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龙18玉米品种选育与应用
2019-01-06张宗荣王晨光2施艳春钊3李向宏
张宗荣, 陈 梁, 王晨光2, 施艳春, 冯 钊3, 李向宏
(1.陕西省种子管理站, 陕西 西安 710018; 2.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陕西 西安 710003;3.西安秦龙玉米研究所, 陕西 鄠邑 710301)
玉米(ZeamayL.)是陕西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粮饲兼用型作物。近年来,全省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7%,总产占陕西省粮食产量的46%。结合陕西省多年主栽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等自身遗传稳定性退化抗性衰减的实际,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粮饲兼用、适应性广的玉米新品种成为玉米育种的整体目标。秦龙18高抗大小斑病、高容重、高淀粉,已成为陕西、内蒙等省区及相似生态区域推广的一个优良玉米杂交种。
1 亲本选配及选育过程
1.1 自交系选育
父本M 276是1999年用{[(黄群×78599)×340]×C 132(自交系)}作为基础材料进行选系,采用轮回杂交方式,优中选优,于2002年育成自交系M 276-2-3-1-1-A,经过配合力测定,遗传性状稳定,整齐一致,配合力高,后定名为M 276。
母本R 1152是2000年以美国优良杂交种为基础材料进行选系,按系谱法多代自交,将国外种质资源的优势基因与已有资源重组,经海南加代,陕西关中抗病鉴定,于2004年育成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优良自交系R 1152-1-1-2-2,后定名为R 1152。
1.2 杂交组合配制与筛选
从2000年开始,在R 1152自交系的筛选过程中,在海南和陕西鄠邑区用多个自交系与其进行杂交,经过筛选,发现其各姊妹系与M 276杂交组配后表现抗病、丰产,优势明显。2004年冬季在海南陵水县再次对最佳组合进行复配,其杂交组合经过2005年陕西夏播多点重复试验,R 1152-1-1-2-2×M 276杂交组合表现出耐密、抗倒、抗病,株型紧凑,品质佳,出籽率高,稳产性好,这一新组合即HD 9732(R 1152×M 276),后定名为秦龙18。
2 特征特性
2.1 形态和主要特征
苗期叶鞘呈紫色,叶片呈浓绿色;株高270 cm左右,穗位95 cm左右。株型紧凑,上部叶片偏稀,透光性较好。雄穗的分枝较少,护颖呈绿色微褐,花药浅紫,花丝淡红,全株总叶片数20~21片;果穗长22 cm左右,穗粗5.0~5.2 cm,穗行数16~18行,千粒重340~400 g,白轴,籽粒桔黄色,半马齿型,出籽率90%左右。结实封顶,根系发达,高抗倒伏,具前期耐旱,后期耐阴雨的特点,活杆成熟。
2.2 高抗大小斑病,综合抗逆性强
2009年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鉴定,高抗大斑病、小斑病,抗穗粒腐病,感茎腐病。
2.3 品质优良,粮饲兼用
经2009年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站和2012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籽粒容重达760 g·L-1,粗蛋白9.7%,粗淀粉63.8%,粗脂肪5.3%,赖氨酸0.29%。
2.4 适应性广,高产稳产
秦龙18果穗结实封顶,根系发达,高抗倒伏,具前期耐旱,后期耐阴雨的特点,活杆成熟;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2009年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92.6 kg·(667 m2)-1,比对照郑单958平均增产9.6%;全部点次增产,居试验第二名;在夏播区平均生育期98 d左右。同年陕西省夏玉米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98.6 kg·(667 m2)-1,比对照郑单958平均增产8.2%,全部点次增产。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74.1 kg·(667 m2)-1,比组均值增产4.9%;平均生育期129 d,比对照郑单958早1~2 d。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均表现稳产、高产、抗逆性强;在关中夏播区和内蒙古自治区≥10 ℃活动积温2 900 ℃以上地区表现出较强的增产潜力。
该品种先后于2010年通过陕西省审定和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陕西秦龙绿色种业有限公司于2011年将该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给了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2日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2016年1月1日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CNA 20101002.0 证书号:第20166542号)。
3 主要栽培技术
3.1 精细播种
3.1.1播 期
陕西夏播地区,小麦收获后应抢种,做到抢时早播(在6月上中旬最宜),主要推广硬茬单粒直播或免耕直播等技术。内蒙古自治区≥10 ℃活动积温2 900 ℃以上春播地区,在早春土壤5~10 cm的地温稳定在12 ℃以上,4月中下旬播种较宜。
3.1.2种植方式
该品种采用等行距或宽窄行播种,合理密植,构建高产群体。种植密度一般为每667 m2植4 500株左右;等行距种植,行距60~70 cm,株距18~20 cm;也可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80~90 cm,窄行40~50 cm。
3.2 科学配方施肥
氮、磷、钾配比优化,可以适量增加氮的用量,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当,实现精准测土配方施肥。
3.2.1施足底肥
播种前应当施足底肥,每667 m2施纯氮不少于13 kg,磷肥5 kg,钾肥5 kg。
3.2.2控施苗肥
在拔节前每667 m2施用钾肥不少于6 kg,磷肥15 kg,碳酸氢铵19 kg或尿素7 kg。
3.2.3追施穗肥
在8~10叶期及时追施穗肥,每667 m2穴施尿素15~20 kg,氮肥用量占总施氮量的40%~50%;在大喇叭口后期,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及时防治,与叶面肥施用结合,每667 m2用0.2~0.3 kg磷肥兑水40 kg进行叶面喷施。
3.3 用水管理
生育各阶段都要注意防渍、涝害,多雨年份,应及时排除遇涝地块积水;在拔节期、抽雄若遇旱,应及时灌水。
3.4 病虫草害防治
喇叭口期是防治该品种害虫尤其是玉米螟的最佳时期,一般每667 m2用1.5%的辛硫磷颗粒剂0.25 kg,掺入细沙7.5 kg,搅拌混匀撒入心叶,一般每株撒1.7 g;也可撒施杀螟丹颗粒剂,每667 m2一般用7 kg。根据田间生长情况,还要及时防治粘虫、节节麦、杂草等。
4 完善技术配套,积极示范推广
4.1 完善技术, 提供支撑
根据秦龙18品种特征特性,相继进行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制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研究和优化组合,制定了“秦龙18亲本原种生产及杂交制种技术规程”和“秦龙18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等技术规范,并研究完成了“关中夏播玉米区秦龙18+硬茬精量直播+测土配方肥+绿色防控和全程信息化的增产增效技术规范模式”,为秦龙18快速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4.2 创新机制,示范推广
在品种推广应用中,采取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项目实施课题组与相关的农业技术单位、种子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相联合,按照“品种选育单位+种业技术推广部门+种子企业+种植大户”的总体思路,创新推广应用机制。相继与西安、宝鸡、渭南等地的种子工作部门联合成立了技术指导组,由省种子站拟定示范展示方案,相关地市种子工作部门协作,统一供种布点试验展示示范;创新性地建成了以种子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单位为依托、地方推广工作部门相配合的新品种产业化开发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的遗传潜势和栽培技术增产的叠加效应,加快了该品种的推广应用速度。
5 社会经济效益
经过8年的推广应用,秦龙18已成为陕西省主栽品种。按照中国农科院《农业科研成果经济评估方法》,核算经济效益,据统计,2011年至2018年,推广应用累计面积32.8万hm2,增产玉米19.68万t,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6 060.35万元,农民增加收入27 552.68万元。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广适等特质,可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玉米秸秆青贮,可促进养殖业的发展,也可还田,增加田间有机质,减少化肥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