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前的路透社与清政府*
2019-01-06安东强
安 东 强
国际新闻通讯社是推动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助力。作为国际著名的新闻通讯社,路透社因其经营理念与区域布局的偏向,较早地在东亚地区的新闻通讯业务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从19世纪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与其他各国通讯社相比较,路透社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始终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地位,故而也对东亚各国的政治、外交、新闻传播等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欧美各国认识和了解东亚地区政治、市场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路透社在东亚地区业务的全面展开与深远影响,迄今仍缺乏研究。作为路透社史的权威著作《路透社的世纪(1851—1951)》,其中有关在东亚的业务仅寥寥数笔*Graham Storey, Reuters’ Century 1851-1951, London: Max Parrish, 1951.。至于涉及此问题的著作,此前以仓田保雄的《路透其人和路透社》为代表。该书作者自称它并非一部学术式传记,故述及路透社在东亚建立分社等问题,并未细致地考辩史事,也未注明史料依据*[日]仓田保雄著,回瑞岩、任长安译:《路透其人和路透社》,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近年来,有学者撰写《日本的新闻宣传与路透社在东北亚的新闻帝国(1870—1934)》一书,讨论了路透社在东北亚业务经营与日本舆论宣传的互动影响*Tomoko Akami, Japan’s News Propaganda and Reuters’ News Empire in Northeast Asia, 1870-1934,Dordrecht: Republic of Letters Publishing BV, 2012.。
至于有关路透社与近代中国的研究,似尚付诸阙如。由于晚清民国时期路透社在华档案不知所踪(可能搬迁回伦敦总部,或东亚其他分社),而作为现今仍在运营的国际机构,伦敦总部的档案亦未对外完全开放,对学者研究路透社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不过,中方档案及在华中文报刊尚可提供重建基本史实脉络的文献基础,且能呈现路透社与中国政府、各报刊的合作与互动。有鉴于此,本文以日俄战争时期路透社与清政府正式合作为时间节点,依据清朝方面的电报档案,以及在华的中英文报刊资料,以清政府接收和使用的路透电报及尝试合作为中心,梳理日俄战争以前路透社在华早期活动情形,以及它与清政府接触与尝试合作的基本史实,一方面致力于梳理路透社在华与官方合作业务的发源,另一方面希望有助于深入探讨清政府如何认知各国情势及其与欧美接轨的问题。
一、东亚舆情要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向英国割让香港岛,并开放五口通商。中国的市场与政治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欧美列强的关注对象。有关中国市场贸易的相关信息,长期以来依赖航船的往来及贸易人员的报告。据研究者称,在这个时期,从伦敦到远东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要花耗约50天[注]Tomoko Akami, Japan’s News Propaganda and Reuters’ News Empire in Northeast Asia, 1870-1934, P.28.。如此长的周期,无论是时效性,还是专业性,必然大打折扣,都会为贸易带来不便。
在此情势下,欧美列强欲获取关于中国及东亚地区的贸易、政治信息,亟需有专业的通信机构来承担。1851年,路透社迁至伦敦营业,其新闻通讯业务不仅着眼于欧洲大陆,而且谋划拓展在美洲、亚洲的事业。
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美洲棉花原料的出口随之受限,因此英国的棉纺织业不得不依赖亚洲的棉花原料与棉纱市场。路透社以此为契机,开始在亚洲拓展通讯业务。1866年,亨利·柯林斯(Henry W. Collins,又译克伦茨)在印度孟买正式建立路透社分社。此后其业务继续向东拓展。1871年,先后在新加坡、爪哇、上海建立机构[注]Graham Storey, Reuters’ Century 1851-1951, pp.62-69.。
