为薄弱,关节囊较松弛,结构的稳固性也相对较差。长期劳损或撞击、复感风寒湿等外邪致肩部疼痛伴上举及外展内旋功能严重受限。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10],毫针针刺肩髃穴、肩髎穴及天宗穴等手六经上的穴位对改善肩部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消除炎症等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上肢肩臂部,绕肩胛而交肩上,主司上臂功能活动,《针灸甲乙经》载:“肩重……天宗主之”,故用温通针法针天宗穴使热感散布于整个肩臂部,以达到疏通肩部气血而通经散寒止痛,改善肩部功能活动的作用,且疗效明显高于普通针刺(P<0.05)[11-13]。肩胛肋骨综合症以两肩胛内侧及颈项后疼痛僵硬不适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太阳经经过其病变部位,故也称“太阳筋病”。其病理特点以“寒”“滞”“虚”为主,而温通针法的特色是“温”“通”“补”与之病理特性十分契合。以温通针法针刺选天宗、大椎、肩井等局部穴位,意在振奋诸阳,疏调气血,通痹止痛,同时促进局部炎性物质的吸收,最终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对治疗肩胛肋骨综合症临床疗效肯定且优于普通针刺(P<0.05)[14]。

2.3 腰骶部筋病

腰椎由于其生理性曲度结构特性而承载着人体60%的重力,并从事着各种复杂的屈、伸、旋转活动,在长期不良姿势及活动过程中易损伤腰部筋肉。“腰为肾府”由肾之精气滋养,肝主筋而藏血,故肾精、肝血充足,筋脉、骨骼得以濡养,则腰椎各关节活动灵活。膀胱经及督脉循行过腰背部,而冲、任、带脉分布于腰间,故腰部的疾患与肝肾两脏及诸经络具有相关性。故针膀胱经、督脉上的经穴治疗腰部病变疗效明显。取腰阳关、肾俞、关元俞及委中等穴采用温通针法,以疏调督脉与膀胱经之经气,通则不痛,通则气血运行畅达,腰部筋骨关节得以濡养,对治疗腰肌劳损效果显著[15]。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均以腰腿部疼痛、麻木不适为主,故都属于中医学“腰痛”“痹证”的范畴,认为其病机以肾气亏虚、筋脉失于濡养为本,风寒湿外侵为标,经气闭阻,气血运行失调,营卫不得宣,致腰腿经脉阻塞不通而表现出疼痛、麻木、功能活动障碍等症状。《灵枢·经脉》载:“督脉之别……别走太阳,入贯膂”“膀胱足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采用温通针法针大椎、命门、肾俞、环跳等穴使热感散布腰间并传至病所,以补肾温阳、散寒通络、通调督脉、舒理筋经而达到改善腰部疼痛、麻木等症状,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18]与腰椎管狭窄症[19-21]的疗效显著,且对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与症状体征改善的即时性及持续性优于常规针刺(P<0.05)[19]。

2.4 膝部筋病

膝关节属于铰链骨节,其负荷较大并处于机体两个长骨杠杆臂之间,故易损伤[22]。膝关节冠状轴上的运动主要由股四头肌和与其对抗的腘绳肌两肌群共同协调完成,同时加强了膝关节矢状面的稳固性[23],其周围组织及肌肉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与异常,直接影响着膝部筋病的病程与临床症状表现[24]。足六经散布整个于膝关节,肝主筋藏血,肾主骨生髓,脾化生水谷精微而主肌肉,共同调节膝关节经脉气血,使之活动自如。膝骨性关节炎依据其病因及临床表现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的“痹证”“骨痹”“膝痹”等范畴,《张氏医通》中记载:“膝者……无有不因肝肾亏虚者,虚者风寒湿气袭之”,阐明了本病以肝肾亏虚为内因,外感风、寒、湿等邪为外因。《素问·上古天真论》载“七八、八八”人体肝肾之气衰竭,生化乏源,筋骨得不到精血滋养则会发生病变。可以看出中老年人之所以易患腰膝疼痛,因其与肝肾密切相关,皆因肝肾精血不足,导致膝关节的筋骨失养所引起。故针刺局部经穴尤以足三阴经穴位为主,意在健脾化源,滋补肝肾,补益经气,通经活络止痛;取血海、梁丘、犊鼻、膝中及足三里等穴施以温通针法,得气后使经气达至病所,疏通局部气血,对膝骨性关节炎[25-28]患者的功能活动改善显著[26],平均有效率达93%以上,且缓解疼痛迅速[27],还可降低相关炎症因子[28]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以达到抗炎镇痛的作用,从根本上治疗本病[29]。

2.5 风湿类筋病

风湿类疾病是以侵犯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为主,临床以关节疼痛、肿胀、畸形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延缓或控制病情进展为主,尚无完全治愈方案。类风湿性关节炎依据其临床症状归属于中医学的“痹证”之范畴,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脾胃之气不足,而致正气亏损,风寒湿火等毒邪外侵,留滞经脉,机关不利所致。前期临床已证实针刺治疗该病疗效满意,而温通针法具有温补阳气、通利关节等作用,且实验研究证明温通针法具有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30],故用温通针法针阿是穴与局部经穴辨证取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31],且明显优于常规针刺(P<0.05)。《素问》记载:“督脉为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认为强直性脊椎炎病变主要与督脉相关,膀胱经与督脉相通故取大椎、肾俞、关元俞及膀胱俞等穴并配以下肢远端取穴,针刺得气后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散布整个膝关节并传至足部,对强直性脊椎炎患者功能活动改善明显,且能延缓并控制强直的病情进展[32]。

3 小结

中医学有关于“筋” 的记载早在《易经》中就有,《易·系辞》中载:“筋乃……骨节之外,肌肉之内……无处非筋”。认为筋包括人体关节周围的皮肤、深浅筋膜、韧带、滑膜、血管、腱鞘、肌腱、关节软骨等软组织和神经系统[33]。其病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持续劳损力及风寒湿外邪侵袭,内因主要为正气不足,邪气外侵。筋病是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功能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筋,涉及经脉、骨节、肌肉,与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34],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肌肉劳损、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损伤和纤维肌痛症等病相对应。

从以上临床报道中可看出温通针法治疗疾病疗效显著的关键在于手法在特定穴位的操作,且在治疗各种疾病不拘泥于证型,但以“寒”“虚”“瘀”为主,这在临床针疗中更简便;其取穴与其他针灸治疗方法并无差异;大抵如下:温通针法治疗颈肩部筋伤主要选风池、颈夹脊、肩井(针刺时提捏斜方肌,沿斜方肌下缘平行针尖刺向对侧)及天宗为主穴,意在疏风通络、舒筋止痛,达到改善颈项部的微循环,调节周围神经血管功能的目的,而缓解颈项部酸痛、僵硬等症状;腰部筋病针刺主要以督脉、膀胱经、胆经为主,大多选用肾俞、腰阳关、命门、关元俞、阳陵泉及委中以温经助阳、舒筋通痹、扶正祛邪、行气止痛而缓解腰部不适等症状;膝部筋病主要归于肝、脾、肾三脏亏虚,治疗以补益先后天,使生化有源而以养筋骨,取穴以近端选穴为主,以温通针法针关节周围穴位,使经血达至关节以荣养筋骨。温通针法治疗筋病涉及的疾病面广,其疗效肯定,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具有快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取精简、刺激量大、操作简便、效优价廉、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督脉针法针刺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最方便的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