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牛沙门氏菌病
2019-01-06
(甘肃省陇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8100)
牛沙门氏菌病病又称犊牛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这种传染病常发生于10~40日龄的幼犊。常见病原为都柏林、肠炎及鼠害3种沙门氏菌。病牛临床特征为败血症和下痢症状,慢性病例还可表现肺炎和关节炎。
本病遍发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给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的一个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荚膜,有鞭毛。世界上已发现有2017个血清型,我国约存在201个血清型,但常见危害人、畜的仅30余种。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土壤和粪便中能存活几个月,但不耐热,一般消毒剂均能将其杀死。
1 病因
1.1 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随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排出,污染水源、饲料、用具和环境等。
1.2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还可通过交配及子宫内感染。由于健康动物带菌现象相当普遍,病菌可潜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当外界不良因素使动物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内源感染。
1.3 各种家畜、家禽及其他动物和人都有易感性。
1.4 各种年龄的牛均可感染,但以出生10~40日龄以后犊牛最易感染。
1.5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成年牛多于夏季放牧时发生。
1.6 犊牛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成年牛发病呈散发性,一个牛群仅有1~2头发病,第一个病例出现后,往往相隔2~3周出现第二个病例。
1.7 环境污秽、寒冷潮湿、牛舍拥挤、粪便堆积,未喂初乳、乳汁不良、过早断奶,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足,疲劳和饥饿、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等,可促进本病发生。
2 症状
2.1 犊牛出生后48小时内感染,表现不食、卧地、迅速衰竭等症状,常于3~5日内死亡。多数犊牛常于10~14日龄以后发病,病初体温高达40~41℃,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一般于5~7日内死亡,病死率可达50%。病程长的可见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有的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
2.2 成年牛高烧40~41℃,昏迷,不食,脉搏频数,呼吸困难,迅速衰竭。大多数牛于发病后12~24小时下痢,粪便中带有血块、恶臭,含有纤维素絮片和黏膜。下痢后体温降至正常,病牛于发病24小时内死亡,多数于1~2日内死亡。病程长者表现严重脱水、消瘦、眼窝下陷、结膜充血和发黄。病牛腹痛,孕牛流产。有的牛可取顿挫型经过和隐性经过,可从粪便中排菌。
3 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特有症状,可作出初步确诊。确诊应采取病牛的血液、粪便、死后的内脏器官等,做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目前可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本病进行快速诊断。
4 预防
4.1 加强对母牛与犊牛的饲养管理,消除各种发病诱因。
4.2 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牛舍、用具及环境,彻底清除粪便与污染物。
4.3 犊牛出生后让其及早吃上初乳,并注意保温。
4.4 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死亡牛应深埋或烧毁,不得食用。牛舍、运动场及用具等用3%来苏儿或2%火碱彻底消毒。牛群全面进行检疫,检出带菌牛应隔离治疗或淘汰。应用本牛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单价灭活菌,用于免疫接种,常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5 治疗
5.1 出生10日以后的犊牛,用二丑、双花、鸡内金等量焙干研末,每日内服2次,每次30~50g。
5.2 紫苏、白牛胆(野柴胡)、荆芥、双花、金樱子、龙胆草、淫羊藿各25g,常山、山姜(观音香)、续断、青木香、仙鹤草、陈皮、土黄连,罗勒(九层塔)、化食草、生姜各30g,泽兰35g,过路共(满山香)、薄荷各20g,牡蛎40g,红糖60g为引,水煎早晚内服,连用3~5日。
5.3 党参、当归、柴胡、焦白术、姜半夏、升麻、黄连、乌梅、杜仲、仙鹤草、莱菔子、枳壳、双花、沙参各30g,文火焙干研末,开水泡10~15分钟,早、晚各内服50%剂量,连服3剂。
5.4 乌梅6g,干柿饼25g,黄连、姜黄各6g,共研细末,每次50g,开水冲,内服,每天2次,连用2天。
5.5 白头翁60g,黄柏、秦皮各30g,水煎内服,每日1剂,连服3~5日。
5.6 西医方面可口服新诺明,每千克体重70mg,首量加倍,每天2次。沙门氏菌易产生抗药性,如用一种药无效可换另一种,如土霉素、氟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下痢较重时,应对症治疗,如及时输液,以防脱水等。用5%碳酸氢钠防止酸中毒,心力衰弱者给予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