在电报无法直接联络欧亚大陆之前,路透社起初也利用航运公司作为传递英国、印度及中国棉业市场行情的媒介。在欧洲至印度的电报线路铺设以后,则以锡兰作为路透社连接东西方通讯的中心。1869—1872年间,随着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铺设好联结欧洲至东亚的海底电缆,柯林斯先后在新加坡、上海、长崎、横滨等地建立分社,并以1871年底在上海建立的机构作为路透社远东通讯业务的中心[注]Graham Storey, Reuters’ Century 1851-1951, p69; [日]仓田保雄著,回瑞岩、任长安译:《路透其人和路透社》,第138—150、220页。有一种说法:据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路透社便于1861年在上海建立了远东服务点(赵晓军:《话说西方资本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33页),未知依据何在。。至此,路透社的电讯,成为传递东西方贸易、政治、文化的新闻枢纽。
由于上海是路透社在远东地区业务的中心,因此在华的西文报纸,较早采用路透社的新闻讯息。早于路透社在东亚建立分社之前,上海《北华捷报》(TheNorth-ChinaHerald)于1865年11月25日刊载了路透社新闻通讯的广告。几年后,香港《孖剌西报》(HongKongDailyPress)于1870年3月14日也开始采用路透社的通讯,报道近期伦敦的政治事件和经济行情[注]MISCELLANEOUS,The North-China Herald,1865-11-25;LATER TELEGRAMS,Hong Kong Daily Press,1870-3-14.。
在路透社上海分社建立以后,承继《北华捷报》的《字林西报》则成为常常采用路透社新闻的主要在华英文报纸。这也影响到后来从《字林西报》独立出来的中文报纸《沪报》。
1882年在上海创刊的《沪报》,或因同属字林洋行的舆论媒介,可能是最早采用路透社新闻通讯的中文报纸,这也成为该报纸的一大特色。该报发行后不久,即于7月27日刊载路透电讯,报道英国首相有辞职传闻,称:“路透总电报云:行邮来电信,英国公爵相臣名不赖者已辞相位,从此林泉颐养,与世无争矣。”[注]《大臣辞职》,《沪报》1882年7月27日,第2版。这应是指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第二次组阁期间的政治危机。值得注意的是,时称“邮来电信”,应为原电讯传至某中转站,然后只得以邮递方式再传递,这亦可表明当时电讯从伦敦总部向东亚传递的复杂情形。
同年8月,《沪报》易名为《字林沪报》,仍继续采用路透电讯报道英国内政消息。8月11日曾报道英国上下议院关于爱尔兰拖欠地租章程的争议,称:“昨日路透电报云:英下议院诸大臣不肯应允上议院诸侯爵大臣所改所补之阿尔兰人拖欠地租章程,皆言此议必须再改妥洽,方能颁发云。”[注]《重议改章》,《字林沪报》1882年8月11日,第2版。此类有关英国政情的报道,如果仅在英文报上载发,其面向的潜在受众为在华的英国人及其他外国人,那么在中文报上转译后,其希望面向的受众则显然意在中国开明的知识阶层。
《沪报》及后易名的《字林沪报》较多利用路透电讯报道埃及动乱,及英法两国在埃及的争夺情形,这些报道逐渐被国内其他中文杂志转载。1882年,《图画新报》转载《沪报》的消息称:“《沪报》载路透电报公司发来电音云:英廷与埃及国主议定:此后只准英户部助埃廷料理事务等语。法廷闻之,深以为不然,因而互相驳论云。按埃及未乱之前,系英法两国户部共掌其事,今英欲独揽全权,宜乎法人之不悦也。”[注]《埃及电音》,《图画新报》第2卷第1期,1881年,第312页。或是国人较早所刊英法争夺埃及的报道。
至1899年5月,新迁址的《字林沪报》仍以路透电讯作为该报推销的手段,其广告称:本报系从《字林西报》分出,“是以路透电音及西报上信息,尤格外灵捷,可以早登一天,与从前《沪报》大不相同”[注]《字林沪报馆告白》,《申报》1899年6月22日,第4版。。
事实上,早期中文报纸上的路透社新闻,很多即源于《字林西报》及《字林沪报》。在中法战争爆发后,路透社的电讯成为中国人掌握法国政府态度的重要媒介,使得《字林西报》《字林沪报》在东亚报纸中的优势分外明显。1884年6月11日,香港《循环日报》评论越南形势,即引证《字林沪报》的通讯,称:“《沪报》谓月之十一日伦敦路透电局专发电音至本馆,言法国昨以专定越南之条约,持示越王,越王已无奈,俯首听命矣。”[注]《越事可慨》,《循环日报》1884年6月11日,第2版。7月8日,上海《申报》亦刊载路透社传来的法国外务大臣对于中法战争的态度,称:“中国总理衙门现于中法构兵一事,并无不承认之处,惟谓和约间有误会处。盖中国之意,固欲俟详细和约条款议定之后,再行撤去东京之兵,不料法人即欲中国撤兵,致有此失也。”又报道清朝总理衙门官员因和约不能详明,致有误会,颇为不悦[注]《电音译要》,《申报》1884年7月8日,第1版。。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申报》亦通过翻译西报消息,特别是路透社的电报,来向朝野传递英方态度。如是年11月2日,《申报》据路透社电报披露英方主张议和,谓:
九月二十一日伦敦路透电音云:英廷现告知中国当道,谓已预备出为排解,俾中倭两国永息干戈。又布告欧洲各国,欲联合照会倭廷,道达此意,并询其肯照各国之议以言和否。但窥倭奴之意,似未必遽肯言和,而以私意料之,终亦必如各国之请。至于欧洲各国,现接英廷来书,亦多愿作鲁仲连,排难解纷,虽其中间有未即俯就者,异日想亦一律允从也。[注]《英欲议和》,《申报》1894年11月2日,第2版。
