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兽医学角度阐述母牛产后疾病
2019-01-06黄浩晟
黄浩晟
(蒙山县畜牧管理站,广西 蒙山 546700)
母牛产后疾病是母牛产后1个月内发生与生产相关的疾病,本文重点从中兽医学角度阐述母牛产后发热、血晕、血虚、汗出不止、产后恶露不止、产后风、产后瘫痪等类型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原则以及中药处方等内容,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1 产后发热
母牛流产后没及时治疗,导致牛气血亏虚,夏天热风,邪毒乘虚内侵,体内热气不能外排而导致母牛发热。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反刍废绝、口渴喜饮水,泌乳量减少。舌质泛红,舌苔薄色而黄,脉数浮无力。治疗原则: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中药处方:黄连解毒汤,灌服,每日1剂。
2 产后血晕
母牛产后由于失血过多,突然出现精神恍惚不安,卧地不起,神情呆滞,甚至昏迷的一种病症,多见于产前体虚母牛。该症状可分为血热阳盛型和血虚气脱型。血热型,病症见于母牛产后阴门大量出血、四肢抖动、眼结膜充血、全身发热、口干、舌质红、舌苔发黄、脉数弦。血虚气脱型,症见胎衣不下、失血较多、四肢瘫软、全身冷汗不止、口腔粘膜发白、舌淡无苔或少苔、脉数弱而虚。治疗原则:清热固经、益气安神、扶阳敛血。中药处方:血热阳盛型重用黄芪、当归和生地等;血虚气脱型,重用党参、山药和附子等。灌服,每日1剂。
3 产后虚寒、血虚
母牛产后因大量产奶或多度使役,致使母牛阴血亏损,加上产时消耗体力,造成气血不足,中气虚弱而发病。有些母牛产程过长或者哺乳期过长也可导致本病。病牛头低耳垂,行动无力缓慢,食欲减退,被毛无光,眼结膜苍白。口色淡而红,脉数浮而无力,重症者心率过快,喘气粗而大。治疗原则:补齐固脱,强脾健胃。中药处方:八珍汤加减,重用当归、白术和茯苓等,灌服,每日1剂。
4 产后汗出不止
母牛产后气血大伤,腠理疏泄,潮热盗汗,汗出不止;肺病者,喘咳发热,耗伤肺气,卫表不固而盗汗不止。病见患牛精神沉郁、汗出不止、四肢及耳鼻冰凉、眼结膜苍白、眼球下陷、津少、脉搏微弱。治疗原则:滋阴壮水,补液固表。中药处方:六味地黄汤或附子汤加减,灌服,每日1剂。
5 产后吼叫
母牛产后吼叫,气血耗伤,引起心神不宁、吼叫不休。多因产后气血耗伤,心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致使胞宫内余血、胎衣等有害物质不能排出。患牛精神不佳,鼻镜干燥,食欲、反刍减少。体温升高,心率、呼吸加快,产后数天恶露不止,败血攻心导致牛吼叫不休。治疗原则:活血祛瘀,补心安神。中药处方:血府逐班汤加减,灌服,每日1剂。
6 产后水肿
母牛产后因机体血液循环障碍或黄体酮等雌性激素分泌异常诱发导致水肿的一种病症。多因产前脾肾虚弱,产后脾肾之阳亦虚,脾失健运,肾不制水,水湿不得输布,溢于肌肤四肢而致水肿。患牛体质羸瘦,毛无光泽,神少乏力,皮温高,四肢或腹下水肿。口津少,脉细或虚大无力。治疗原则:应补气益血,利湿消肿,托里护心。中药处方:补气托里护心散加减,灌服,每日1剂。
7 产后缺乳
母牛产后因气血不足,致使乳汁缺少或全无的一种病症,也称无乳或乳汁不行。患牛产前劳役过度、营养不良、体质瘦弱、生化乳汁障碍;或喂养太盛,劳役少,运动量不足,致使气血壅滞,经络不畅而无法生化乳汁缺乳;母牛年龄过小,又发育不完全及难产等导致缺乳。患牛:乳房缩小、软缩;乳汁量少或全无;脉象迟细无力;舌滑无苔。治疗原则:补气养血,通补兼施。中药处方:加味猪蹄汤,灌服,每日1剂。
8 产后大出血
多发生于初产母牛,患牛在生产过程中,难产或人工助产不当造成子宫、阴道损伤导致大血管破裂而引起产后大量失血。长时间产后大出血的母牛精神不振,食欲大大减少,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值以下,阴门流出的鲜红血液,卧地时量多,检查阴道和子宫有凝血块,后躯部分疼痛,频频回顾腹部。治疗原则:益气固摄,补血养血。中药处方:五灵脂、当归、炒侧柏叶、地榆炭、生地炭、焦栀子、炒蒲黄和川芎等,灌服,每日1剂。
9 产后腹痛
