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探究
2019-01-06罗蓉
罗 蓉
(宜宾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
1 快餐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然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全球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的浪潮挑战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地位;现如今,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文化进入快餐时代,大学生文化接受形式和认同度随之变化。“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大学生群体,是祖国和民族建设发展的希望;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文化自信,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环节。而如何在快餐时代,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了高校辅导员必然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要求,结合实际接受情况,找寻出适合满足实际的培养路径。
2 快餐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路径
习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经历了文化接收、文化理解、文化认同三个阶段。三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快餐时代,对这一培养路径既带来了帮助,又带来了挑战。
2.1 文化接收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第一路径
快餐时代,“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效率”成为都市生活的金科玉律。在文化领域,速成、通俗、短期流行,却忽视文化积累和内在深入探究成了时尚。在网络的助力下,这种“流行趋势”大行其道。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的一大重要受众群体,同时网络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大学生群体文化接收的主要途径。把握网络对大学生文化接收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在快餐思维的影响下,QQ空间、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甚至青年人群体愿意接受的主要传播途径,故而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微”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宣传。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2019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人民日报》通过其法人微博仅全国人大会议开幕的3月5日当天发送相关微博56条,仅9点整的开幕式直播单条微博就收获了超过11万点赞和304万播放。由《人民日报》发起的“2019全国两会”微话题阅读量100.4亿次,参与讨论882.4万人次。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8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显示,微博18-22岁用户2018年末占比35%。同时,又有大量学生用户将微博转发至常用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将传播受众面扩大。可见在本次《人民日报》官博2019全国两会宣传报道中,大学生群体的接收度较高。
同样的例子还有微党课、微团课的应用。这一类文化接收总体呈现出向“微”的方向发展,展现出简洁明了、观点突出、篇幅短小的特点,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内容有所了解;相较于传统的线下讲座、课程以及书刊传播,获取方式简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还可以参与到范围更广的互动交流。其优点在于形式学生易于获取、接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被学生广泛了解。但其缺点与所有快餐文化一样,只能达到涉猎的程度,对于高深甚至有些艰涩的传统文化难以做到真正的理解,更无法完成之后的培养步骤,无法通达文化自信的结果。即便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点,但是这种带有快餐性质的“微”化的文化传播方式依然值得肯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发展。可根据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将“微”传播更加精致化:一方面,用简明扼要的介绍整体把握文化脉络;另一方面,用版块化、形象化、逐层递进的介绍深入文化内部精髓。二者结合,让文化接收的过程不会显得冗杂繁复,让学生们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间隙也进行文化接收。文化接收的有效进行,为文化自信提供材料、奠定基础。
2.2 文化理解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第二路径
文化理解是对文化接收的内容进行提取、分析。快餐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优秀的文化养料被混杂在纷繁的信息中。文化理解首先需要将优秀文化提取。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文化理解的关键。文化的娱乐性、商业性、短暂性被放大,取悦大众、博人眼球成了很多快餐文化的目的,正是这些华而不实、真假难辨的信息成为大学生群体主要的关注对象。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让不同文化呈现在大学生群体的面前,成为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的又一障碍。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正如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中说的那样:“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科学的视角,对接收的文化信息筛选、提取、分析,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同时,快餐时代,过于对时间、效益的追究造成文化缺乏分析理解,网络上也普遍存在着“五分钟读懂四大名著”等一味追求速成“教程”,缺少了从接收到接受的转变过程,希望通过浅显的介绍掌握深刻的文化内涵。针对此类问题,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灌输的层面,应着力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习惯:在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价值立场,对文化进行理解剖析,对文化进行深刻的再认识,为文化自信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2.3 文化认同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第三路径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快餐时代,文化认同显得并不重要。这种错误的观点主要源自于快餐文化本身内涵的空洞、价值的匮乏。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中华文化,更是溶于血脉的精神纽带,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快餐思维下,对效用的过于追求,让人被工具理性支配,而摒弃价值理性。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国家、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而自发地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3 结语
快餐时代,将快餐思维中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的“微”形式运用到日常教育中,将快餐思维不利于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的浅薄、效用至上、价值空洞等问题排除在外,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理解、认同中华文化,由此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为提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