在中日战争期间,路透社访事人的遭遇成为一段战事的一个小插曲。路透社何时始派专业的访事人到东亚尚待考实,但至少在甲午中日战争时,已有专业的访事人至中日战场进行采访。据称,当时外国各报馆(含在华)派遣人至中国旅顺探访战事消息,其中即有路透社访事人。自旅顺失守后,各报社访事人被日本士兵所掳,因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路透社访事人赫氏几遇不测,幸得粗识英语的日本兵相助,以及赫氏自己亦粗识日本语,始不致死于非命[注]《西人被掳》,《申报》1894年11月27日,第1版;《死里生还》,《申报》1894年12月31日,第2版。。
路透社在东亚的访事人颇具特色,特别是在中国报人看来尤其有操守。据主持过《时务报》《中外日报》的汪康年称:“路透电之访事人有特别之三例:一不得兼他执事,二不得私自著书,三不得娶妻。若办事久者苟欲娶妻,可于英伦之总局商量,倘总局有需人之处,调之返英,始许娶妻云。”[注]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8页。这种职业操守对当时处于萌芽期的中国报界而言,简直是难以企及的。
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下,维新志士所创办发行的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秦中书局汇报》《湘报》《昌言报》《京话报》等,以及同情维新运动者《集成报》《格致新报》等,均纷纷转录路透电报关于欧美各国的国势与舆情动态,为国人提供了一条了解域外各国政治潮流和动向的渠道。其中,1895年维新志士在京创立强学会,即致力于翻译和“传播路透电于国中”[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稿本》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45页。。1901年刊行的《京话报》,专门辟《路透电》一则,希望为读者解释为何国内各报上常见有“路透电”,其称:
路透电,近来是一个狠(很)大的公司,专用电报替各处传送新闻,所以叫做路透电。这路透本是德国人名,他还是一个男爵,西历一千八百四十九年在德国创立一个电报总局。过了两年,英法两国有了海电,路透君就将总局搬到伦敦。从此,伦敦报上新闻又多又快,天下各国,都抄他们的报。所以路氏又设了好些分局,各处报馆都可以买他的电报。后来普法打仗,同美国南北两党打仗的时候,他们电报所传的新闻,格外快当详细。这路透电的声名,从此也格外的大了。一千八百六十五年,就立成一个公司了。[注]《路透电》,《京话报》第3回,1911年。
在此前后,德国在华强割胶州湾及日俄战争等重大事件,路透社均派有访事人进行探访消息。日俄战争期间,路透社分别派访事人往日本东京、俄国圣彼得堡及清朝盛京(今沈阳)、营口等地,访查战事进展及各方政治动态。
由于日俄战争在华反响强烈,朝野上下迫切需要了解战事进展,及日、俄、英等各列强的态度,故而各中文报馆亦纷纷翻译在华外文报纸的消息,其中以路透社电报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申报》在日俄战争期间及后来刊载路透社新闻时,不再简单地从西报上翻译路透社的电报,而是称直接从路透社英国总部获取电报,并翻译刊载。如果这是因为《申报》已与路透社达成合作协议,或许可以视为近代中国中文报纸发展的一大进步。
有意思的是,能否及时掌握路透社消息,也成为清末办理官报的重要标准。《南洋官报》创办之初,上海县官员金煊、江元颐上呈两江总督魏光焘时称,“卑职等均在沪供差,于报馆书局印发情形尚能熟悉,于京报、路透各电消息亦颇灵通”,堪任办理官报人选[注]《金大令江少尹元颐上江督魏制军酌拟南洋官报章程禀稿》,《申报》1903年12月18日,第2版。。
综上所述,路透社以其专业的操守和及时的新闻,其在华新闻电讯由英文而华洋兼备,所面向的读者也从洋人扩大到华人,成为近代中国朝野掌握中外要闻的重要信息渠道。
二、中外交涉的参考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外交涉日繁,清朝一方面设置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另一方面也在办理中外交涉事务的器物与技术领域逐步加强。其中,电报即为其中新举办事务之一。
在甲午战争之前,通商大臣及负责交涉的钦差大概主要依赖自身电报体系获取情报。以中法战争前后为例,当时负责与法使交涉事宜的李鸿章即以沪电局为中心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至于对于法国、英国的内政信息,则依赖出使大臣和中国海关伦敦办事处所获取的情报。
1883年6月4日,李鸿章寄两广总督曾国荃电称:“顷接伦敦电报:河内法兵败,总兵阵亡,法廷派铁甲及战船各二只东来海防。商局探报略同。续后信息,祈探示。”[注]《寄粤督曾》光绪九年四月二十九日戌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1,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0页。此处所谓“伦敦电报”,实为“据赫德报称,接金登干电”[注]《附 直督张来电》光绪九年五月初一日午刻到,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1,第51页。。金登干时任中国海关伦敦办事处税务司,因此“伦敦电报”即应为中国海关伦敦办事处发来的电报。在李鸿章与法使交涉过程中,赫德又告知总理衙门方面所获金登干6月4日、6月7日发来法国国内情形的电报[注]《附 译署来电》光绪九年五月初九日到,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1,第56页。。
