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羔羊大肠杆菌病
2019-01-06张娟
张娟
(甘肃省渭源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748200)
大肠杆菌病也称为新生羔羊腹泻或羔羊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幼羔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多发生于数日龄至6 周龄的羔羊,其特征主要为病羔羊呈现剧烈的腹泻和败血症。
1 流行病学
多发生于数日龄至6 周龄的羔羊,偶有3~8月龄的羊发病,以2~6 周龄的羔羊最易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病羊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被本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等物品均可成为污染物。通过消化道感染,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均可传染。羔羊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后天性营养不良、气候不良、营养不足,羊舍阴暗潮湿、污秽、通风不良等条件,均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冬、春季舍饲期间较为多发,而放牧季节则很少发生此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2 天。在临床上可分为败血型、下痢型。
2.1 败血型
此型多发生于2~6 周龄羔羊。患病羔体温可升高达41.5~42℃,临床上病羊精神委顿,结膜充血潮红,呼吸浅表,脉搏快而弱,四肢僵硬,运步失调,头常弯向侧,视力障碍,继之卧地,磨牙。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羊头向后仰,四肢做划水动作。口流清涎,四肢冰凉,最后昏迷。有些病羔羊关节肿胀,腹痛。继发肺炎后呼吸困难。很少或无腹泻,常于发病后4~12 小时死亡,发病急,死亡率高。
2.2 下痢型
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达41.5~42℃,出现下痢,其后体温下降或略升高。临床上以排黄色、灰白色、带有气泡或混有血液稀便为主要特征。病羔腹痛、拱背、咩叫、努责,虚弱卧地,后期病羔极度消瘦、衰竭,如不及时治疗,经24~36 小时死亡,死亡率达15%~75%。有时继发化脓性纤维素性关节炎。
3 病理剖检
3.1 败血型关节肿大,尤其是肘和腕关节肿大,滑液混浊,内含纤维素性脓性絮片。主要病变是在胸腔、腹腔和心包腔内见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脑充血,有许多小出血点,大脑沟常含有大量脓性渗出物。
3.2 下痢型尸体严重脱水,剖检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或充血。有的肺呈小叶性肺炎变化。病羊皱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黄灰色半液状,主要为急性胃肠炎变化,胃内乳凝块发酵,肠黏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肠内混有血液和气泡。
4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鉴别诊断:本病应与B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下痢(羔羊痢疾)相区别。在病羔濒死或刚死时,可采取内脏和肠内容物做细菌分离培养,如能分离出纯致病性大肠杆菌即可确诊。
5 药物治疗
5.1 西药治疗
5.1.1 大肠杆菌对土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磺胺类药物均具有敏感性,但近年来产生耐药性菌株较多,生产实际中应根据药敏试验选取敏感抗生素,同时配合护理和对症治疗。可用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或土霉素0.2~0.5g、胃蛋白酶2g、稀盐酸3ml,加水20ml,1次灌服,每天1 次,连用3~5 天。
5.1.2 对新生羔羊可同时加胃蛋白酶0.2~0.3g 内服;心脏衰弱者可注射强心剂;脱水严重者可适当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必要时还可加人碳酸氢钠或乳酸钠,以防止全身酸中毒;对于有兴奋症状的病羊,可内服水合氯醛0.1~0.2g(加水内服)。
5.1.3 如果多数羔羊群发,可以在饮水中加人口服补液盐和电解多维饮水,对加速羔羊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和恢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2 中药治疗
以清热化湿、凉血止痢为治法,宜用白龙散加减治疗。
5.2.1 白头翁15g、地榆15g、黄连12g、龙胆草12g、萹蓄12g,粉碎后水煎3 次,候温灌服,连用3天。
5.2.2 白头翁、炒神曲、秦皮、黄连、炒山楂各15g,当归、木香、杭芍各20g,车前子、黄檗各30g,加水500ml,煎至100ml,每次灌服5~10ml,每天2 次,连用数天。
5.2.3 大蒜酊(大蒜100g,95%酒精100ml,浸泡15天,过滤即成)2~3ml,加适量温水一次灌服;或用杨树花(雄株花絮)制成50%煎剂,羔羊每次口服10~30ml,连用3~5 天。
如病情好转,可用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乳康生等,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但不能与抗生素同用。
6 预防措施
6.1 改善羊舍的环境卫生,保持圈舍干燥通风、阳光充足,消灭蝇虫,做到定期消毒。
6.2 对妊娠母羊加强饲养管理,对妊娠羊可以适当添加配合日粮进行饲喂。
6.3 注意羔羊防寒保暖,保证羔羊尽早吃到初乳,以增强羔羊的体质和抗病力。
6.4 对病羔要隔离治疗,对所污染的环境、物品可用3%~5%来苏儿溶液消毒。
6.5 预防羔羊大肠杆菌病,可用大肠杆菌氢氧化铝苗预防注射。也可用当地菌株制成多价活苗或灭活苗,或注射高免血清,均可防治本病。