患牛产后以腹痛为主的病症。在冬春季节多发,通常产后6~120 h多发,多见老、弱或早产牛,且发病的时间发生越早患牛腹痛越严重。主要诱因:生产过程或产后护理不科学,阴冷寒邪或湿热邪侵袭子宫,气血运行不畅,胞脉失养过多,难产而腹痛;或过度劳役或营养不均衡,牛体虚弱或产后失血或而大量失,使气无血养,气失依,气随血脱,气之升降运行失常,胞脉失常而腹痛;产后胎衣不下或胎衣剥离不干净,恶露长期未尽,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瘀血停滞子宫,瘀阻胞脉而致腹痛。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寒凝血瘀型、气血虚弱型和血瘀发热型产后腹痛。治疗原则:寒凝血瘀型宜温经散寒,活血行滞止痛;气血虚弱型宜补气养血,活血止痛;血瘀发热型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处方:生化汤加味;当归止痛汤加减。灌服,每日1剂。
10 产后腹泻
母牛是产后胃肠机能失调,排稀粪且便次增多的一种病症。营养不良、老龄体弱、双胎或胎衣不下的母牛多发本病。母牛产后元气大衰,气虚大损,气津运化失常,湿邪内生而引发腹泻。粪稀色暗黑、薄如泥汤、污秽腥臭。瘤胃蠕动音低沉,肠音增强。长时间腹泻者眼球凹陷,食欲减退,产乳下降。患牛体温、呼吸、心率等无明显变化。治疗原则:益气健脾,止泻补液,清热祛湿,行血化瘀。中药处方:黄芪、黄连、广木香、白头翁、赤芍、蒲黄炭、厚朴、桔梗、陈皮炭、枳实、槟榔、山楂和神曲等,灌服,每日1剂。
11 产后恶露不尽
母牛在产后7~10 d仍从阴门流出淡红色或暗红色污浊体,拱背和努责。病因由于分娩前营养不良、劳役过度、饮水失调,导致牛体质瘦弱、难产,元气亏损,子宫体不能复原,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而成其患;或产后不护理、寒气等邪入侵母体,寒凝血滞而不畅;或因助产或剥离胎衣时损伤子宫,或难产、胎衣不下、子宫脱出或胎死腹中等感染引起。产后恶露不尽分为气虚型和血瘀型产后恶露。气虚型:患牛阴门流出大量淡红色稀薄污浊液、不臭,口色淡白,脉象细弱,体温一般无变化。血瘀型:患牛从阴道流出暗紫色污浊液或黑色血凝块,气味恶臭、体温升高口色赤红、脉数而弦。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心安神。中药处方:加味补中益气汤;加减生化汤。灌服,每日1剂。
12 产后风
高产奶牛产后感受风寒引起四肢瘫痪,多因饲养管理不科学、营养不均衡、泌乳量大、运动不足,导致钙和血糖减少,加之分娩时间较长,气血衰弱,又外感风寒,风邪乘虚入侵,传于经络,导致经络不通畅而得其患。产后风分为急性产后风和慢性产后风。急性型多发在产后3 d内;慢性多发在产后3 d以后。患牛精神不振,食欲减少,反刍次数停止或减少,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多喜躺卧少立,有时出冷汗。治疗原则:祛风健胃,通经活络。中药处方:健胃风湿散,灌服,每日1剂。
13 产后瘫痪
母牛产后1~3 d突发一种急性、机能障碍性疾病,以知觉丧失、四肢瘫痪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症。又称乳热症。多发于高产奶牛和体质瘦弱的母牛。饲料单一,营养不均衡或不足,导致妊娠母牛气血不足,加之产犊过程中损耗大量元气,脏腑气衰,抗邪无力,血钙浓度急剧下降而发病。产后瘫痪分为典型生产瘫痪、非典型生产瘫痪、低钙低磷性产后瘫痪和肌肉神经损伤性瘫痪。典型生产瘫痪产后3~12 h出现,患牛食欲废绝瘤胃蠕动、反刍、排粪、排尿停止,昏睡,角膜反射弱体温下降,心跳加快,呼吸深慢,心率不齐,不及时治疗,1~2 d内容易死亡。非典型生产瘫痪与低钙低磷性产后瘫痪,患牛头颈部扭曲,由头部到肩胛部呈“S”状弯曲,皮肤及四肢末端发凉。肌肉神经损伤性瘫痪,患牛频频试图站立,但其后肢不能完全伸直,后肢向后移位或呈犬坐姿势,针刺痛觉迟钝,体温正常或略低,心率加快,后躯明显瘫痪,补充钙磷元素无效。治疗原则:补益气血,舒畅气机,镇痛消炎补钙。中药处方:加味归芪
益母汤;钙磷镁注射液。灌服,每日1剂。
14 结 语
母牛产后疾病类型多而复杂。注意鉴别诊断,四诊“望、闻、问、切”并用。用药时需辨证施治,定出治疗原则、中药处方,标本兼治。科学饲养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降低母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减少本病造成养牛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