在此期间,尚有驻外使臣发来有关法国情形的电报[注]《附 译署来电》光绪九年五月初十日到,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1,第57页。,以及通过沪电局转来英国大东电报局(Cable & Wireless)的电报[注]《附 沪电局来电》光绪九年八月初七日子正到,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1,第83页。。不过,大东电报局主要承担电报技术方面的工作,并非新闻通讯社。同时,沪电局还电告:“英国大新闻纸名《士丹打》,前派一主笔往越南探索法越交战之事。”[注]《附 沪电局来电》光绪九年九月初七日下午五点四十分发,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1,第93页。所谓“英国大新闻纸名《士丹打》”,据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容易见告,或为英国伦敦报纸The Standard(《旗帜报》)。这是希望从欧洲新闻媒体探询法国当局态度的一种尝试。
据目前寓目史料来看,在甲午战后办理中日交涉事务时,负责交涉事务的李鸿章,开始依据路透社电报作为获取各方情报的途径。这或许是路透社访事人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表现,同样引起官方的注意。
1895年4月26日,李鸿章电寄总理衙门称:据伦敦来电,“驻日本东京之德、法、俄公使业经照会日廷,不许其割据中国毗连之疆土”[注]《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二日申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18页。。27日,李鸿章又致电总理衙门称:“顷据伦敦路透电报:日本复俄、德、法三国公使云,日本百姓因屡战皆捷,现在无殊酒醉,如将中国拟让奉天之地辞而不受,则必激成内乱。英国新报以英国国家不肯与闻此事为甚是,德、法两国徒受俄国所指使。法国新报则以法国干预此事为非是,虽见好于中国,必得罪于日本,非计之得。”[注]《为伦敦路透社电报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三日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2—12—021—0531;《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三日午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18页。28日,李鸿章再次密电称:“顷据伦敦路透电开:各国公告日本之语措辞极为委婉。略云如踞辽东之地,则随时可直捣北京,朝鲜亦无由自主等语。”[注]《为伦敦路透社电报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2—12—021—0536;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19页。这显然是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有关英、法、德各国政府态度的重要情报。
此后,有关三国干涉还辽事态的进展,李鸿章连续以路透电报为依据,续报各国朝野舆情与传闻。5月2日,总理衙门收到李鸿章转奏的“路透初七日”,其称:“伦敦《泰谟斯报》云,俄国预备兵事,是否出兵,尚在未定,不过预为整备耳。法国报议论,法廷不应强制日本,并疑德国与我联合,实所不解。”[注]《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戌刻到,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23页。5月6日,总理衙门又收到李鸿章转来的“路透初十电”,所转的法国报报道称:“日本已允除旅顺口外,将辽东交还,但须以他项相抵。此事尚未定夺,但将即定。”[注]《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一日戊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29页;《为伦敦路透社报日本除旅顺口外将辽东交还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2—12—021—0591。后又称法国与日本开始商议台湾及澎湖列岛事宜[注]《为伦敦路透社电法国与日本开议台湾及澎湖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2—12—021—0612。。5月30日,总理衙门收到李鸿章转来路透电报称:“俄国拟即照会日本,令收所有驻韩日兵悉行撤退。又日本水师现在淡水口处,想不日台必开战。”[注]《为路透社电俄国拟照会日本撤回驻韩日兵事》五月初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2—12—021—0712。6月13日,清政府通过路透社电报获知法国政府方面态度,因法俄两国采连横之法,故“法国外务大臣哈纳图在上议院会议列邦交涉事宜,倡言曰:法国理宜帮助俄国,不许日本割据辽东之地,并废马关私约内辽东议地一款”[注]《为路透社电法国与俄帮助中国要回辽东事》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2—12—021—0777。。
