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假结核棒状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2019-01-06
(甘肃省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748100)
骆驼假结核棒状杆菌病俗称“骆驼脓肿病”,哈萨克族称“骆鸵赤欧病”(即疙瘩病之意),是一种散发性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病。脓肿为本病的特征病状。该病在甘肃省主要发生在酒泉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1 流行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该病流行以来共发病骆驼2461峰,死亡471峰,致死率19.1%。本病常年可以发生,每当牧草枯萎,或管理使役不当时病例较为多见,病情较重。一般12月至次年3月发病情况较多,当青草长出后,病驼逐渐好转,同发病例减少,患驼病情减轻,病驼转愈。通常年龄和性别对健驼易感性没有直接影响。本病爆发区近邻饲养的马、牛未发现患有该病,但牛在屠宰时内脏可见脓肿。同时绵羊亦有脓肿发生,但是为数不多,据记载曾有4只公羊患脓肿而死亡。同时据了解,因人吃脓肿病死亡的骆驼肉,也有发病,并伴随出现全身性的脓肿,后经用链霉素、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全部痊愈。
2 临床症状
本病总体呈现慢性过程,病程一般为1~2个月,偶有长达数月者。患驼病初常咳嗽,伴随体温升高,患病数日后,咳嗽消失或明显减轻,病驼临床精神沉郁,毛焦粗乱,双峰倒垂,消瘦倦怠,腹部紧缩。食欲反刍正常或稍有减少。病后10~45日,有的病驼明显可见体表脓肿。病程后期病驼精神呆痴,食欲及反刍废绝,可见流涎流泪,个别口流黑色液体,卧地不起,最后衰竭而死。
脓肿为本病的主要病状,此类脓肿可发生于病驼体表的任何部分、淋巴结。呈大小不一、数目不等。一般多见于蹄、肩、腿、颈、股部的肌肉以及淋巴结,还可发生于深层或皮下肌肉组织。小的如核桃大小,大的如拳头一样,也有个别大如小碗的。脓肿界限明显,凸露体外,硬实或稍有波动,患驼局部被毛常见脱落,脓肿形成前,体表局部呈现发热而紧张,用注射器可从中抽出血色液体。在蹄或四肢部偶尔可见有脓肿而形成瘘管者。若脓肿破溃后脓汁可完全排出,从而肉芽组织生长,患驼可结痂愈合。由于病驼被毛比较长,覆盖体躯,以及较小的脓肿不引起跛行者,常不易发现,本病可以引起流产或发生死胎。
3 剖检变化
因患本病死亡的骆驼,一般都及其消瘦。身体内任何部分都可能出现脓肿,通常以肺脓肿出现较多,且数目较多、大小不一。有的联合形成大的脓肿,其中脓汁很多,淋巴结亦常出现脓肿。身体内的脓汁呈现粘稠干酪样,色为灰白色或白色,一般没有臭味。
4 诊断
4.1 细菌学诊断:根据患畜的体征,结合整群的流行情况可作初步诊断,该病的确诊应作微生物学检查。实验室可直接涂片进行染色镜检,也可用无菌棉试纸从患者病变取材接种,进行分离培养。
4.2 血清学诊断:有报道称可用ELISA检测羊假结核棒状杆菌,该方法已被国家行业标准采纳;也有报道称建立了菌体凝集抑制试验诊断伪结核棒状杆菌。检出率在90%以上。据报道,一些学者曾先后用皮内免疫反应、协同溶血抑制试验、溶血抑制试验、免疫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对该病进行了诊断试验。
5 治疗
临床上用新砷凡纳明、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早期治疗,对本病具有一定的疗效。病驼体表脓肿用外科手术切开,排脓消毒处理也易愈合。如到病程的后期,病驼内脏发生脓肿病变,此时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不佳。
6 预防
6.1 防制本病首先应做好栏舍、运动场的清洁卫生和环境消毒;其次是搞好骆驼体表的清洁卫生,严禁皮肤发生外伤,如一旦发生外伤,应立即进行外科处理;再次是对可疑病畜要及时隔离、治疗,淋巴结排脓时,排出的脓汁应集中销毁,以免再次污染。治疗可选用青霉素、新砷凡纳明等药物。
6.2 在防治该病时,应依据本场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用药。治疗可使用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大剂量使用,对早期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一旦到病程后期,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预后不良。再次是新生幼驼应采用超早期断奶(1~3日龄),要隔离饲养,重新培育健康群。最后是人与可疑动物接触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对于有条件的养殖场或者经营场所可考虑应用自家疫苗进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