由此可见,清政府在三国干涉还辽的问题上,由于李鸿章改而采用路透社电报的信息,基本上能够及时把握欧洲各国的态度。5月8日,李鸿章接到法国驻天津总领事来函,称“三国力争之事,著有实效”。同日,李鸿章亦据路透电报获知,“日本已行文各国,谓现弃辽东并旅顺口。目下各国水师荟萃在烟台”[注]《译法国驻津总领事来函》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酉刻到、《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戌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38页。。后亦据“路透二十八来电”获知,“日本将辽东退还中国一事,现俄、法、德三国令日人将究竟应补若干之数即行声明,俾驻辽东日军迅即撤回”[注]《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酉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58页。。然而,以后见之明来看,清政府在此问题上似乎并未掌握最佳时机,急于与日本媾和,最终以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
至于此事对日本朝野的影响,李鸿章也通过路透社电报及《泰晤士报》在日本神户的访事人探询情报。5月4日,总理衙门接李鸿章转来路透社神户《泰晤士报》访事人来信称:“俄国所言,日本朝廷决意力拒。”[注]《为路透社电日本决议力拒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2—12—021—0575;《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一日戌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25页。后又续报“伦敦路透初十电”称:据法国报载,“闻日本已允除旅顺口外,将辽东交还,但须以他项相抵。此事尚未定夺,但将即定”。至于此举在日本朝野产生之反响,亦据路透电报称:“日本因弃辽东一事,民人大失所望,甚为愤激,故目下在日本之各国公使馆皆有戒心。”[注]《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一日戌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29页;《为路透社电日本因弃辽东国民大失所望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2—12—021—0662。这些电报为清政府掌握日本朝野态度提供了信息。
此后,李鸿章凭借路透电报向总理衙门电寄许多有关中国交涉的舆情。如日本驻华公使的变更,李鸿章即以“路透二十九电”于5月25日向总理衙门电告:“日廷已简派林董为驻华公使。”[注]《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二日辰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61页。有关俄国代清朝在法国借款一事,亦得自路透电,称:“风闻现在俄廷代中国在法国巴黎借国债一千七百万金镑,俄廷作为保证。因中廷允准俄廷新造铁路,路经满洲,所以俄廷力图酬报。”后探明并非“风闻”,而“系属确实”,但“伦敦、柏林之人闻之皆不喜悦,而伦敦之人为尤甚。”[注]《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十七日酉刻、《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十九日戌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178、180页。此后亦陆续电奏其他信息。
从李鸿章如此密集向总理衙门转奏路透电报的事实来看,他应当是在此期间开始购买路透电报,作为办理交涉的参考。至于双方如何议定合作章程,尚有待搜集资料考实。
三、以北洋为枢纽
李鸿章自日本返国后,仍陆续向总理衙门转路透电报,直至1895年11月4日转“伦敦九月十八日路透电报”,称:“日本知照诸大国,俟辽东退还时,即将在朝鲜之日兵撤回。”[注]《寄译署》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八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6,第224页。
有意思的是,从目前所存的电报来看,接任李鸿章出任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的王文韶向总理衙门转奏的第一条路透社电报,虽发于1895年11月5日,亦为“伦敦九月十八日路透电”,只是内容略多。该电称:“十八日路透电:英国男爵梅斯佛尔治议论英美两国应会同商办土耳其之事,并设法保护驻土之英美两国人。又日本现照会各国云:日本兵退出辽东各城之时,亦收朝鲜所驻之兵,一并退回。”[注]《为日本照会各国退兵辽东朝鲜事》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2—12—021—1055。
这样的巧合,似乎表明的是一种承转关系,即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接手了李鸿章购置路透电报的业务,成为路透社与清政府业务关系的枢纽。这或许是有鉴于路透社电报在中日交涉中的作用,此后清朝定例由北洋通商大臣购买路透社电报,以“随接随转”的形式为清政府提供中外交涉及外国舆论的信息。李鸿章、王文韶即是此制度的开创者。
自1895年11月5日至1897年1月31日,王文韶一共向北京转发数百份电报,故以节省经费起见,希望只将“实于交涉有关者,仍随时电陈”的路透社电报“随时电陈”,至于其他一些只是提供“广见闻”的外国新闻,则采取“五日抄单飞咨一次”的形式。其电称:
路透电报,历系随接随转。惟查其中事理有关交涉者固有,而闲事闲语居多,统年计之,此项电报半费亦复不少,拟请明年(引者注:指光绪二十三年)起,除实于交涉有关者,仍随时电陈外,其仅足以广见闻而无关交涉者,按五日抄单飞咨一次,拟亦节省之一端。此间仍格外留心,决不将紧要报章滑过。可否?希电复遵行。[注]《为路透电报择要择时电陈事》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7—12—022—0155。
王文韶的电奏反映出清政府对路透社电报的重视。问题在于,有关外国内政的一些新闻究竟是否有关于交涉,其认知程度因人而异。如果一些关键信息,被误认为只是“广见闻”之类,或影响到清政府对交涉事宜的决策。因此,1897年2月3日,清政府致王文韶电称:“路透电自津转京,电费有限,乞仍旧照转。”[注]《为请仍旧照转路透社电报以节电费事》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3—12—023—0002。直至戊戌年四月王文韶离任,由北洋大臣“随接随转”路透电报的形式并未改变。
荣禄接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之初,也沿续这一旧例。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资料,荣禄于1898年6月21日“江电”转呈第一封路透电报,其中涉及日本兵舰、“美廷”、“法廷”、意大利议院、“英廷”等事,有关清朝的内容则为“英沙侯言中国议用英人整顿水陆两军,其水师条约议就十之七八,惟中国不愿以权柄授人,所差者犹此耳。总之,中国非亟照西法练军不可”[注]《为路透电日舰护送运兵船过直布罗陀海口东行等事》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7—12—024—0740。。此后数日照例转呈,至7月13日“有电”转呈路透电报有关“美议院定议收檀香山岛”等事[注]《为路透电法商船在美国沉没等事》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7—12—024—0839。,此后便不见以电报形式转呈路透电报了。
其间缘由,尚有待其他资料予以说明。有一种可能,即是清政府采纳了王文韶此前的建议,将“随接随转”路透电改为集中咨呈总理衙门。荣禄在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任上时间并不长,在戊戌政变后即调入京师。接任者裕禄,亦未见用电报随时转呈路透电报。
在台湾所藏的总理衙门档案中,有一件裕禄以北洋大臣名义咨呈总理衙门的文件,时间应为1899年2月7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他称:“准贵衙门函开:英路透电,嗣后遇有中西交涉事宜,随时电达;如系泛论西事,无甚紧要之件,每半月酌择钞录汇送等因。据水师营务处遵将十二月上半月路透电报开折呈送前来,除紧要各件随时转电外,相应将原折咨呈贵衙门,谨请查照。”[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档号:01—09—013—04—045。这份档案至少反映三个问题:其一,清政府逐渐接受了王文韶此前的电请,将泛论西事、无关紧要之件定为每半月汇总咨呈(王此前请五日一咨);其二,此时北洋大臣署内承办翻译路透电报的机构为水师营务处,并由“刘弼英”校对。其三,有关中外交涉的紧要路透电报,仍应“随时转电”。然而,或许此类紧要电报很少或没有,所以从荣禄到裕禄,自1898年7月13日后均没有“随时转电”?事实是否如此,仍待考。只是时值戊戌政变前后各种政治力量和因素的多重交汇和较量,其间变革或许并非仅是随时转电、半月咨呈的形式转变,与当时政情的缠绕也应是要因之一。
四、酝酿直接合作
由于路透社电报在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性,清政府后来直接购买路透社电报,作为政治、外交举措的参考。据汪康年称,“路透电报今风行各国,自都城及大城镇无不达到,其访员亦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不可缺少之物,且与各国订保密合同,通行世界各国都,“惟我国京城所售最少,每日只销售九份,而为中国人所买者惟一份,即外务部是也”[注]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卷2,第45页。。不过,这是指日俄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路透社的合作,由外务部直接购买路透电。
至于日俄战争前总理衙门与路透社合作的酝酿与尝试,因近获路透社在华负责人与清政府方面的接洽及合同章程等档案,遂得补充相关史实。
在1899年之前,除了北洋大臣与路透社在华业务有接触与合作之外,驻外使节亦偶尔借助路透电报向清政府奏报有关中国利害的要闻。1897年间,德国出兵胶州湾,并无退兵的迹象。11月22日,清朝驻德国公使吕海寰即采用路透电的消息向总理衙门电告称:“路透电云:无论中国作何主意,德廷绝欲久踞胶州,现先行建造过冬房屋,以居守兵。”故提醒总理衙门“此事若不速了,恐后患未艾”[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档号:01—26—001—01—027。。
一方面,作为清朝办理中外交涉的枢机,总理衙门在获取中外交涉信息方面屡屡倚助北洋大臣与驻外使节,亦非常态。另一方面,路透社驻华办事机构也希望与清政府直接合作,寻求更多的业务。在彼此利益需求的驱动之下,1899年夏间,清朝的总理衙门与路透社开展了尝试性的合作。
就目前寓目的资料而言,路透社方面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姿态,希望与总理衙门进行长期合作。1898年12月30日,路透社在华代理人兼访事人顾文致函总理衙门,详述路透社公司的历史及业务,称“本公司之设于兹三十余年矣。其设立之意,凡报馆未能专派访事遍及环球者,本公司即可代为访查。报之销流,日增一日,各国此等报,无有出其右者”,以售卖新闻而获利,广为各国及各大报所依赖,如作为“天下最大最要新报”的英国《泰晤士报》亦仰赖路透社新闻,其他法、德、俄等国大报、官报及日本等国政府“用之亦已有年”,因此为中国利益计,特“请允准代办报务事”。
关于代办报务对清政府之利,顾文分两方面表述:一是清朝及中国在欧美的政治形象问题,二是清政府及时掌握中外交涉问题,略谓:
窃维近数年来,中外交涉愈多,而中国政治谋略,即泰西大利所攸关,故登诸报端,著为书籍,类皆使人知有中国。其中所载,真假互呈,假言之流弊,较真言之获利为多。而人之欲求中国实情者,曾载于西事各报,亦不无诒害。盖欧洲留心时事之人,若一经误听,则国之政治每多全误。中国政府久应设法以杜绝此种妄谈。本公司为天下最大报馆,环球各处,皆有代理人役,遇有新闻,即行报知总局,曾经代各国政府表白无稽之谈,或陈明实在事体。中国政府若假手本公司,将实情遍告天下,必然大有裨益。凡有官报,中国欲布告文明诸邦者,不过告之北京代理人,按照条款办理,遍告天下。如此,官报自能压倒各种妄传中国之语,且能使中国与各大国比肩矣。
然使天下周知中国,固属至要。而中国政府当知天下之论中国者,亦不容缓。中国政府每因不知泰西政治民情,被外人强索格外利益。倘深知欧洲实在事势,断不肯如此相让他国政府,亦不知各国政治民情欲施诸中国者何若。苟能将有关中国之意见事情论说,迅速报知,中国政府自能熟习各国政治,将来遇有欺其无知,试求格外利益,自可据实情以驳之。而泰西诸国于中国交涉事件,亦必益加审慎。[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档号:01—09—014—04—022。
至于代办报务的期限,路透社方面希望“订定长局”,但主持总理衙门事务的“王爷大人”(似应为庆亲王奕劻)“意欲试办六个月”,因此顾文与路透社北京经理人辉道尔只能先就试办章程入手,进行初步的合作[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档号:01—09—015—02—010。。5月19日,路透社方面草拟好合作章程,略谓:
一、中国政府如有官信息,须传至别国,可托路透社局办理。
二、代传官信,由北京至伦敦之费,归中国承认;其由伦敦至欧洲各国及美国之费,归路透局自给。
三、凡关涉或有益于中国之国事信息,路透局允搜罗转告中国,或用电报,或由邮寄,其费归中国承认。如伦敦总局每七日应将欧美关涉中国之国事情形,摘叙函告。又各大报馆载述之有关系中国者,皆裁剪邮寄。其原文非英法文者,则照译英文附寄。
四、凡机密信息,应告知中国驻英钦差转达政府。如中国政府愿意,亦可用密码迳达路透北京经理人,即告中国政府,或其所派之人。该经理人在北京如有信息,亦告知中国政府,或其所派之人。
五、路透派驻北京及中国别省之经理人,皆应尽力帮助中国政府。
六、中国政府允派一历练可信之人,管理收接及翻译各项信息,以期此举有效。
七、中国允每年酬贴英金五百镑,计试办六个月,应酬二百五十镑。开办之第一日,先付一百二十五镑,第四个月之第一日,付一百二十五镑。[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档号:01—09—015—02—010。
细绎此章程,可知路透社与清政府的合作是一个多向的合作模式:其一,路透社既需要搜罗与清政府交涉有关的信息,也需要承担向欧美各国传达清政府的官方信息,且规定了信息传达渠道的费用负责方。其二,路透社既需要将本公司访事人所获有关中国交涉的信息告知清政府,也应当搜罗欧美各大报馆有关清政府交涉的要闻,传达信息的文字以英文和法文为准。其三,路透社传达信息的渠道分别有驻英公使、密码电报、驻华经理人,而接收方为总理衙门及其所派之人。其四,一旦双方合作,路透社派驻在华的经理人,均应站在中国立场上帮助清政府。其五,有关费用的价钱及分期支付的规定,以英镑为计价单位。
5月21日,此章程转呈总理衙门王大臣等人核议。23日,总理衙门专门承担路透社业务的总办致函路透社驻北京经理人辉道尔。函称:有关双方合作的事宜,“本总办等已将章程呈堂阅悉,奉谕照办。特先付一百二十五镑,合京平银八百六十二两五钱”,“即于本月十六日,作为开办之第一日”[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档号:01—09—015—02—012。。也就是说,1899年5月25日原本是清政府与路透社尝试合作的第一日。
实际上,路透社与清政府的合作未能这么快付诸实际。毕竟,即使清政府一方应允合作,路透社一方亦需向伦敦总部汇报,并将合作计划妥善安排。所以,从后来合作的实际进展来看,试办合作的第一日应在当年阴历五月二十九日,即7月6日。
此说的依据在于路透社方催清政府支付第二笔款项的日期。因第二笔款理应“第四个月之第一日”支付,辉道尔于10月6日致函总理衙门称:“前贵署王大臣与路透电公司所定报费银一百二十五镑,九月初三日(引者按:10月7日)到期应付。此外,另有代发电费银三十一磅七先令,合共银一百五十六磅七先令,请交汇丰银行入账,并请注明日期。”[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档号:01—09—015—03—008。
清政府后依约支付酬金。至试办六个月即将期满之际,12月28日,总理衙门致函辉道尔称:此前双方暂订合作章程,以六个月为限,其酬金均已照数付讫,“现在试办之期将满,奉堂谕:所订通电办法,于期满时即行停止”[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档号:01—09—015—03—040。。也就是说,双方至合作期满后,不再续约。至于清政府为何不再愿意续约,究竟是对路透社承办业务不满,抑或酬金太重,又或其他原因,亦不得而知。综合当时慈禧太后、枢臣与列强的关系而言,亦不排除这一阶段清政府与列强关系恶化的因素。
1900年1月10日,总理衙门又致函辉道尔,告知已将“总署往来电费,共计三十七镑七希林六本士”按照时价,折合公砝平足银二百六十三两八钱四分存入路透社在汇丰银行的账户[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档号:01—09—015—03—047。。这基本上等于宣告此前双方的直接合作正式中止。
清政府在庚子年到来之际,不再续约与路透社的合作,亦未延续此前由北洋转呈路透电报的旧例。这种断绝向欧美各国宣传本国政情及获取列强舆情的做法,似乎为随之而来的庚子国变埋下伏笔。
迄至1903年底,因日俄在东北局势紧张,由总理衙门改制而成的外务部再次意识到路透电报之于办理中外交涉及获取列强舆情的重要性,令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随时转呈路透电报。1903年12月4日,外务部收北洋大臣袁世凯函称:“接奉钧函,聆悉一是。查路透电报到津,敝处向由洋务局译送,已饬该局每日加译一分,迅交电报局转递大部,藉备察阅。”[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档号:02—02—002—02—014。据此亦可知,此时北洋方面负责翻译路透电的机构是洋务局。
然而,由于日俄战争的紧张局势,仅仅通过北洋大臣转呈路透电报已缓不济急,故而在伍廷芳的撮合下,外务部决定订购路透社电报,签订了一份长达十年的合作章程[注]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卷2,第45页。。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电报档案来看,也正是在日俄战争时期始,清政府开始逐日直接接收由路透社提供有关日、俄两国政情及战况等新闻电讯,成为清政府认识和掌握日俄战情的重要信息渠道之一。有关日俄战争期间路透电讯与清政府外交策略的问题,则有待另文展开了。
近代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在观念方面至少包含两层内涵:一是中国认识域外各国情势,明确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二是域外各国认识中国,包括中国形象在海外的构建。两者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而衔接近代“中国—世界”之间的桥梁则有多重途径。就此而论,诸如路透社之类的具有跨国影响力的新闻通讯机构,其在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中的贡献与影响,自然应当纳入近代中国研究的范畴。
由于路透社在华档案的缺失,以及路透社在华访事人的职业操守,以善于笔记各类掌故的近代国人都鲜有记载路透社在清末中国的活动与掌故。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尽管如此,若能一方面寻访路透社在近代中国的机构与人事档案,另一方面则有系统地整理路透社向近代中国的政府、在华中英文报刊提供的各类电讯和新闻,乃至路透社向海外提供的关于近代中国的电讯和新闻,或许对于把握路透社与近代中国的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以日俄战前路透电在华的传播和影响立论,特别是勾勒其与清政府酝酿合作,即是基于上述设想的初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